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嘉州香海棠和“海棠香国”的由来‖唐长寿

作者:唐长寿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11 21:43:34 浏览次数:1315 【字体:

嘉州香海棠和“海棠香国”的由来

唐长寿

“海棠香国荔枝湾,苏子当年寓此间。”这是郭沫若对家乡乐山的歌咏。称乐山为“海棠香国”,是因乐山古代特产“嘉州香海棠”之故。算来,嘉州海棠在唐代就已出名,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说:“嘉州海棠,色香并胜”。薛能作《海棠》诗亦道:“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以有香出名,故又称“嘉州香海棠”。

宋代,嘉州香海棠盛极一方。《广舆记》载:“海棠,嘉州出者香。”王十朋为此作《嘉香海棠》词云:“丝丝垂蕊,嫣然一笑新妆就,锦幕前后,燕子来时候。谁恨无香,试把花枝嗅。风微透,细熏锦袖,不止嘉州有。”认为香海棠虽非嘉州独有,但“嘉州出者香”无可置疑。孙长民在《海棠记》中说得更清楚:“海棠盛称于蜀中,然亦唯蜀之嘉州者有香而本大。”当时,古城内嘉定府治后海棠山(今桂花楼到海棠湾)就以海棠花多而为嘉州名胜。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海棠山成了官吏们吃花酒的地方。

明代,嘉州香海棠依然享有盛名。张所望在《阅耕余录》中说:“蜀嘉定州海棠有香,独异他处。”袁子让《游凌云和岑嘉州韵》道:“异香棠蓓蕾,晚吹竹萧飕。”并专为之作《香国海棠赋》一篇,赞赏不已。曹学佺在《蜀中广记》中也引《花谱》说:“海棠有色无香,唯蜀之嘉州者有香”。汤显祖有《送陈仲道饷延绥归嘉定州》诗云:“海棠香尽归休晚,解道峨眉似远山。”对峨眉山下的嘉州香海棠记忆犹新。

到清代,何椿龄有《嘉州海棠》诗道:“海棠山下春如海,记取看花几度来。”嘉州海棠依旧。方象瑛《使蜀日记》在“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中载:“然汉嘉海棠实香,州守为余言,气似兰云。”在“十六日”中又载:“马州守赠香海棠、雪兰,口占截句谢之。”可见嘉州香海棠仍存。《嘉定府志·物产》说:“嘉州旧多海棠,今不常有,有亦非真者。惟郡署数株,花既佳,子尤累累可爱也。”所说正指嘉州香海棠,但已不多见了。

到民国时,郭沫若也只知道“那有香的海棠在现在已经是绝了种了。”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就写道:“(乐山)那在乡土志上是号称为‘海棠香国’的地方。”又说“但那有香的海棠在现在已经是绝了种了”。“木本的有香海棠,我本没有看见过”。对嘉州香海棠可谓念念不忘。1939年,郭沫若回乐山,作《重游草堂寺》诗道:“何处海棠香讯在,草堂寺内独徘徊。”又提到了嘉州海棠。

40年前,乐山还发生了一次嘉州香海棠是木本还是草本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热闹了好一阵子。但从宋人孙长民《海棠记》“然蜀中亦唯嘉州者有香而本大”的记载看,当是木本。郭沫若亦说:“木本的有香海棠我本没有看见过。”显然也认为是木本海棠了。

郭志全 绘(图片来源:乐山新闻网)

明代,在海棠山建一观景楼阁,名“甘棠楼”。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编成的《嘉定州志》记载:“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甘棠楼,知州钟振题‘海棠香国’于此”。最早出现了“海棠香国”的提法。钟振是在万历二年至五年(1574-1577年)任嘉定州知州的,看来那时已有“海棠香国”之说,但当时可能只是指海棠山风景区。到万历后期,任四川巡抚的李时华有《凌云寺》诗云:“登高且尽樽前酒,香国海棠尚未残。”巳扩大为指整个嘉定城了。南明时,陈起龙在《重修凌云寺记》中说:“平定府旧称海棠香国”。平定府即嘉定州,为南明永历时所置。明确点明“海棠香国”是指整个嘉州,但只说“旧称”而不说“古称”,可见只是在南明之前的明代嘉定州才开始称“海棠香国”的。

到清代,海棠香国名气颇大,居然成了衙门樵楼的题榜。康熙时来游的方象瑛在《使蜀日记》载道:“樵楼榜曰‘海棠香国’,所谓海棠无香,惟嘉州独香也。”光绪十年{1884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游乐,更是亲眼见到城中衙门鼓楼上的“海棠香国”匾额。民国《乐山县志》也明确记载:“旧府署,海棠山麓。其樵楼在府署头门东南楼,额二:外曰‘汉嘉古治’,内曰‘海棠香国’。”因此,清代诗人诗歌中便常常把“海棠香国”拿来吟咏,如邹学山《从郡守游凌云寺》道:“漏天仿佛垂三岛,香国依稀现十洲。”刘濖《嘉定舟中杂咏》道:“身坐海棠香国里,胜游何必羡江南。”流风所及,到1928年郭沫若写《我的童年》时,一开头就说乐山:“在乡土志上是号称为‘海棠香国’的地方。”颇有几分自豪。

作者简介

唐长寿,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汉画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理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乐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原所长。致力于乐山大佛、乐山崖墓和汉画为主要课题的研究及相关乐山地方史研究。出版《乐山崖墓和彭山崖墓》《乐山大佛和大佛文化》等专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长寿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