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彗星尸子:其人及其书‖ 彭华

作者:彭 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28 21:38:51 浏览次数:998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彗星尸子:其人及其书

彭 华

尸子,是一度闪烁思想光芒的彗星,是先秦思想史上的失踪者。

时至今日,关于其人、其书、其学,仍扑朔迷离而又不得其详。

尸子其人

关于尸佼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极其简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杂家类著录:“《尸子》二十篇。”班固自注:“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颜师古注:“佼音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楚有尸子、长卢。”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司马贞《索隐》:“按:尸子名佼,音绞,晋人,事具《别录》。”

由上可知,关于尸子的籍贯,有楚人、鲁人、晋人三说。

钱穆(1895—1990)认为,“尸子实晋人。其时晋已不国,而魏沿晋称,尸佼殆为魏人耶?”“今如据同时学风以为推测,则尸子之学,固当与李悝、吴起、商鞅为一脉耳”①。顾实(1878—1956)认为,“注鲁人,晋人之讹也”②。根据钱穆的考证,尸佼的生卒年大约是公元前390—前330年③。

笔者认为,钱穆、顾实之说可信,而尸子“晋人说”可剔除。但是,因三晋(赵、韩、魏)流行法家之学,而尸子或许到过三晋之地,且接受法家影响,这应当可以推定,似乎也可以肯定。至于尸子究竟是鲁人,还是楚人,则因材料欠缺而无法判断(笔者倾向于尸子楚人说)。而尸子参与秦国商鞅(卫鞅)变法,为商鞅“谋事画计,立法理民”,则毋庸置疑。尸子后来“亡逃入蜀”,最终留葬蜀地(“卒,因葬蜀”),也不容置疑。如此,将《尸子》纳入《巴蜀全书》,实则并不为过。

关于尸佼的思想主旨及其学派归属,《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将其归入杂家,《宋史·艺文志》将其归入儒家,而有的著作或将其归入法家(如《百子全书》)。

笔者认为,将《尸子》归入法家,有其部分道理,因尸子尝为商鞅“谋事画计,立法理民”。但从现在所见的汪继培辑本《尸子》来看,《尸子》思想内容比较驳杂。除法家思想(明法、刑罚)外,还有道家思想(如执一、无为)、儒家思想(如仁义、道德、忠信)、阴阳家思想(如五行配对)、名家思想(如正名、明分)等,乃至有形法家(如《山海经》)的思想内容(如言九州险阻、水泉所出)。因此,笔者认可《尸子》“杂家说”。诚如《汉书·艺文志》所说,杂家“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

众所周知,在上古时期的中国,许多观念、思想与范畴实属“公共思想资源”(如道、阴阳、五行)。而到战国之际,学者多有能涉猎百氏、不主一家、兼综百家者。比如荀子、《吕氏春秋》、帛书《黄帝四经》,都是其中的显例。兹谨以韩非为例。韩非在师承上为儒家之荀卿,在学理则为道家之老聃,于儒、道、名、法自然相通,而又不止于相绌相非。换句话说,仅以某某人为某某家(如尸子、韩非等),这是后人对战国之学的误解。诚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笔者曾指出,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学术就已呈现出“会通”风格,即诸子百家的融会;降而至中古(唐宋以来),则以儒释道“三教”的融通为特色。以地理单元、地域文化而论,不但齐鲁文化如此,巴蜀文化亦然如此。当时,笔者未能举《尸子》为例说明,不免有些遗憾。

《尸子》其书

《尸子》一书,历代史志书目有所著录。

《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二十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自注说“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续”。

《旧唐书·经籍志》著录“《尸子》二十卷”,自注说“尸佼撰”。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尸子》十卷”,自注说“尸佼撰”。

《宋史·艺文志》著录“《尸子》一卷”。

由上可知,传世本《尸子》主要有二十卷本、十卷本。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曾有两种书名为《尸子》的古籍:一为鲁人尸佼所著《尸子》,作于战国中期,受法家思想影响,具有“非儒”思想倾向;一为楚国尸姓学者所著《尸子》,作于战国晚期,受黄老道家思想影响,具有“兼儒”思想倾向。鲁人尸佼所著《尸子》早佚,今存辑本《尸子》是楚《尸子》。笔者认为,《尸子》“两本说”,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与其如此立论,不如遵守“阙疑”之旨。但就根本而言,笔者不赞成《尸子》“两本说”。

自宋以后,《尸子》便不见著录。因此,一般认为,《尸子》当亡佚于宋以后。

自清及近代以来,学者多视《尸子》一书为伪书。然而,吕思勉(1884—1957)《经子解题》称今本《尸子》并非伪书,且思想宝贵。吕思勉说:“此书(《尸子》)虽阙佚特甚,然确为先秦古籍,殊为可宝。”又说:“据今所辑存者,十之七八皆儒家言。刘向校序本伪物,不足信。此书盖亦如《吕览》,兼总各家而偏于儒……实足以通儒、道、名、法四家之邮。”“其文极朴茂,非刘勰所解耳。今虽阙佚已甚,然单词碎义,足以取证经子者,实属指不胜屈……此外典制故实,足资考证者尚多。”也就是说,《尸子》所陈道德仁义之纪、九州险阻水泉所起,对了解先秦时期社会思想、地理变迁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吕思勉之说是有道理的。因此,笔者赞成“《尸子》非伪书说”。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汪继培等人的辑本《尸子》,其文字并非尽为《尸子》原文;因自汉以后,《尸子》已残阙不全,有些地方为后人伪作,自然属于难免之列。

《尸子》辑佚

《尸子》原书,自宋以后佚失。幸运的是,在唐人魏征等撰《群书治要》第36卷中,辑录有《尸子·劝学》等13篇,这为后人辑佚提供了线索和便利。

明清时期,关于《尸子》的辑本主要有8种。

明代关于《尸子》的辑本有2种,即陶宗仪辑本与归有光辑本。陶宗仪辑本载于《说郛》卷六,惜乎不注出处。归有光辑本载于《诸子汇函》卷九,但所辑并不理想,故汪继培说归有光辑本“联缀群书,虚造名目,不足据”。

清代关于《尸子》的辑本有5家、6种,即惠栋辑、任兆麟补遗的《尸子》3卷、《附录》1卷,孙志祖辑《尸子逸文》,孙星衍辑《尸子》3卷,任兆麟辑《尸子》1卷,汪继培辑《尸子》2卷、《存疑》1卷。

学术界普遍认为,在以上诸家《尸子》辑本中,汪继培辑本最为精审。汪继培(1751—1819),字因可,一字厚叔,号苏潭,浙江萧山(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藏书家汪辉祖(1731—1807)第四子。著有《潜夫论笺》,辑录《尸子》,辑校《尹文子》,补校《三史同名录》。

清嘉庆十六年(1811),汪继培据惠栋、任兆麟、孙星衍3人辑佚,重加厘订与考辨,撰成《尸子校正》2卷。其书以唐代《群书治要》所载《尸子》部分为“上卷”,以散见于各书文字为“下卷”,另集各辑本所违错及误收文字为《存疑》,附于书后。汪继培辑本体例谨严、选取严格,吕思勉《经子解题》称该辑本为“实最善之本也”,良有以也。

汪继培所辑《尸子》,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萧山陈氏湖海楼刻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三年(1877)浙江书局刻本(《二十二子》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鸿文书局石印本、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善化杨氏刻本、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新化三昧书局仿湖海楼刻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鸿文书局石印《二十五子》汇函本、子书28种本(宣统石印本)、民国9年(1920)上海五凤楼子书48种本(石印本)等。

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汪继培所辑《尸子》。对于汪继培所辑《尸子》,当代学人有过整理和译注,如魏代富《尸子疏证》、朱海雷《尸子译注》,以及张景、张松辉对《尸子》的注译,等等。

笔者本次推出的整理本,以汪继培《尸子校正》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注”。汪继培的“校正”文字,以(1)(2)(3)等标注;笔者所作“补注”,以①②③等标注。

本次所据以整理的汪继培《尸子校正》,以湖海楼刻本为底本。在校注《尸子》时,笔者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对汪继培的“校正”文字做了一些“校正”工作。

(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彭 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