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董仲舒的五行说和十月太阳历

作者:邓 红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9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2-04-09 20:45:14 浏览次数:549 【字体:

邓 红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9日 11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治水五行篇》等文章中,为了将五行和阴阳四季一年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出了五行每行平均配当“七十二日”的说法。这个“七十二日”的说法可能是受到了《管子》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

《治水五行篇》的大意讲一年的最后一日为冬至。冬至又是一年之始。最先的七十二日正当木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干燥混浊而呈青色,可称之为春季。其次的七十二日正当火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光明而呈红色,可称之为夏季。第三个七十二日正当土之时令,这个季节的气潮湿混润而呈黄色,可称之为季夏。第四个七十二日正当金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黯淡光弱而呈白色,可称之为秋季。第五个七十二日正当水的时令,这个季节的气清净寒冷而呈黑色,可称之为冬季。之后又复归木之时令。其后的文章则讲木火土金水“用事”也即当时令时该做什么事情,但没有对违反时令也即违令会发生什么事情加以说明。

阴阳五行说是董仲舒思想的重要内容。其对阴阳五行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将阴阳和五行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从数字来说,阴阳是偶数,五行是奇数,将二平分为五,或将五分属于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董仲舒为了使阴阳和五行能更好地结合,采取了许多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阴阳五行之间掺入了一个四季。《五行相生篇》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董仲舒在《五行对》等文章中,以阴阳二气的运行轨迹来配当四季,也即将阴阳二气按照一年四季的运行变化分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将它们分别配以春、夏、秋、冬。也即“少阳・春”配“木”,“太阳・夏”配“火”,“少阴・秋”配“金”,“太阴・冬”配“水”,但还缺五行之“土”。

为了使“土”获得时间,董仲舒在《五行之义篇》中将一年分为五个季节,即在夏和秋之间设立了一个“季夏”。于是土有了“季夏”之时间,还被赋予了“养”之季节功能。其次,为了使“土”获得空间,董仲舒又将土配于中央,且成了统领其他四行的“股肱”。最后,为了克服四季不能和五行平均相配的问题,《治水五行篇》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平均分为五季,也即以一季为七十二日。土不但有了时间和空间,还拥有了“黄”色。

那么,这个“七十二日”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详细考察,我们发现可追根溯源到《管子》那里。《治水五行篇》和《管子·五行篇》关于时令的叙述有许多共通点,也即它们都将一年划分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每季七十二日并配当木、火、土、金、水五行。而《管子》的《幼官篇》将一年分为“地气发”“小卯”等三十个节气,每十二日一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之后讲这个十二天内应该干什么。如第一个节气“地气发”,要“戒春事”,也即准备春耕;第二个节气“小卯”,要“出耕”,开始耕地,以此类推。春季有八个十二日节气,夏季七个十二日,秋季八个十二日,冬季七个十二日,加起来共三十个十二日节气等于三百六十日,刚好是一年。这些共通点都说明《春秋繁露》和《管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一年三十个节气,和通常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根本不能对应和配合。三十节气配四季的话,每个季节平均为7.5节气;三十节气配十二个月的话,每个月平均2.5个节气。所以《幼官篇》出现了春八个节气,夏七个节气,秋八个节气,冬七个节气的不均衡现象。然《幼官篇》为和本文解决“七十二日”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如果以三个十二日节气为一月的话,每月三十六天,两个月就是七十二日,刚好符合本文先前提到的《五行治水》五行说中的一季。以一年为春、夏、季夏、秋、冬五季的话,每季二个月六个节气一百二十天,一年十个月五季三百六十天。只是《幼官篇》还没有“土”,以及用“土”去配列四季的概念,所以才出现了春八个节气、夏七个节气、秋八个节气、冬七个节气的不均衡现象。这就牵涉到了一年到底是十二个月还是十个月的问题。

陈久金等学者关于十月太阳历和彝族天文学史研究成果表明,中国上古时代曾经行用过一年为十个月的太阳历。根据陈久金等著《彝族天文学史》(第八章,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的研究,《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了古文献中最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夏小正》源于夏代而作于春秋,也即孔子为了解夏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到杞国考察,了解到的夏四时之书。《管子·幼官篇》(及《幼官图篇》)和《诗经·七月之诗》也使用十月太阳历。使用十月太阳历的夏民族属古羌族,而齐宗室是姜尚的后代,为古羌族的后裔,所以《管子》中出现了与十月太阳历的有关记载的痕迹。

上述观点为我们探索董仲舒“七十二日”说的根源,提供了重要启示。经过对比研究,我们认为:

第一,《治水五行篇》提出的一季七十二日说,可追根溯源到上古时代的十月太阳历。董仲舒将一年三百六十日划为五等分五个七十二日,分别应对春、夏、季夏、秋、冬五季,每季两个月,五季配木、火、土、金、水五行。

第二,董仲舒的七十二日说和《管子》有直接联系,其时令说和五行说方面受到《管子》的《五行篇》及《四时篇》的影响,也和《幼官篇》乃至《幼官图篇》有重要关联。如《幼官图篇》有五方星,十图,三十节气(每一个节气十二天)。二十八宿分为五方星,代表一年中太阳所行经的路程,显示出了五方。十图代表一年十个月,一年三十节气,一个月三个节气,每个节气十二日,共计三十六日,两个月正好七十二日。

第三,每个七十二日的季节都有独自的时令、行事和违令。《治水五行篇》讲时令和用事,《春秋繁露》中讲时令用事的还有《五行相胜篇》和《五行顺逆篇》。《治乱五行篇》和《五行变救篇》则讲违反时令则会受到惩罚。董仲舒的时令说除了《管子》的影响之外,还可看到《礼记·月令篇》和《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影响。

第四,十月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五(闰年三百六十六)日,而五个七十二日加起来只有三百六十日。董仲舒对剩下来的五(六)日没有明确交代。《春秋繁露》里没有《诗经·七月之诗》“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那样的说法。不过在十月太阳历中,十个月之后余下的五(六)日为“岁首祈岁”祭祀日,相当于彝族的“过年日”,或可看作现在春节期间初一、初二、初三休假日的由来。这几天不计在十个月之内。

第五,董仲舒也时常以十二个月为一岁,这里的一岁应该是他当时使用十二月历,两者属于不同的系统。《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篇》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讲天之数为三百六十,日之数为三百六十六。《官制象天篇》说:“天之每终一岁以十二月也。十者天之数也,十二者岁之度也……天有四时,每一时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岁数终矣。”可知在董仲舒那里,讲阴阳五行结合时使用十月太阳历,一年为三百六十日;而在讲阴阳五行说之外的现实生活场合,使用的还是当时流行的十二月历,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因为讲五行、特别是讲阴阳五行结合时,只有使用十月太阳历七十二日才能完美配当。

(作者:邓 红,系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文学部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04月09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