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巍巍青山留诗骨 悠悠流水颂文宗——站在陈子昂墓前‖肖刚

作者:肖 刚(四川省射洪市第二小学教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1-12 21:05:58 浏览次数:791 【字体:

巍巍青山留诗骨

悠悠流水颂文宗

——站在陈子昂墓前

肖 刚

我知道,为了这神圣的一刻,我等待了整整34年!而人生,又有几个34年,可供人从容地蹉跎和错过?

其实,第一次听到陈子昂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在1987年我14岁时,当时我正在蓬溪县象山中学(今大英县象山初级中学)读初一。一次学校组织去射洪金华山旅游,每个同学需准备车旅费、门票费共10元,但由于家里穷,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父母亲便商量着只让读初二的三姐一个人去。我虽倍感委屈却也只好无奈地理解并接受了这个决定。毕竟家里要供养在成都读中专的两个姐姐还有读初中的我和三姐,经济上本已捉襟见肘,很是拮据了。以在家务农的母亲和在村上当民办教师的父亲那点微薄收入,真的是很难维持家庭生计的了。

终于,一个偶然机会,让我实现了5年前的夙愿。那是1992年下半年,已在射洪师范学校读三年级的我及班上一部分同学,有幸被学校安排到金华上方小学实习,我才终于得以在闲暇之余与同学们一道第一次来到金华山读书台,瞻仰拜谒了先贤陈子昂,领略到了他那响彻千古的诗文风骨,真正是得偿所愿,大慰平生!

射洪陈子昂诗廉文化基地主题艺术墙(喻善平 供图)

参加工作后,我去金华山的次数便多了起来,有时是陪家人朋友旅游,有时是带领学生参观,有时是为寻找写作灵感单独前往……但遗憾的是,我一直未得其便到武东山和龙宝山去——在我心目中,去武东山是寻根之旅,去金华山是问学之旅,而去龙宝山却是逐魂之旅。要想真正完整地、全方位地了解陈子昂一生的活动轨迹,这三地都必须亲自去走一走,看一看。

特别是近期在对陈子昂文化颇有研究与建树的市内知名学者喻善平老师安排与协助下,我刚完成了《陈氏别传》的译注工作,为弘扬先贤文化做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而且射洪市文旅局正在龙宝山斥巨资打造“两江画廊”,宣传射洪诗酒文化,搞农旅结合的新农村建设,以激发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就更激起了我欲往龙宝山一游的兴致。但前后数次,我骑自行车到了龙宝山对岸的梓江边,撑船的师傅却因不空或是不在,我也只好面对着滔滔江水,望着近在咫尺的龙宝山,苦于“欲渡无舟楫”而只能“望江兴叹”了!

2021年暑期快结束时,我又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往了龙宝山。结果到了梓江渡口处,却见雨后的梓江水位上涨了不少,浊浪滚滚,杂物浮沉,渡船停泊在了对岸龙宝渡口,听人说因为怕有危险,今天渡船不运行——难道又要像前几次一样失望而无奈地折返回去?我不甘心!早就听说有一个外国人远渡重洋、不远万里来龙宝拜谒陈子昂,见陵园门锁着便翻过围墙进入园内。而我作为一个本地人,年近天命之年却还从未去参拜已是相当不应该,怎能次次因为一点小困难就打退堂鼓呢?况且时间还不到9时,天气又难得这样的凉爽,难道就没有其他路可绕行去龙宝山了吗?

在一位好心路人的详细指引下,我绕过上游濒临双溪古镇的梓江大桥后,一路骑行在偏僻、狭窄、蜿蜒的村道公路上,终于在翻越天山村大坡后,来到了神往已久的龙宝山下!此时,已近中午了!

听当地村民讲,由于前面江边正在修建文宗苑,陵园前门已被拦住进不去,只能走后门。于是我顾不上骑行的疲劳,马上绕到陵园后门。后门的门锁早已坏掉了,锈迹斑斑地垂挂在门上,上面布满了蛛网灰尘,门也随意虚掩着,看来好久都无人管理了。我沿石级下到陵园中,里面空空荡荡不见一个人影,只有满园茂密参天的古木,林间翩翩飞舞的缤纷落叶,围墙边横斜的几竿瘦竹,坟头随风摇曳的萋萋荒草和苍苔遍布的石桌石凳,静静伫立在那里,间或林间传出几声清脆的蝉噪鸟鸣,陪伴着一座孤零零的荒冢。谁能想到,这便是壮开一代唐风、被诗仙李白称为“麟凤”、被诗圣杜甫称为“雄才”的一代文宗陈子昂的魂归之所呢?此情此景,伤感、唏嘘不已的我不由想到了一句诗:“伯玉陵园何处寻,龙宝山下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啊,他生前是那般的轰轰烈烈、名动一时,没想到死后却是如此的岑寂和荒凉,或许是交通不便的缘故吧?

一代文宗陈子昂墓(程驰 供图)

踏着落叶遍地、湿滑难行的石砌地面,我默默地伫立在陈子昂高大雄伟的陵墓前,望着这座虽处偏远荒郊、农舍环抱之中,却于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显得如此神圣、肃穆、庄严,令往来者肃然起敬而只能仰视的孤冢,我心中真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为了这一刻,我等待了整整34年,如今终于得偿夙愿!我内心不禁感叹道:陈公啊!你本为驰侠使气的豪门公子,十七八岁始幡然醒悟立志读书,21岁时已是满腹经纶的你意气昂扬,“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期盼“再取连城璧,三陟平津候”,渴望为国为民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建立永世不朽之功绩。于是你扬帆三峡,赴楚出荆,北上长安,“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你游历太学,高中进士,献书阙下,提出一系列定边安人的政治主张,深得朝廷及武后赏识。你“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两度随军出征,你同情边关将士,反对穷兵黩武,“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候”“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你渴望遇上燕昭王一样的圣世明君,却空负满腔报国之志和文韬武略不得施展,反为权臣所不容。于是38岁时你终于对朝廷彻底失望而毅然辞官还乡,4年后被权臣指使射洪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陈公啊,你的一生是坎坷而不幸的,是郁郁不得志的,你就是一枝“幽独空林色的兰若”,因无人赏其才华而导致“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的无奈凋零;你就是那“巢于南海的翡翠鸟”,因无人识其价值而落得“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的可悲结局。但你奋斗过,努力过,争取过,以你旷世无双的才志、高洁如玉的情怀在后人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为桑梓后昆,在你的伟大的灵魂面前,我自觉无比的汗颜和羞愧!任岁月蹉跎华发早生而至今一事无成,卑微渺小得如你脚下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陈子昂墓前矗立着一块2米高的墓碑,黑底白字,上面是1988年春日由启功先生手书的“唐右拾遗陈伯玉先生墓”这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1300多年前,冤死狱中的陈子昂灵柩被曾受过他家“万钟之粟”救济的乡民们护送扶持着,从金华县衙运来安葬于此。据说龙宝山唐时名为独坐山,因其形酷似人之巍然独坐而得名。它前临梓水,右傍涪江,四面青山蔚然,层峦叠翠,流水映带,视野开阔,是一块风景绝佳、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又传说因涪江、梓江两江之龙争夺岸上之宝珠而又得名龙宝,而今这两条龙都臣服在了龙宝山脚下,日夜共同护卫着大唐这块难得的“白玉”,千年不离不弃——水含珠而川湄,石蕴玉而山辉。龙宝山正因为有幸埋葬着诗骨陈伯玉这块“大唐白玉”而声名远扬!

一代文宗陈子昂墓(谢德锐 供图)

我时时在思考,陈子昂为何要选独坐山作为自己的埋骨之所呢,除了这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除了龙宝禅院里有常陪他“乘月弄澄泉”、坐禅念佛的高僧“晖上人”,恐怕就正如他在《登幽州台歌》中所感叹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的一生是寂寞孤独、缺乏知己的。现在他孤独的灵魂归葬于“独坐山”下,以苍松翠柏为友邻,以青山绿水为知音,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相看两不厌,只有独坐山”,我想,这才应该是他“求仁得仁”的真实初衷吧?

陈子昂去世60年后,身寓梓州,同样怀才不遇而惺惺相惜的杜甫来射洪凭吊陈子昂,并写下“陈公读书台,石柱仄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的诗句。

陈子昂去世70年后,大唐剑南东川节度使兼梓州刺史鲜于公代表朝廷在其墓前立旌德碑,以旌表其在政治、军事、文学上的卓越才华与不朽事功,后迁往金华山读书台下。

宋开宝元年,知梓州军事兼御使大夫郭延谓重新刻立“苔藓侵剥,文字磨灭”的旌德碑并作诗曰:魂逐东流水,昼夜独坐山。三代掌沦诰,一身能唱歌。

1937年深秋,革命家、教育家张澜来到金华山拜谒陈子昂后,写下一诗:“来到金华第二峰,读书人渺野台空。高才怅望无寻处,但听江声暮霭中。”

…………

古往今来,海内外凭吊、拜谒陈子昂的名士贤达不计其数。他们风尘仆仆、不远万里来此观瞻见证子昂的不朽风采,触摸感应他的铮铮风骨,以寻求精神的抚慰和力量。此时,墓碑基座上正覆盖着一块鲜艳的红布,祭台前放置着一束塑料白菊花并插有未燃完的香烛,看来有人刚刚祭奠过。而我,作为子昂故里一名毫不起眼的小小文人,唯有虔诚鞠躬,顶礼膜拜,心中暗暗祈祷着陈公能赐我如涌泉思,如椽妙笔,助我写出锦绣文章,以继承弘扬他的遗志,为桑梓故里、诗酒射洪增光添彩!

陈子昂陵墓左侧碑亭中书写着一些古今贤人对他的诗文评价,有李白、杜甫、韩愈、元好问、周汝昌、镠越等,其中我认为王夫之的评价是最确切中肯的,“陈子昂以诗名于唐,非但文士之选也,使得明君以尽其才,驾马周而颉颃姚崇,以为大臣可矣。”这评价可谓至高矣!但于陈子昂而言,又的确是名副其实受之无愧的!他是唐代诗人中唯一的政治家,《资治通鉴》收录其谏疏就达6条之多!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还多次引用他的诗句“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要求党员干部们以人民为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为人民谋福祉。市内知名学者喻善平老师更是在国内首次发掘出了陈子昂以诗自廉、劝廉、倡廉的“诗廉”内涵,并已在金华山读书台成功地嵌入打造了诗廉教育基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一面官清人和、廉洁从政的旗帜和标杆。

陈子昂陵墓右侧碑亭中则是他的一些诗文,其中《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并序》是他横制颓波,摒弃六朝绮糜浮艳文风,上承建安风骨,倡导风雅兴寄,壮开一代唐风,奠定他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朽地位的代表作。正是在他的引领带动下,才有了后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群星璀璨,才有了冠带千古的“诗唐”和影响千载的盛唐诗歌气象!

参观完陈子昂陵园后,我来回徘徊园中,久久不愿抽身离去。这颗曾在幽州台上俯仰古今、弥纶天地、怆然涕下的孤独灵魂,应该无比欣慰地看到:在他的眼前,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繁荣盛世正沿袭着他的政治理想前进着。在他的身后,一批批继往开来、风骨峥嵘的来者,正循踏着他指示的道路跋涉着……

而今,陈子昂陵园外正在修建文宗苑、家风馆、状元阁、诗画长廊、柳荫大道等景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陈子昂那绝唱悠悠的风韵、诗文革新的风骨、济世安民的情怀,将会更加深入人心,引发共鸣;诗酒射洪也将以更加积极昂扬之姿,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有道是:

龙宝山下觅仙踪,诗开唐风文称雄。

上承建安追风雅,下启来者唱新风。

直言谏诤请民命,感遇千载谁与同?

巍巍青山留诗骨,悠悠流水颂文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 刚(四川省射洪市第二小学教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