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聚焦三星堆】3000年前就是“C位”!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这样发掘出土的‖刘倩 刘芳

作者:刘 倩 刘 芳 来源:德阳日报纵目周刊 发布时间:2022-02-25 21:17:52 浏览次数:1021 【字体:

“历史铭刻被掩埋的记忆,我们在千年后回望你。”

央视虎年春晚上,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大面具重磅亮相,再现“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古蜀传奇。2022年2月15日,农历元宵节当天,回到“娘家”的青铜大面具正式与游客见面,再度冲上网络热搜榜。在微博上,仅是亮相春晚的相关话题阅读量就突破了1.35亿次。

青铜大面具,这次是真的大火了一把。

宽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斤……精确的数据背后,是让人惊叹的魅力。那么,这件目前已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体量最大、保存状况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同时也是全世界同时期出土的最大面具,究竟是怎样被发掘的呢?“再醒惊天下”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密码”?

1

红遍海内外的大面具

其实尚未进行修复

2022年2月16日下午,三星堆博物馆展厅内游人如织。和三星堆文物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修复师郭汉中带领记者穿过人群,来到一天前才与游客正式见面的青铜大面具展柜旁。在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注视下,它笔直地、倔强地立着,轮廓分明的脸庞透出森森王者的威严。

“我是在春晚看到大面具后,慕名来这里的。这么深邃的眼神、神秘的色彩、细腻的纹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古蜀文化的神秘,没白来!”西安游客小张激动地告诉笔者。在他看来,面具上的眼睛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仿佛在与古蜀先人展开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运往北京前,郭汉中和同事采用不锈钢钢构支架做完全物理性加固(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

笔者也注意到,面具鼻梁处还有几处小缝隙,左右也不是十分对称,有所缺失,特别是左侧有一处较为明显的缝隙。郭汉中表示,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的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它(大面具)目前虽然看上去还算完整,其实都是经过我们精心加固的,现在只是初步矫正,还算不上修复。”郭汉中指着面具背后的不锈钢钢构支架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用来临时固定的,在下一步修复的时候需要撤除。

2

被层层象牙压着

在坑里就是“C位”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1年伊始,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的发掘。到1月30日,开始有比较完整的青铜器显露。3月16日,坑内埋藏的文物全面呈现出来,有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多种珍贵文物。

3号坑发掘工作负责人徐斐宏正在坑内清理,大面具和上面的象牙清晰可见(余嘉 摄 )

2021年6月19日,3号祭祀坑,工作人员张顺利、杨镇正在清理。随着象牙被移走,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面具的“背影”( 余嘉 摄 )

“面具的上面被象牙堆叠,在面具凹陷的内侧散落着一些小件铜器,另有小型圆尊、铜神树残件等分散在周边。”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馆长雷雨告诉笔者,青铜大面具埋藏在祭祀坑中部偏南位置,脸部朝下,这也是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形制最为完整、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铜面具。“最开始看到的是左耳一侧,还保存得比较好。后来我们把一根根象牙取走以后,不出所料,整体也保存得比较完整。”

此前被广泛报道的“顶尊跪坐人像”,就横置在大面具的周围。而备受关注的“奥特曼”,也在大面具的一侧。从照片上看,大面具在坑内的位置也类似“C位”,倒是与网友夸赞的“春晚‘C位’”有异曲同工之妙。

3

从露头到“出坑”

前后长达半年时间

2021年6月中旬,在象牙提取完成后,青铜大面具终于要“横空出世”了。考虑到它在坑内已经数千年,自身体量巨大,周边器物也比较多,给提取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我们首先要一层一层地把压在上面的象牙、小青铜器等提取了,才能提取大面具。”郭汉中说。

另外一个问题是加固。毕竟是这样一个“大家伙”,如果不进行加固,提取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大面具的开裂或者其他损坏。“我们的考古、文保专家专门制定了严谨的提取方案,并且进行了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先在坑内对大面具进行加固、支撑、包裹,然后再利用发掘舱内的滑索等设备进行提取。”为了确保大面具提取时不发生散裂等情况,郭汉中当时就负责在坑内对大面具进行加固处理。

2021年6月23日,大面具被正式提取出坑( 余嘉 摄 )

先进的起吊设备、一张张兴奋的面孔、一个个充满期待的眼神……郭汉中回忆说,正式提取那天,祭祀区考古现场几乎各个发掘舱的工作人员都来了,想亲眼目睹这个重要时刻。最终,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青铜大面具被成功提取,然后根据流程装箱入库,3号坑的“大事”才算顺利完成。“虽然都在预料之中,真正完整地取出来之后,还是有些喜出望外。”经验丰富的雷雨已经见惯了这样的场面,但仍然为青铜大面具的出土激动不已。

从露头、勘查到最终提取成功,大面具“问世”的过程持续了半年之久,由此也可见此次发掘和提取工作的严谨和精细。

4

四川地区生产丝绸 的历史

提前了上千年

大面具究竟为什么如此重要?

雷雨告诉笔者,青铜大面具的制作应该是先分铸成型,由面部、脸颊后部、眼睛、耳朵等多部位分别铸造,然后再焊接组合成一体的,“这既是青铜技艺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古蜀人精神世界的独特表达。”

此外,大面具的出现将四川地区生产丝绸的历史提前了至少上千年。他说,“当时出土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它的右眼以及其他的部位有很多附着物,比如说鼻孔下面有海贝,右眼珠上很多玉器残渣。最让我们惊喜的,是在右眼球上发现了有经纬组织的丝织物残留。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具有‘通天、通神’功能的丝绸与面具的组合,彰显了神圣祭祀的意涵。”

大面具右眼特写(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

“神圣”的青铜大面具,刚出土时因为存在着锈蚀情况,表面还有泥土等附着物,看上去并不“神圣”,甚至有些“蓬头垢面”。为此,三星堆的文保人员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并且依据前期研究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对面具表面的泥渍、不稳定锈蚀物和影响文物信息的锈蚀物进行清除。“刚出土的时候,一般是用无污染的蒸馏水进行清洗,对文物外表面进行最初的处理,再采用物理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校正,让它初具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特征。”

接下来,他们还将进一步对锈蚀部分进行精心填补,用各种科技手段对附着物、材质进行检测,以期发现更多的信息。

5

只是临时展出

即将进行正式的修复完善

除夕夜“一炮而红”,元宵节“荣归故里”。如果要评选今年春节期间最令人瞩目的物件,大面具的得票率可能不会比冬奥吉祥物“冰墩墩”低多少。区别只在于,“冰墩墩”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和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形象,而三星堆青铜大面具则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

大面具正式与游客见面(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

“这次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展出,是对广大观众热切期待的一种回应。”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朱亚蓉表示,青铜大面具在元宵节与公众见面,充分体现了三星堆遗址“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保护利用理念,以及三星堆博物馆“以人为本”的办馆理念。“但是,这件青铜器还不是最终修复的状态。我们已经制定了具体的修复方案,正在走报批程序,等到通过后,我们将对它进行正式的修复。”她说,届时游客仍然可以在修复馆看到大面具“焕然一新”的过程。修复完成后,它将在即将启动建设的新馆进行正式展出。

6

修复好文物

知识、技艺、耐心缺一不可

面对接下来的修复工作,郭汉中也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心翼翼,来不得半点含糊。”

郭汉中告诉笔者,文物的修复、拼接、修补、着色等各个程序,既需要历史学、金石学、化学、博物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高度的细心与耐心,更需要高超的专业技术。“应该说,文物提取和修复的每个环节,都是对技艺和耐性的双重考验。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样,就是在不损伤文物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恢复它们曾经的光彩。”

郭汉中和同事对大面具进行加固( 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

是的,考验。文物修复不是创造性的工作,靠的是真实依据,必须尊重历史。比如所有断裂处的茬口,必须吻合无争议,遵循“修旧如旧”的法则。“有时候一件东西的修复,要耗费很多年的时间,要把所有被判断为有关的残片集中到一起,通过拼接、预合、专家论证后,再进行修复。”

三星堆一号青铜神树的修复工作,就是郭汉中和师父历时7年才终于完成的。此前长期被视为三星堆文物代表之一的青铜纵目大面具,也是经过他们的精心修复才得以重新焕发光彩。“以这次的大面具为例,从经验判断它应该是左右对称的,左耳有残缺,鼻子镂空的部分也有些残缺。如果在接下来的发掘中能够找到残片,就可以直接修复。如果找不到,就要采取其他方式,比如对青铜含量进行科学鉴定,然后再对缺失的地方进行焊接、修补。”

7

再次印证中华文明

多元化的大意义

“再醒惊天下”,三星堆当之无愧。

2021年以来,随着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的持续进行,再度彰示了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来自长江中下游的文明以及黄河文明的重要影响,兼收并蓄、开放包容,才发展出了让人叹为观止的三星堆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单一文明起源,而是多个发源地互相融合。”雷雨说。

此次发掘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无疑是对这种说法的又一有力印证。“三星堆的青铜面具,本身也是同时期全世界范围内最有个性和最具审美特征的艺术品。它的铸造技术也是比较复杂的,与中原地区如出一辙,主要是分铸法。”雷雨表示,根据目前的研究,大面具大概有4个部分的分铸、然后再合铸而成。这种铸造技术来自黄河流域,包括技艺和核心成分,跟中原地区几乎一模一样,从而也证明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大面具的“大”,不止于尺寸,还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意义。

“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合国内一流的技术团队,进一步开展青铜大面具的修复、研究工作。同时,把更多的三星堆文物保护研究成果与公众共享,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领略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进一步激发文化自信。”他说。

“大”有可为,无疑更加值得期待!

来源:德阳日报纵目周刊

作者:刘 倩 刘 芳

来源: 德阳日报纵目周刊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