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苏东坡与蓬安来苏寺‖邓四平

作者:邓四平(四川省蓬安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16 20:41:05 浏览次数:750 【字体:

苏东坡与蓬安来苏寺

邓四平

在蓬安县最南端有一个银汉镇,该镇与广安市广安区郑山乡、岳池县天平镇接壤,距蓬安县城约40公里,历史上曾是巴国银汉县尉府所在地,其建制时间与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安汉县相近,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当年这里是广安、蓬安、岳池通往南充、成都等地的必经之地。银汉镇境内有座名闻遐迩的古寺,据蓬安县志记载:宋代大文豪苏轼早年曾寄寓游学于此,此事在《宋书·苏轼传》中也曾有记载。寺内有“苏轼笔法”和苏东坡洗砚池等遗迹。为纪念一代大文豪苏轼早年寄寓游学蓬安,人们便将银汉镇的这座古寺命名为“来苏寺”。

在银汉镇境内,还有多座巧夺天工的石拱桥,发源于白云山北边的肖溪河就从银汉场擦身而过,最终与渠江交汇。其中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有当地人考证此桥为汉代建造的一座石拱桥,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桥上书有“鹊桥仙”三字,相传苏门四学士(即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之一的秦观也曾游历于此。熙宁十年(1076年),秦观第一次来银汉,写下了《银汉无声》。绍圣二年(1096年),秦观第二次来银汉为,建起了“苏轼苑”,写下了《鹊桥仙》等词。他所作《鹊桥仙》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蓬安县银汉镇银河鹊桥(图片来源:蓬安网)

蓬安县银汉镇银河鹊桥(图片来源:蓬安网)

同时,蓬安县银汉镇保存有苏东坡到此所留的书有“万善充周四得备,一元妙令人音纯”的诗碑。“文化大革命”中,南充地区文化局一干部见过此碑,因怕损坏,便让当地村民将诗碑埋在了地下。

作为一代大文豪的苏轼,究竟与蓬安县有些什么历史渊源和遗迹呢?

相传,苏轼20岁时在蓬州游学,当地有6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5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6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6个举人兴高采烈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6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6位举人呆若木鸡。虽然这只是流传于当地民间的传说,并不可信,但通过传说也不难想象伴随苏轼一生的聪明机智、幽默风趣、豁达乐观的精神品格。

2011年5月,我专程到蓬安县银汉镇,在当地一位村民带领下,前往来苏寺进行了实地考察。

顺着山间蜿蜒曲折的之字形小路一路盘旋向上,山里青翠的树木丛中,藏有三三两两的人家,半山腰上绿草茵茵,三五黄牛、黄羊在山间悠闲自在地吃草。山中各种各样的林木众多,行走其间,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外桃源。行至无路之处,脚下尽是黄荆、马桑、冰糖花等野生灌木,无路可寻,只好拨开灌木,艰难前行。当到达一突兀的巨大悬崖峭壁之下,脚手并用,使劲抓住峭壁上的树根等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攀上悬崖峭壁上一块巨大的突兀而出的巨石之上,村民告诉我,这块巨大的山石就是当年苏轼晨读的读书台。村民说,在山另一边的悬崖峭壁上,还有一块同样突兀而出的巨石,相传是苏轼练习书法时用的写字台。站立巨大的苏轼读书台山石之上,极目远眺,左边山下是广安境域,右边则是蓬安,两地山水相连,唇齿相依,风景如画。

继续向上艰难攀缘,终于抵达山顶。只见山顶地势开阔,大致目测,山顶至少有10余亩面积大小,树木参天,遮天蔽日,地上杂草丛生,几乎掩过人膝,三三两两的石狮子在茂密的杂草丛中若隐若现,先前烟火鼎盛的古寺如今已荡然无存,也不知何因被毁。在来苏寺的大殿门前,看到了一口早已残破毁弃的小池,池面尚存三四平方米大小,四周长二三米的长形条石上下左右杂乱横陈,小池池水之上如今早已长满绿色浮萍。撇开绿色的浮萍,发现池水依旧澄澈清亮。伫立池前,仿佛依稀可见当年一代大文豪苏轼在此废寝忘食勤学苦练刻度攻读的生动场景。小池名曰:“洗砚池”。

因山上凄清荒凉,于是便离开山顶前往来苏寺寺门之处一探究竟。距山顶十余米远的来苏寺山门保存较为完好,山门高达丈余,紧挨悬崖峭壁而筑,修建山门的每根条石至少重达数吨,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下,也不知古人是使用什么方法修筑起这样高大雄伟的来苏寺山门的。如今,山门正中的门扇石已坍塌在地上的荒草丛中,但山门两旁高大坚固的门柱石和门楣依然屹立不倒,山石峭壁上当年雕琢的门闩石洞长宽大约各有四十余厘米,由此可见当年寺门的坚固。

走出寺门,山间杂草丛中,满是各种各样倒在地上的碑刻,细细观看,很多碑刻上刻写着“乾隆五十三年”以及捐献善款的众香客的名字等字样。由此推测,这些倒在山间杂草丛中的石碑碑刻,距今也至少有两百多年历史了。

费尽力气终于下得山来,于山下一古井旁掬起一捧甘冽的山泉水,抬头望望来时之路,满目青山依旧,情不自禁想起曾光临过蓬安的先贤苏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诗句来: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简介

邓四平,1974年5月生,四川省蓬安县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员,蓬安全搜索、蓬安新文网、四川全网搜总编辑。1989年至今,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篇,多次获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其中,《醉忆故乡醪糟香》被选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邓四平(四川省蓬安县)

配图:方志四川(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作者新浪微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