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海通:开凿乐山大佛的肇始者‖王君华

作者:王君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25 21:02:46 浏览次数:3055 【字体:

海通:开凿乐山大佛的肇始者

王君华

海通,生卒年不详。唐代播州人(今贵州)。据说,本名清莲,12岁出家,师从高僧慧净,24岁时离师游历天下,曾任凌云寺住持。开元初(713),发起并主持乐山大佛开凿,10多年后圆寂,完工了乐山大佛头部工程。他于“世界第一”的乐山大佛有“肇造之功”。

神之斤兮鬼之斧,海师海师兮心与天谋。

吏怒兮何求,酬之兮一眸。

兰楫兮桂舟,士女兮咏游,嗟今之人兮不知其由。

山苍苍兮水悠悠,维海师之烈兮,将与天地而长留。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乐山大佛建成后的第973年,江苏无锡人、曾任四川按察使的顾光旭(1731—1797)养病凌云寺两个多月。期间,听闻海通功业,甚是感动,于是伐石为像,供奉于大佛头部上方左侧一古洞中,题名“海师洞”并作《凌云山海师洞记并歌》。上诗为“歌”的部分摘要,饱含由衷而深沉的敬仰,亦可看作是对乐山大佛建造的“肇造者”海通大师的一次千载“招魂”。

乐山大佛是乐山的“地标”,它一经建成,就以其雄壮崇高之美、肃穆庄严之美,要注定成为一座矗立于世界的“丰碑”。海通大师也因此而伟大:怀揣着佛家悲天悯人、拯救苍生的大慈悲,在无限的苦难的践行中,创造出古今世界一大奇迹。

海通大师的功绩主要见于803年乐山大佛竣工时韦皋所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其时,距动工开凿大佛已过去90年。而这篇“记”文原始碑文的发现,则是1100余年后的1984年11月,在大像右下侧临江处。但它还不是关于乐山大佛最早的文献。署有贞元十五年(799)的“灵山大像禁断采补碑”才是最早的。它比韦皋的“大像记”早了4年,碑文只有一句话且有阙文:“凌云寺前灵山大像前□□敕禁断采捕□□。”大约相当于如今日之“禁止吸烟”“严禁烟火”等警示语而已。除知道当时确实有大佛的存在外,实在不能给今日的我们太多信息。

《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是一篇美文。它的文采不输于历代诸多文章大家的传世“记”文,尽管因为传承,有许多个“版本”且各本文字均略有差异。比如,仅标题就有5个不同“版”本:“唐韦皋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嘉州凌云寺大像记”“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佛石像记”“大佛记”。但无疑,它是有关乐山大佛建造最重要的历史文献。韦皋以“当时人”和“当事人”的身份,在洋洋洒洒千余字中,细致记述了乐山大佛90余年建造历史、颂扬了海通大师的巨大功业。这在其后至今的1200多年时间里,其文屡屡作为人们诗之、文之、歌之、研究之重要依据和灵感来源。想来,在今后未有新资料发现问世之前,它依然是了解乐山大佛90年开凿种种情况最为重要的资料。

韦皋记述,古代嘉州,三江汇流、激荡山崖,怒浪滔天、屡坏舟船,舟随波去、人亦不存。大师慈悲,怜悯众生,哀此习险。经实地调查和苦苦冥会思索后,海通大师认为,开凿大佛,峭壁万仞,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且广开慈容、大廓轮相,善因可作、众力可集。于是,大师崇未来因,作弥勒像,俾前劫后劫,修之无穷。海通大师关于大佛的设计规模之宏大“无与伦比”:规广长、图坚久、顶围百尺、目广二丈,其馀相好,一以称之。

以今日眼光看,如此浩大的工程,前无故人、后无来者,必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建造的人从哪里来?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

“民惟子来,财则檀施。江湖淮海,珍货毕至。债师金工,亦罔不臻。”这个极其简略的概述背后,是海通大师为大佛开凿筹集资金组织人力而付出的种种艰辛、遭遇的种种困顿,决然是超越常人、超乎想象。

韦皋笔下,有海通大师因护佛财而剜眼的记述:时有郡吏,将求贿于禅师。师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吏发怒曰:尝试将来!师乃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想来这不过只是大师为造大佛所受困顿遭际中的一隅。今日有研究者说,这可能说明海通大师是一位佛教密宗的修炼大师;剜眼,是其“炼术”之一。这怕是实在低估了海通大师那“宁为众生、舍我躯体”的佛家慈悲胸怀了吧?

作为“后继者”的韦皋是理解大师的,他说,那是海通大师专诚一意、至忘其身,其精诚能令山回日转、能感天动地!

建造大佛,护佑众生,这是海通大师一生的宏愿与追求,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其脚步。

乐山大佛正式动工开凿的时间,韦皋记为“开元初”。所以,今日的我们往往将其定为开元元年(713)。有研究者引用《佛祖统纪》记载谓“开元十八年(730)”,但查今上海古籍出版社之校注本并无其时间记载。而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其1930年撰成的《中国建筑史》中亦有“四川嘉定弥勒大像,为开元十八年(730),沙门海通于嘉陵江之滨凿石造。像高三百六十尺,覆格九层,寺匾曰凌云”的记录。想来,严谨的梁思成当有所据。

无论怎样,开凿大佛的构想,应该在海通大师脑中酝酿已久。也有理由相信,海通大师的资金募化、施工规划、人力筹划等前期准备,或许在713年之前较长一段时间的漂泊游历中就开始了。在城西能仁院,据说曾有乐山大佛开凿前的“式样”,南宋的陆游还见到并有诗说“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这亦是开凿前准备之一例,但此小像并不“小”,亦为“丈六金身”。

乐山大佛之工程进行,在怒浪悍流之滨的凌云山栖鸾峰下临江的悬崖峭壁上展开,难度可以想见。韦皋说:

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巨谷将盈,水怪易空。时积日竞,月将岁就,不数载而圣容俨然。岧岧亭亭,岌嶷青冥。如现大身,满虚空界。惊流怒涛,险自砥平……

这是乐山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奇迹的过程,也是中华建筑艺术史上的史诗!

乐山大佛,极天下佛像之大!这浩大的工程,透支了大师的生命。在基本完成了大佛的头部开凿建设后,海通大师圆寂了。大师累了,他该休息了。或许,他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的。他没能等到大佛完工那天,亲眼看到震铄古今的伟大奇迹的完美呈现。

韦皋说:力善归仁,为可继也;事感天人,克遵前志。尽管海通大师走了,但他的诸多后继者,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接力着他的规划、设计、弘愿,接力着他人生未尽的善心、善行、善举——续建、保护、修缮,尽管目的不一、功效有别。

历史进程中,每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使命。

在唐开元中和贞元时期,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相继主持续建,前者大约在740年至765年间,主持完成了大佛胸至膝部的工程;后者大约在787年至803年间,主持了莲花座上及于膝的工程,还有大佛装饰、大像阁灯等“配套工程”。其资金来源,则有朝廷下令赐的麻盐税款、章仇兼琼俸金二十万、韦皋俸金五十万,以及各地民间捐赠款项。具体多少?已然不能计算。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通高71米的乐山大佛,就这样“横空出世”,成为了千百年来乐山的“地标建筑”。

乐山大佛(唐长寿 摄)

在90余年的时间里,乐山大佛开凿历经四代帝王。三届主持人中,唯有海通大师是一介沙门,而章仇兼琼、韦皋均为朝廷一方大员、唐时一代重臣。

章仇兼琼、韦皋人生功业,诸多史料均有记述,且不讳言两人的“崇佛”行迹。奇怪的是,他们续建乐山大佛的事却少有记述。韦皋那篇“大像记”碑文,在南宋如赵明诚、郑樵、张邦基等人的笔下,也只是作为“碑帖书法”来研究。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以诗歌吟唱乐山大佛的首位诗人,是公元788年到乐山的司空曙(约720—790)。那时的大佛尚未完工。而在之前,724年,李白游峨眉山过嘉州;736年,孟浩然经嘉州沿江出蜀;765年,岑参担任嘉州刺史;还有著名的女校书薛涛也曾到过凌云寺……但很遗憾,他们的笔下没有大佛的任何影子。

但从司空曙开始,1200余年来,却有无数诗人用他们五彩斑斓的笔,悉心描摹着大佛的庄严与沧桑。

“大像影和山面落,两江声合郡前流”,这是唐代齐己的;

“槛外风光触处奇,岭头金像对巍巍”,这是宋代韩琦的;

“追碧被层颠,灵姿映大千”,这是宋代宋祁的;

“予昔过此下荆渚,斑斑满面生苍苔。今来重到非旧观,金翠晃荡祥光开”,这是苏洵的;

“但饮佛耳泉,永洗凡心尘”,这是晁公溯的;

“巍巍千尺像,与我两寂寞”,这是陆游的;

“古佛临流都坐断,行人识路亦归休”,这是范成大的;

“梵像形仪髻覆天,宿王华智等齐肩。乾坤作殿古今固,日月为灯昼夜然”,这是张拙的;

“百丈金身空石像,半崖泉溜落仙幢”,这是明代熊相的;

“可怜世历风霜古,销却金衣变草衣”,这是明代任伦的;

“二水欲浮天竺影,一帘初落月华清”,这是“嘉定四谏”之一彭汝实的;

“昙花乱坠登坛雨,法相犹存到岸身”,这是明代袁子让的;

“石佛三百尺,冠岩履清川”,这是明代钟惺的;

“昂头撑碧汉,伸足塞沧江,这大佛骇得千年胜骨”,这是清代孙徵兰的;

“巍然大像踞江头,何用当年百丈楼”,这是清代张芑的;

“三江会足底,九顶接眉梁”,这是清代宫去衿的;

“开山凿险谁之功,后有韦皋前海通。一心爱人如爱佛,挥金剜眼皆英雄”,这是张问陶的;

“堪笑金人成佛后,葛藤仍自满身缠”,这是清代李调元的;

“名山浩劫频番过,大佛端居千载雄”,这是民国侯鸿鉴的;

“凌云大佛历劫坐,坡谷遗踪在苍石”,这是金天羽的;

“顶天大弥勒,二百十尺弱。英雄何必名,精艺问谁作”,这是黄炎培的;

“逝者如斯浑见惯,千年屹立大江头”,这是陈登恪的;“灯传山月白,圣解佛头青”,这是程千帆的……

以上诗句或许太“文学化”,不够实在,难以准确感知。不过,南宋范成大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得的可触摸的实录,其《吴船录》说:“唐开元中,浮屠海通始凿山为弥勒佛像以镇之。高三百六十尺,顶围十丈,目广二丈,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佛足去江数步,惊涛怒号,汹涌过前,不可安立正视,今谓佛头滩。”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海通大师创造了如此无量功德,但其名字却在历代“高僧传”中找不到,其事迹仅零星记载于一些明清史料中,格外简单:“黔僧”“行僧”“播州人”“结茅凌云山中”……至于他是贵州哪里人,为何出家,师从哪门哪派,为何来到乐山等,均付阙如,留下太多谜团。当然,这也给了今人太多的演绎空间。

(选自《名人与乐山》)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君华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