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几百年的天全土司统治与芦山‖李腾鹏

作者:李腾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18 16:52:55 浏览次数:617 【字体:

几百年的天全土司统治与芦山

李腾鹏

唐朝,中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把唐帝国推向鼎盛。然唐代中叶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豪强争霸的局面。其间,黄巢起义更使政权岌岌可危。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进军长安。次年,唐僖宗逃至成都。

唐僖宗,唐懿宗第五子,12岁被宦官拥上皇帝宝座。这个轻浮的少年皇帝,只懂享受,不问政事。逃亡成都后,靠宦官田令孜、西川节度使陈静瑄保驾护航,稳坐了七年皇帝。他入蜀时,身边跟了不少护驾军队。这些军队,虽没多少功劳,但忠心是有的。

中和二年(882年),爆发了邛州、大邑等地农民起义。僖宗派陈静瑄领军征讨。军校江南宁江府人高卜锡、千牛卫太原人杨端随军西征,立下战功,进入今天全地区,接管始阳、和川、安国、灵关兵镇防务。高部以现始阳、新场一带为据点。杨部以现天全城厢、老场及现宝兴灵关为据点。僖宗北归,为防再乱,命高、杨镇守此地。高、杨各自扩充实力,形成割据局面。

公元889年,唐昭宗继位,下诏命高、杨分土而治,由此开启了天全“分封”“世袭”的土司制度。

公元907年,唐亡,在前蜀统治期间,建置一如唐制。

后蜀时,高卜锡之孙高囊(阁藏)和杨端后代杨夹矢率部归附后蜀政权,受封碉门、黎、雅、长河西、鱼通、宁远六军民安抚司正副司使。高氏建土署于始阳,杨氏建土署于碉门,土司制度正式确立。

公元965年,宋灭后蜀。沿后蜀旧例授高、杨二氏为安抚司,置碉门寨、灵关寨。

淳佑八年(1248),高土司率军在岩州降元。

至元二年(1265),元正式设置碉门、黎雅等处安抚司,授土司高保四虎符,重建碉门关城,恢复防务。后改置六番招讨司,司治设碉门,又分置天全招讨司,司治设始阳。

明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率军入川,天全土司高国英投降。

洪武六年(1373),改天全招讨司为六番招讨司,司治设始阳。

洪武二十一年(1388),改六番招讨司为六番招讨副司,治所设今天全城厢。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天全六番土司高继恩、杨世仁经常侵入芦山境地,劫掠芦山老百姓财物,抢夺老百姓劳动成果,成芦山老百姓祸患。时芦山知县屠峦(云南洱海人),是一个勤政为民的好官。抱定地方官应守土有责的决心,积极做好抵御准备,在全县范围内教老百姓练习刀枪弓箭。老百姓为保家园,个个平时勤学苦练,战时人人奋勇争先。一次,将高土司主要干将擒获,囚于县衙。高继恩带兵劫狱,屠峦命他儿子带兵追捕,不幸兵败遇难。高、杨二土司更加猖獗,合兵攻芦山,屠峦死守县城,城破殉难。高、杨随机占领双石、宝盛、太平、大川、思延等地。

清顺治九年(1652),封高跻泰为天全六番招讨司正招讨,杨先柱副之,治所如前。

清顺治十八年(1661),在川陕总督、雅州知州等主持下,天全土司杨光柱同芦山知县周凤仪签订和盟条约,信守“尔毋我虞,我毋尔诈。出入相助,和同室家,有渝此盟,神灵殛之”,并刻碑以记,史称和盟碑。至此,两方边境始得安宁。

清雍正六年(1728),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废天全土司。

清雍正七年(1729),吏部议复四川巡抚,批准天全土司改流官事宜。随即以武力胁迫,收缴印信。迁正司高若璠及亲属于江西南昌府城东盛门万宜巷;迁副司杨大业及亲属于江西南昌。从孟蜀时算起,统治天全达790多年的土司制度结束。

土司统治时期,高、杨二土司不断各自扩充地域,逐渐控制了今天天全全境和今宝兴、芦山、荥经、泸定的一部分地方。

土司绘像(图片来源:北纬网)

清雍正七年(1729),天全改土归流,将杨土司于明正德十五年所侵犯的思延下坝归还芦山,其余地方仍未归还。直至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批准将双石、宝盛、太平、大川划入芦山。1955年,雅安地区行署将上思延的香炉、全心、全意、大房、西河等地划归芦山并入思延乡。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或杂居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或当地豪强首领充任的世袭官职,“以土官治土民”。朝廷授予土司官职,颁发印信,确认世袭等。土司在辖区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对辖区老百姓拥有“生杀予夺”之权。

穆坪土司墓牌坊(图片来源:北纬网)

天全自孟知祥建后蜀后即为土司统治。明以前土司如何管理无从稽考。明代置六番招讨司,下置百户所计10所。从地域看,双石、宝盛、太平、大川应属灵关百户所,思延应属乐霭百户所。

清代改土归流后,天全州分3乡14大村51小村。从地域看,今双石、宝盛、太平、大川、思延等应属钟灵乡。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腾鹏(四川省芦山县人,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芦山县教师进修校退休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芦山县志》副主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