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骆成骧与资中走马场‖曾令琪 罗成

作者:曾令琪 罗 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22 21:29:31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我们从资中走马场骆成骧(字公骕,四川资中人,1865年生,清代四川唯一状元,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文史学家)外婆家《李氏族谱》(民国元年壬子岁增修)中,抄出一则史料,并进行断句、标点、注释、翻译。经实地考察,结合有关地方志史料,我们力求还原骆成骧与走马场(原大有场,俗称走马新场)的历史渊源,以补有关记载之不足。

《李氏族谱》(民国元年壬子岁增修)

一、骆成骧走马场念私塾

据曾令琪著《末代状元骆成骧评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7月)中所附《骆成骧年谱简编》记载:

骆成骧幼时随父亲学习。其父骆腾焕(1841—1912),字文廷,同治9年(1870年)中秀才。骆成骧9岁时,随父亲到成都,就读于锦江书院。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17岁考中秀才;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28岁考中举人;光绪21年乙未(1895年),30岁中状元,进入翰林院。

骆成骧外甥周叔平先生(已故)在《毕生从事文化事业的状元骆成骧》写道:

(骆成骧)初应童子试,独尽得题解,且正其误,文如宿构。州官高怡楼大喜,试期方半,遽取卷入内密圈之,出问:‘业师谁也?’闻由庭训。骆父文廷,少孤贫,勤学,为同治时秀才。试事毕,高遂聘骆父入署训其子,备至敬礼。

不久,高推荐骆成骧到成都,入尊经书院,师从湘潭王壬秋(闿运)山长,成为尊经书院高材生。

那么,骆成骧9岁前的启蒙教育,除了其父对他的培养,他还接受过其他方式的正规教育没有呢?

根据我们新发现的《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选自资中县走马场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年增修版《李氏族谱》),我们可以明确两点:骆成骧外婆家在走马场;骆成骧曾在走马场读私塾。

走马场,旧称大有场。《民国资中县续修资州志·卷二·建置志·市镇》(1929年,民国十八年,资中昌文石铅印社印本)曰:“大有乡,俗名走马新场,在县西八十里。土地平旷,风俗最淳。”“土地平旷”是自然生成的地理条件,而“风俗最淳”恐怕更多的与教化有关了。而说到走马场的淳正的风俗,绕不开的一个因素,就是这里的“鸣凤书院”。

资州(现资中县)鸣凤书院遗迹

走马场位于资中西部,沱江南岸。闻名遐迩的巴蜀古驿道(俗称“东大路”)穿场而过,静静的槐溪河在场边流淌,巍峨的香炉山耸立在场街的东方,距离场镇一公里的琴台山下,因一座历史悠久的书院而名扬州志。此地名为鸣凤坝,所建书院,即名曰“鸣凤书院”。

鸣凤书院建于明,盛于清,毁于“文革”。书院原属李氏族人治学场所,族人亲戚也将孩子送来求学,其中不少中第、登仕者,骆成骧就是其中之一。因骆成骧之母是李家族人(骆母与李家的血缘详情待考),所以状元公从小就在外婆家所在地的李氏鸣凤书院念私塾。

道光壬午年(1822年)十月,李学谟长子出生,取名李文彬,字质中,后例封修职左郎,光绪24年戊戌(1898年)八月殁于古井沟(今新合村6组),谥曰“公直”。李文彬妻子何氏,为走马场石板坳何鼎芳之女,生于嘉庆24年己卯(1819年)正月,殁于光绪30年甲辰(1904年)十一月。李文彬夫妇生三子,分别是兴国、兴泰和兴民。

二、骆成骧走马场留寿序

正因为骆成骧的“外家”(外婆家)在走马场,所以,骆状元也就与走马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文提到,李文彬、何氏夫妇生三子。综合《李氏族谱》和《李氏祠记》的有关记载,其三子的情况如下:

长子兴国,字治平,居家,主持家族事务;次子兴泰,字阶平,在走马场开办私塾,为骆成骧的塾师;三子兴民,字安平。

李兴泰(即李阶平),明经进士,道光25年乙巳(1845年)十月生于古井沟。李兴泰曾作《修职左郎直公及何孺人五世同堂记》,其中有言:“(余)以书诵读二十年,教学二十年。”从中可看出,李兴泰在走马场鸣凤书院教学,家住古井沟。古井沟位于走马场新合村6组,距离鸣凤书院大约一公里。李兴泰之妻杨氏,为古井沟杨家之女;杨家为走马场另一望族。

从李文彬(字质中)道光壬午年十月(1822年)——光绪24年戊戌八月(1898年)殁于古井沟(今走马场新合村6组)这个生卒年,我们可以看到,李质中享年77岁(虚岁)。

骆成骧撰《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一)

古代每十岁为“一秩”,也叫“一旬”。何氏太师母,嘉庆24年己卯(1819年)正月——光绪30年甲辰(1904年)十一月,她的“年晋八秩”之年,应该是1898年光绪24年戊戌。《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一文题下署款为“翰林院修撰骆成骧”,根据曾令琪著《骆成骧年谱简编》,骆成骧1895年光绪21年中乙未科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骆状元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光绪26年(1900年)庚子秋,担任贵州乡试主考官为止。结合这几方面情况,应该是,骆成骧在京师北京念及何太师母即将于光绪24年(1898年)农历正月庆祝八十岁大寿。当时太老师李质中先生虚岁77岁,也即将“进”八十岁,夫妻二人,同事庆祝生日。骆成骧于是挥毫写下《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既回顾太老师李质中先生的生平事迹,又褒扬何太师母一生的德行,于是就有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标题。

这篇文章,既表现出骆成骧对“外家”的深情,也表达出他对太老师、太师母的热爱。不过,骆成骧生前并未整理、出版自己的个人文学作品集,所以这篇文章也就未见诸通行出版物。骆成骧的长子骆凤嶙,作为骆成骧《清漪楼遗稿》的整理者,在其父亲逝世22年后的1948年,在其长篇《述略》的开篇,满含深情地说:“《清漪遗稿》,生前随手散置,未及整理。中有甚要文献,竟遍觅不得。虽就管窥,勉力印出;其散佚在外,当非少数。倘有抄录惠寄,是所祷祀以求。”所以,骆状元这篇文章之所以能保存至今,也多亏“外家”李氏家族在重修族谱时收录了进去。这既是名满天下的骆状元的感恩之作,也是李氏家族的莫大荣幸。

实际上,骆状元在走马场及其附近还留下了大量遗迹。比如,他在走马场鸣凤书院的私塾读书处、开馆教书处、他曾居住过的房子,关于状元公的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他在陶家寺普贤禅林留下的亲书石刻对联:“俎豆有古法,园林无俗情”等等。

三、骆成骧寿序资料整理

现在,我们将骆状元这篇佚文,断句、分段,加上新式标点并加以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骆成骧撰《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二)

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

暨德配何孺人寿言

翰林院修撰 骆成骧①

常道将②作《华阳国志》于蜀中,耆旧品藻摭拾,不遗余力。或疑庸有溢词,以蒙桑梓;见闻征之,则固有非尽失实者。

吾蜀山水形胜甲天下,灵秀钟毓,不乏慷慨志节、愤发有为之士。其达而在上,尽忠补过,宏济时艰;否则,伏乡闾,服食旧德、先畴,皆有以光大其门户。而又孝、友、睦、婣、任、卹,得实兴之六行③。我质中李太夫子④有焉!

李,故资郡望族,世有隐德,不显于时。质中太夫子生而敏达,甫弱冠,遘先公大故,虑无以为养。有负郭田数十亩,值中落,岁计无所嬴⑤。请于太孺人,尽售之,以事生产。人或沮之。公曰:“穷通,恒理也;且缓急,人所时有。久困涸辙,奚为者?”卒弃之,为更张计。居无何,竟以居积,坐致小康。太孺人为之色喜,而沮之者转贺以牛酒。夫创守无穷达,公以一无凭藉,顾所居,皆成名。今世风颓靡甚矣,得公矜式⑥资郡,懦立、顽廉,致足慕矣。

太孺人弃养,丧葬一如礼制。叔弟某者,少不自检,公无以易,求析爨便其私。度不悛,恐薄天和,卒听之。财利多自与,处之怡然。既果荡其资,复挈橐中金,量以与偿,不使归诸蔥肆⑦。曩薜包⑧笃行,昆弟请分财异居。苞衣服取朽败,庐田取荒顿;弟子之破产者,辙复其业。国史既为立传,紫阳又褒集入小学以训后人⑨。世尝谓古今“八不相”⑩,及以公视昔,度量相越岂远哉!乃知道将记载,如公等之遗佚,为不少也。

太师母何孺人,邑之衣冠族。及笄归公(11),事太夫子、太孺人,务得其欢心。公世业农,孺人佐以勤俭。公孝友纯于性,孺人将顺,俾成厥美。教子孙以礼法,每聚处一堂,示以稼穑艰难,及数十年成败,长幼环听,无敢哗者。平居,理家政、分肉食甚均,权量布帛、麻丝称是。以故家无勃谿(12)。终日坐中庭,事纺绩,指挥仆辈,秩然不紊。数十年来,无间寒暑,家人妇子,禀事座右,及出入庭闱者,咸听无侧视、无衺行、无跛(13),其严肃如此。里中亲族之贫者,岁时皆有馈遗。其不能自存者,或以米粟赡之,或居以室庐,并代经纪其家事,戚里颂之。夫世未有内助不贤,而克成厥家者。然则,公之裕后光前,诚非朝夕之故矣!

质中公喆嗣(14)三:长,治平先生,持家一体亲心焉。次,即阶平夫子,今以明经候选于家。三荐不售(15),遂绝意进取,日夕定省,以其馀课生徒。髦士林立,遐迩称羡。次,曰安平先生。今则孙、曾孙、元(16),一堂五世,峥嵘头角。太夫子、太师母年晋八秩,康强逢吉,置产已逾万金,阡陌云连,号素封(17)室,从此颐养天年。孙、曾辈,彯华缨,纡青紫,佀且操奍而偿。骧非敢略其行谊,以继道将之后。今职膺史馆,深惭阙漏,遥抒祝词,用申忭颂!

注 释

①骆成骧(1865—1926),四川资中人,1895年光绪21年乙未科状元,入翰林院,散馆后,任职翰林院修撰。为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本文为骆成骧担任翰林院修撰(1995—1899)期间,于1998年初为四川资中老家走马场自己的塾师李阶平先生(文中称“阶平夫子”)的父母李质中先生、何氏孺人夫妇所写的寿序。

②常道将:常璩(约291—约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东晋史学家,代表作《华阳国志》为中国第一部地方志著作。

③六行:婣,即姻;卹,即恤。《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郑玄注:“睦,亲于九族;姻,亲于外亲。”后因以“睦婣”谓对宗族和睦,对外亲亲密。旧德,先人的德泽;往日的恩德。《易·讼》:“食旧德,贞厉,终吉。”《左传·成公十三年》:“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先畴,先人所遗的田地。《文选·班固〈西都赋〉》:“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 吕延济 注:“先畴,先人畎亩。”

④质中李太夫子:李质中,骆成骧幼年塾师之父,故称太夫子。

⑤有负郭田数十亩,值中落,岁计无所嬴:负郭田,近郊良田。《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雒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司马贞 索隐:“负者,背也,枕也。近城之地,沃润流泽,最为膏腴,故曰‘负郭’也。”后因以“负郭田”为典。嬴,通“赢”。增益、增加。《史记·苏秦列传》:“嬴则兼欺舅与母。”

⑥矜式:示范。北宋司马光《与吕公著同举程颐札子》:“伏望圣慈,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

⑦蔥肆:即葱肆,市场上卖葱的地方。南宋仇远《送程子方归蜀》:“风雪飘萧季子裘,大江西泝过荆州。洲家无计归葱肆,岁晚何人付麦舟。”

⑧薜包:《后汉书·列传·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记载:“安帝时,汝南薜包孟尝,好学笃行,丧母,以至孝闻。及父娶后妻而憎包,分出之,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殴杖。不得己,庐于舍外,旦入而洒埽。父怒,又逐之。庐于里门,昏晨不废积岁余,父母惭而还之。后行六年服,丧过乎哀,既而弟子求分财异居,包不能止,中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者,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破其产,还复赈给。建光中,公车待征,至拜侍中,包性恬虚,称疾不起,以死自乞。有诏赐告归也。”朽败,即朽坏;荒顿,即荒废。

⑨紫阳又褒集入《小学》以训后人:《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其中,引用了《后汉书》中薜包的例子。

⑩八不相:《青囊海角经》(作者不详)记载:“一不相粗顽丑石,二不相急水急流,三不相穷源绝境,四不相单独龙头,五不相神前佛后,六不相墓宅休囚,七不相山冈撩乱,八不相风水悲愁,九不相坐下低软、十不相龙虎尖头。”

(11)及笄归公:《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 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归,女子出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归,女嫁也。”《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这个女子)

(12)勃谿:又作勃溪、勃豀,即吵架,争斗。《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豀。”

(13)无侧视、无衺行、无跛:侧视,即歪着脑袋看人;衺,即斜,衺行即偏偏倒倒地行走;跛,即跛倚,斜靠。《庄子·山木》:“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14)喆嗣:喆,即哲。喆嗣,即哲嗣,对别人子嗣的敬称。

(15)三荐不售:荐,进献,旧时常用来代指科举考试。三荐不售,即三次参加科考,都没有考中、落榜了。

(16)元:即玄,即玄孙的省称。因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玄改用元字。

(17)素封: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史记·货殖列传》:“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 张守节《正义》:“言不仕之人自有田园收养之给,其利比於封君,故曰‘素封’也。”

骆成骧撰《修职佐郎李公质中太夫子暨德配何孺人寿言》(三)

译 文

常璩在蜀中写作《华阳国志》时,德高望重的一些前辈品评人物,搜集资料,不遗余力。有人怀疑作者是不是用了过多的溢美之词,来蒙蔽蜀中父老;从我读书的见闻来看,才知道常璩的记载本来就并非全部是失实的。

我们巴蜀大地山水形胜,天下第一,钟灵毓秀,有很多志节慷慨、奋发有为的人才。在朝为官的人,为国尽忠、为朝廷弥补过错,艰难地维持着各项工作的运转;没有出仕当官的人,就身居草野,依靠先人的德泽,耕作先人留下的土地,都可以光宗耀祖,并能孝、友、睦、婣、任、卹,团结兄弟姊妹,敦睦宗族,亲密亲戚邻里。我的太老师李质中先生,不正是这样的人吗?!

李姓,是从前资郡的大姓,历代都有阴德,但世人并不知晓。质中太老师小时就很敏捷、通达。刚二十,就遭遇他父亲逝世的大变故,担忧无以为生。家中有县城近郊的良田几十亩,遇到家道中落,每年都入不敷出。于是告诉太孺人,准备全部出让,将所得资金拿来从事其他行业以维持全家开销。有人劝阻。质中太夫子说:“穷和通,世间的常理;但急难,是人们常常会遭遇到的。如果长时间遭受经济困苦之窘迫,那我们还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最终卖掉那些良田,另想谋生的办法。不久,竟然因为日积月累,成了小康之家。太孺人喜笑颜开,先前那些劝阻的人,也转而送来酒肉,以示祝贺。世间上创业和守成,都没有一定之规,太老师没有一点依靠,却凭借自己的力量,转行(经商)成功,家庭富裕,远近知名。现在世风颓废,萎靡不振,有太老师示范我们资州乡里,一定会让那些懦弱的人变得自立,贪婪的人变得廉洁,流露出深深的仰慕之情。

太老师的母亲太孺人逝世,丧葬全都符合礼制。叔伯兄弟某某,年轻时候不检点,太老师无法改变他。那个兄弟要求分家单过,考虑到他不会改,担心(如果不分家)又有违天伦,最终依了他。那个兄弟钱财多分了很多,居然还心安理得。不久,果然将资产挥霍一空,(太老师)于是拿上钱,如数给他还了债,不让他再度流落在市场之间。古代薜包努力践行所学,兄弟请求分家另过。薜包衣物只要了一些要烂不烂的,房屋和田地要了一些荒废了的;侄儿中有破产的,就资助他们,让他们恢复产业。正史给他立了传,紫阳先生朱熹又将其评点、褒扬,选入《小学》一书,以教育后人。世上流传所谓“八不相”之说,我根据太老师的稿行推测古代的一些事例,太老师的度量,岂不是超越那些古人很远吗!至此,我才明白,常璩所记载的那些事例,像太老师这样被亡佚的例子,肯定为数不少。

太师母何孺人,何家是我们资州的大家。太师母十五岁嫁给太老师,侍奉太老师和太老师的母亲,总是很得他们的喜欢。太老师家时代以农为业,孺人勤俭持家。太老师孝敬老人、友爱弟兄本诸天性,孺人就顺从他的品性,以助成太老师的美德。孺人用传统的礼法教育子孙,每当家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告诉大家耕作的艰难,叙说几十年的成败得失,一家老小围着她听她讲述,没有谁敢大声吵闹的。平时,管理家务、分发肉食都很公允,分发布帛、丝麻这些物品也很公道。因此,家里从没有过吵架、争斗的事发生。她整日坐在庭院中缉麻纺丝,指挥仆从干活,有条不紊。几十年来,从不因为天热天冷而中断。家人、妇女、小孩,向她禀告事情,及在庭院、闱室出入的,都听从她的安排,从没有谁看见她偏着脑袋、偏偏倒倒走路、或者斜靠这,她就是这样的严肃。乡里亲戚、族人有贫穷的,每年都给他们以一定的馈赠。有生存艰难的,要么以米粟接济,要么腾房子给他们居住,并帮他们代理、整顿家务,亲戚、乡里都交口称赞她。世间上没有那种妻子不贤惠、却能成就其家业的男人。所以说,太老师能给前人增光,给后代造福,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质中公有三个儿子:长子,治平先生,主持家务,能体现出父母的那种仁爱之心。次子,就是阶平夫子,现在以“明经”贡生在家待选。阶平夫子三次参加科考但三次落榜,就断绝了仕途进取的念头,在家早晚给父母请安,以其余的精力开塾教学。英俊之士非常之多,远近人们都很羡慕他。三子,就是安平先生。现在,(父母、阶平夫子他们一辈,加上父母的)孙子、曾孙、玄孙,五世同堂,年轻人头角崭露,才华出众。太老师、太师母即将进入八十岁,身体健康,万事吉祥。家中产业,已超过万金,田土相连如同天上的白云,孙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从此颐养天年。孙辈、曾孙辈,飘着彩色的冠缨,穿戴华丽的衣裳,似乎还持证券而有稳定的收入。骆成骧我不敢忽略他们的事迹和行为,以免像常璩那样受到个别人的批评。现在,我在翰林院任职,深深地感到(史料)缺失、疏漏,所以在遥远的北京写下这些文字,以表达快乐、愉悦的祝颂!

2022年2月16日,星期三,于西都长乐居

作者简介

曾令琪,本名曾训骐,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理事,四川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四川省辞赋家联合会主席,《大中华文学》杂志总编。

罗成,四川省中国哲学史研究会易专会会员,主编《我的故乡走马场》,个人专著《指点迷津——四川中考语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曾令琪 罗 成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