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潼川文峰书院到底创建于何时?‖潼正桥

作者:潼正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6-25 20:09:54 浏览次数:864 【字体:

潼川文峰书院到底创建于何时

潼正桥

一、潼川(三台)地方志,对潼川府文峰书院创建年代存在三种不同说法

(一)第一种说法:创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以下简称“乾隆十九年”说)。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潼川府志·书院志》载:“于乾隆十九年,归安费云轩元龙守潼,度城东隅草堂寺侧地,创建书院曰‘文峰’”。(笔者注:归安,费元龙籍贯,在浙江。云轩,费元龙字云轩。守,秦汉时郡的行政长官,借指费任潼川知府。度:划拨)此为“文峰书院”创建年代的最早记载。

后来,清嘉庆十九年(1814)《三台县志·草堂书院》也这样记叙:“三台为潼川首邑,设于乾隆初年……十九年甲戌,太守归安费云轩元龙始于东门内草堂寺左建造文峰书院”。(笔者注:太守,秦汉对郡守的尊称,借以尊称潼川知府费元龙)

(二)第二种说法: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以下简称“乾隆二十年”说)。

清乾隆《潼川府志》、嘉庆《三台县志》以及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均收入吴省钦《潼川草堂书院碑记》的记载:“……而城东草堂寺传是少陵故居。乾隆乙亥,归安费云轩元龙守是郡,割其半为文峰书院。”(笔者注:少陵,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乾隆乙亥,乾隆二十年,即1755年)

当代《四川省三台中学校百年校史》(第136页)收录钟利戡《草堂怀故》:“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府费元龙剖于城东观音禅院(原名草堂寺)左半部创建文峰书院。”钟利戡此说,即依据吴省钦《潼川草堂书院碑记》。

(三)第三种说法:创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以下简称“乾隆十五年”说)。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三台县志·孟邵<重修草堂书院碑记>》载:“乾隆十五年,归安云轩费公元龙来守是郡,在城东草堂寺左侧创建书院名曰‘文峰’。”(笔者注:郡,秦汉行政区划,此处借指潼川府)

这是孟邵在《重修草堂书院碑记》中首次提出的新说法,但并未提供任何依据。此后嘉庆《四川通志》承袭此说。

再以后,此说流传于光绪府志和民国县志,以至于流传至今:

1.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新修潼川府志》:“乾隆十五年,知府费元龙创建,名‘文峰书院’。川北道刘益有记。”(卷十四·学校志二·书院)

2.民国二十年(1931)《三台县志》卷十七《书院》:“草堂书院,在县城东草堂寺左。乾隆十五年,知府费元龙创建,名文峰书院。……四十一年知府沈清任重修,易今名。”

3.当代《三台县志》亦承袭此说:“清乾隆十五年(1750),潼川知府费元龙于城东草堂寺(今三台中学内)左侧,创建文峰书院。”(卷20“教育”第一章“书院私塾”第一节“书院”;三台县志编辑委员会编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642页)

4.当代《四川省三台中学校百年校史》及校内卧碑:“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潼川知府费元龙将草堂寺东侧割出一半,创建文峰书院(今三台中学校内东部)。”(第二编“校史沿革”2.1“三台中学校史沿革图”及2.2“三台中学校史沿革”,2006年出版,第5、6页)

今三台中学校园内卧碑《草堂书院记》,碑文落款“清大理寺卿孟邵撰”。其实,此碑文乃孟邵《重修草堂书院碑记》全文。

二、“乾隆十五年”说与史实不符

“乾隆十五年”说,虽为嘉庆《三台县志》和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及后世几种方志的流行说法,但与史实不符。其理由如次:

清代潼川(三台)地方志的所有3个版本(乾隆《潼川府志》、嘉庆《三台县志》、光绪《新修潼川府志》),以及民国《三台县志》和1992年新纂《三台县志》,均记载:文峰书院是潼川知府费元龙创建。这是自乾隆及其以降的各种方志的共同说法,概无异议。

可是,乾隆十五年,费元龙尚在绵州任知州,并不在潼川府知府任上。其根据如下:

据费元龙原籍《归安县志》卷三十八《良吏》记载,他的为官时间顺序为:“乾隆元年进士,补盐亭知县,调繁、成都,擢资、绵二州知州,授潼川知府……”(笔者注:繁,繁县,即新繁县。绵州,当时为直隶州)

《绵阳晚报·绵阳一中起源于何时》写道,乾隆十六年(1751),费元龙在绵州知州任上:“乾隆十六年(1751),绵知州费元龙(浙江归安县进士)好文兴学,在白衣庵创修涪江书院(后迁左绵书院)。”(《绵阳晚报》2019年1月6日)

清嘉庆《直隶绵州志》卷十四《左绵书院》记载,费元龙在绵州“城南隅”创建“涪江书院”。

费元龙到潼川就任知府,是在乾隆十九年春。

乾隆《潼川府志》、嘉庆《三台县志》均载刘益《文峰书院记》载:“费守以名进士授四川南部令。乾隆十九年春,自绵州来守此邦……”(笔者注:名进士,费元龙于乾隆元年即1736年,丙辰科殿试金榜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此邦,指潼川府)

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九《职官志》关于潼川府历任知府任职名单(见上截图)显示:“费元龙,浙江归安县进士,(乾隆)十九年任”;下届知府“二十二年署”。可知,费元龙在潼川知府任上的时间,是乾隆十九年至乾隆二十二年。而乾隆十五年,潼川知府是谢祐。

我们不禁要问:乾隆十五年,费元龙还在绵州任上,而潼川知府另有其人(谢祐);他怎么可能跑到潼川府去越俎代庖,替谢祐创建文峰书院呢?

三、潼川府文峰书院的准确时间

潼川府文峰书院的创建时间实为乾隆十九年(1754),依据如次:

乾隆五十一年《潼川府志·书院志》记载,文峰书院创建时间为乾隆十九年。(引文见第一段,此处略)

创建于乾隆十九年,修志于32年后的乾隆五十一年。乾隆当代人对文峰书院创建时间的记忆,应该是最可信的,且该府志并无创建于乾隆十五年的相异记载。

乾隆《潼川府志》又载刘益《文峰书院记》:“余奉命分巡川北,行县至潼川郡……城东有文峰书院。……郡守归安费君……乾隆十九年春,自绵州来守此邦。……潼川素无书院。……费守下车之始,慨然曰:我朝稽古右文,声教四讫,凡在州邑莫不建书院,以为储才地。……于是集僚属绅士议建书院。……凡七阅月而落成。……书院与文峰山相对,因名曰文峰书院。”(笔者注:费守,尊称知府费元龙。此邦,指潼川府。稽古右文,考察总结古代经验,重视弘扬文化教育。凡七阅月,笔者疑是“凡阅七月”的误写。“阅”,经过。总共经过七个月的时间)

乾隆《潼川府志》编者在《书院志》中确定无疑地肯定“于乾隆十九年”潼川知府费元龙创建文峰书院,又将乾隆同时代人刘益所纂《文峰书院记》收入府志,既体现府志编者对刘益《文峰书院记》“乾隆十九年”说的认同,也体现当时官方的首肯。

同时,刘益是“乾隆二十一年正月,奉旨补授四川川北道”(笔者注:川北道,省派出机关;当时川北道辖保宁府、顺庆府、潼川府三府)。在这一年,也就是在文峰书院建成一年多以后的春天,刘益作为川北道长官,巡行至潼川府,在费元龙知府陪同下,详细检视了文峰书院,于是作《文峰书院记》:“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春,余奉命分巡川北,行县至潼川郡。郡故蜀之名区,巖麓竞秀,涪江带其左,蔚乎兴才地也。城东有‘文峰书院’,采风之睱试一临览。其规制轩朗峻整,门庭堂奧,焕然一新。复莳花种竹,以佐明窗。清玩兼有园林之胜……”

刘益亲历亲见和听费知府介绍经费来源、筹建过程等情况后,带着浓烈情感行文,如数家珍般地描述书院内的格局、碑亭及房宇数量等。如此翔实生动文字,不是身临其境,是写不出来的。

在此后的嘉庆版中亦采用了刘益该文,光绪版中亦称“刘益有记”。因此,笔者认定,刘益所记,十分可信。

四、有关书籍不同记载的分析

在清乾隆《潼川府志》后,嘉庆《三台县志》、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和民国《三台县志》,皆有“乾隆十九年”说与“乾隆十五年”说并立的矛盾记载,或有两说委婉存异的记载。笔者以为,内中别有隐情。

(一)嘉庆《三台县志》虽有孟邵《重修草堂书院碑记》创建于“乾隆十五年”的记载(如上述),亦有创建于乾隆十九年的记载。

嘉庆《三台县志·草堂书院》:“三台为潼川首邑,设于乾隆初年……十九年甲戌,太守归安费云轩元龙始于东门内草堂寺左,建造文峰书院……”

嘉庆《三台县志》同时又收入刘益《文峰书院记》。此文记载:潼川府文峰书院创建于乾隆十九年(引文见上)。

(二)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和民国《三台县志》虽承袭孟邵“乾隆十五年”说,但是又留下一个微妙的注脚:“川北道刘益有记”。

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卷十四《学校志二·书院》:“乾隆十五年,知府费元龙创建,名‘文峰书院’。川北道刘益有记。”

民国《三台县志》卷十七《书院》亦留下“川北道刘益有记”的注脚:“草堂书院,在县城东草堂寺左。乾隆十五年,知府费元龙创建,名文峰书院。川北道刘益有记。四十一年知府沈清任重修,易今名。”

“刘益有记”,指乾隆年间刘益《文峰书院记》(引文见上),此文被收入最早的乾隆《潼川府志》。

推敲“刘益有记”这个微妙的注脚,便知话中有话:读者诸君请注意,乾隆年间刘益曾记,文峰书院创建于乾隆十九年呢!

两书编者似心知肚明,但不便直言,只好姑且如此存异了。

(三)嘉庆十九年(1814)《三台县志》为何两说并立?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和民国《三台县志》又为何委婉存异?

“乾隆十五年说”是乾隆年间和嘉庆初年朝廷重臣孟邵在《重修草堂书院碑记》首先提出来的。

据中江县方志记载:孟邵(1734-1815),四川中江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任太常侍卿,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升员外郎,升礼科给事中。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成时,乾隆帝指定孟邵参与复核后刊刻。历官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官至大理寺卿,正二品。嘉庆九年(1804年)回川,主成都草堂书院,讲席十余年,门生高才甚众。

考察孟邵的经历,他虽为潼川府中江县人,但并未在潼川读书和做官。对潼川草堂书院的了解是他晚年的事。据孟邵在《重修草堂书院碑记》中记叙:1777年“余乞假在籍(中江县)”,潼川知府沈清任诸君到中江县看望他,“晨夕过从,诗酒盘桓”,叙及草堂书院事宜。但与之“诗酒盘桓”者中,并无创建书院的亲历者,不排除其间的听其传闻和记忆的错误。

再者,孟邵作此碑记是在“诗酒盘桓”30多年后的1810年至1814年间,在成都执教时,仅凭记忆信笔,而此时距创建书院的乾隆十九年(1754)已50多年。孟邵既未到过三台实地考查,又未见其悉心查考潼川方志的记载,因此对潼川府草堂书院的创建年代出现误记误写也是难免的事。可惜这篇碑记收入嘉庆《三台县志》后不久,他便去世,再无修正的机会了。

重臣写碑记,错写年代,树碑传世,不同凡响,影响深广。嘉庆及以后志书编纂者面对位高权重、文才显赫的权威人士孟邵和他写的碑记,心存敬畏,人微言轻,不便言说,只好异说并立或姑且存异,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参与编写方志的编者人数众多,也不排除迷信权威、盲目崇拜名人,疏于考核,盲目抄录的可能性。

(四)乾隆年间川北道刘益《文峰书院记》记载,文峰书院创建于乾隆十九年。此文收入乾隆《潼川府志》后,除嘉庆《三台县志》还保留外,嘉庆后的方志,均不再收录。是何缘故?

是因贪腐。刘益在去世前半年(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被抄家,差点被杀。因人废言,此后的方志便舍弃他的这篇文章。而有的编者不得已只好委婉地留下“川北道刘益有记”的注脚。这也是造成后世误传“乾隆十五年”说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峰书院创建于乾隆二十年的说法,是着眼于完全建成的时间,实质上并不算错。

“乾隆二十年”说,出现于吴省钦《潼川草堂书院碑记》。乾隆《潼川府志》、嘉庆《三台县志》以及光绪《新修潼川府志》均收入此文。

根据刘益《文峰书院记》,费元龙于乾隆十九年春到潼川府上任后,动工修建历时7个月。如果加上事前的筹划、集资、动员的时间和事后的室内装修配备、草木培植、延请教职、筹备开学的时间,就已经到乾隆二十年春了。如果着眼于建成时间,那么,“乾隆二十年”说并不算错。

但笔者以为,根据方志的众多记载,仍然取“乾隆十九年”说最为符合史实,最为准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潼正桥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