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送险亭边一回首 万峰飞舞下陈仓‖无生

作者:无 生 来源:远近 文化 发布时间:2022-04-15 21:50:44 浏览次数: 【字体:

送险亭边一回首 万峰飞舞下陈仓

无 生

泱泱五千年,浩土称神州。从海洋到沙漠,从盆地到高原,这片锦绣大地造化了太多的奇迹,如那起伏的群山、广漠的平原,再如那涛涛大江、郁郁丛林。然而最值得称赞的并不是这些自然的造物,而是生活在这片山川之上的人,以及他们点燃的文明之火,譬如屹立千年的长城、蜿蜒千里的蜀道… …

送险亭

提起蜀道,李白一首《蜀道难》即令人望而却步,人人皆知那是一条险途,极险处稍不留意便可能堕入万丈深渊。但在有这蜀道之前,巴山蜀水又是何等难以逾越?如金牛道,从成都至汉中,看到其间不知凡己的悬崖峭壁、谷壑深涧,即可想见前人开辟这条道路的艰难。然而他们就凭借斧头、铁锥这类简单的工具,以及代代传承的大无畏精神,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难关,开辟了这注定不朽的功业。崇山峻岭终不可能绵延无尽,出了秦岭巴山,即是一望无垠的成都平原,在梓潼七曲山下有一处送险亭,便是金牛道险夷分界处。

《四川通志》记载: “送险亭,在(梓潼)县北七里,坊有‘陂去平来’四字,言蜀道之险至此而尽也。” 那么,作为金牛道上重要节点的送险亭修建于何时何人之手?有学者说蜀汉时这里即已有“陂去平来”石坊,也有学者说送险亭始建于唐代,不过这些说法都缺乏必要的史料支撑。真正有史可靠的应是,至迟明万历二十七年之前,此处当已立有送险亭,又于清咸丰年间,由梓潼县令张香海主持重建。 《重修梓潼县志·卷三》有载:“送险亭,咸丰七年(1858)知县张香海重建。” 《重修梓潼县志·卷六》又录有张香海《重修送险亭碑记》《七曲山送险亭落成》等作。而《七曲山送险亭落成》一诗下又有详细记载:张香海重建送险亭时,曾掘出一通石碑,上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七月张国蕃立” 等字样。由此可见,送险亭最迟也要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

送险亭的规模并不宏大,它没有七曲山上文曲庙的华丽与巍峨,相反它的外表普普通通,仿佛只是一座简简单单的亭子,但就是这座称得上简朴的送险亭,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驻足、嗟叹。如清人张问陶所作《出栈》: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身处送险亭,恍若身处两方世界的交接处,一面是平原漠漠连阡,一面是群山万峰飞舞,对比之鲜明可想而知。

实际上,无论是朝堂高官、公卿贵族,还是商旅农夫、僧侣道士,凡是经由此处者,谁不曾慨之、叹之?由秦入蜀的,行至送险亭自是欣喜万分,只因前方已是一片坦途,而出蜀入秦的,却将在这送险亭换一幅心情,蜀道之险自此而始,可艰险难行是这金牛道,还是未卜的人生之路?

时光荏苒,送险亭历经几番毁建,却依然屹立。它仿若一位慈祥的老者,不知疲倦地慰藉着每一位金牛道上的来客。行到送险亭,回望层层叠叠的峭壁峰峦,再看那布满辙痕的金牛古道,我们便会明悟,真正送走天险,使得天堑变通途的,正是那股传承不息的蜀道精神:无畏艰险,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参考资料

[1](清)张香海修. 重修梓潼县志[M]. 清咸丰八年.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梓潼县委员会. 梓潼文史资料选辑 第4辑[M]. 1985.08:37-39.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梓潼县委员会. 文史资料 第10辑 梓潼风光名胜[M]. 1992.05:66-69.

[4]郭荣章主编. 中国早期秦蜀古道考述[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8.02:296.

来源:远近 文化

作者:无 生

配图:远 近 金牛摄协

来源: 远近 文化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