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记忆】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在犍为‖帅华光

作者:帅华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03 19:48:02 浏览次数:2124 【字体:

李永和蓝朝鼎起义军在犍为

帅华光

李永和、蓝朝鼎领导的农民起义,发展之快,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战斗之艰巨, 仅次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他们转战于滇、川、鄂、陕等省的数十余州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特别是提出了“反帝反清”的明确目标,“打富济贫”“除暴安良”的口号,采取了废苛捐、不交租、鼓励生产,筹粮、保护工商、求贤下诏等措施;以“用夏变夷”“拨乱反正”,达到“和亲、康乐、安平”的目的。他们组织了自己的军队,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决定自己的战略方针,建立了根据地,联系石达开,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牵制了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武装力量,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和四川其他地区的革命斗争。虽然这次起义失败了,但其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和历史意义却不可磨灭,它作为我国人民19世纪50—60年代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起义而载入史册。

一、进军犍为

据《犍为县志》记载,李、蓝起义,俗称“李短搭咡造反”。因清朝制度,男子皆蓄发,梳为三股下垂。李、蓝起义时,因长辫子象尾巴不便战斗,更为了表示起义决心和勇气,故参加者齐肩剪去,以作义军标志,故呼为李短辫子。

起义是这样发生的:道光末年,苛捐多如牛毛,百姓挺而走险,清朝严禁烟毒,“吸者割唇、运者治罪”。但烟价很贵,每两值白银二至三两,贩烟者为了盈利,成立烟帮,常常聚集千百人强运烟土,以火枪武器护送,犯关越卡。官府见烟帮人多势众,懦弱者不敢上报,有势者即从中敲诈勒索。故川烟多由云南输入,烟帮头子多为云南人。昭通地区的李永和蓝大顺就是烟帮中的镖头,其他卯德兴、谢华瑶(女)、周廷光等头目都从事贩烟,而且互有往来,感情甚好。

到了咸丰九年(1859)九月,有李、蓝弟兄贩烟,过盐津县老鸦滩,汛官阻挡,得贿后放行了。典史于培听到这消息后,垂涎三尺,亲到李、蓝兄弟处索贿,遭到拒绝,遂上告宜宾县知事汪觐光处。汪即诱捕烟帮数人,准备杀头。李、蓝营救,没有成功,因而愤怒,遂于九月八日号召兄弟伙二三十人及附近穷苦群众,在牛皮寨以“开山堂”形式举行起义,起义头目多改名换姓,铁山老人说“李永和又名李朝金”。《成山老人自撰年谱》说:“蓝朝柱报称大顺,盖其字号,蓝朝鼎称二颠,亦其招牌”。其他头目蓝某顺,都以顺字取名,公推李永和为领袖,提出“不交租、不纳税,打富济贫”等口号。这支队伍很快由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

又据《成山老人自撰年谱》载,“李永和者,大关厅粮民”。蓝朝鼎亦大关人,以贩鸦片烟为业,素与李永和相好,因避回乱,移家至老鸦滩。老鸦滩商民公议,按货物抽厘金,请李永和为守卫。八月,叙马营都司徐璋,暗地派遣千总赵三元赴老鸦滩,诱捕李蓝,行至高县,带上桎梏。李、蓝贿差役,始得逃脱。于是,徐璋向高县禀报,生擒弟兄胡登科、杨寡狗,诳报边境肃清。李、蓝即召集起义军八百人,到四川报仇。这是李蓝义军入川原因之一。他们由珙县,攻下庆符、到宜宾,遇清军提督马天贵,大战于真武山,石梯岩、吊黄楼等处,战斗剧烈,互有胜负。

当时有名山县人何崇政(绰号蚂蚁)喜欢用奇计,素有雄心壮志,每每大言不惭。起初赴府考试,向知府上平洪(秀全)杨(秀清)策,并报请把他送清军江南大营效力,这样就违背清朝制度(不准考试的读书人谈论国事,违者处以笞杖)雅州知府蔡步钟,即对何崇政进行笞杖。何遂自投清军江南大营,到宜宾时,正逢李、蓝起义,何又拜谒马提督,献上擒李、蓝计策,因言不逊,又被马提督笞杖,何愤怒之余,即投义军蓝大顺。为报笞杖之仇,后与马天贵作战,结果生擒处斩马提督,续战又擒斩副将张万禄,连歼大员,声势大振。

李、蓝义军来犍为,一是犍为和昭通地区一样,人民多以务农为生,搞运输和小贩特别是盐煤工人多,常受官府欺压;二是犍为是乐山产盐区,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源,境内五通、牛华、马踏、王村都有盐场,与自贡富顺盐场媲美,素有“金犍为、银富顺”之称,是李、蓝义军军饷必需的地方。因此,李、蓝义军在攻取叙府(今宜宾)时,原先锋唐友耕(绰号唐帽项)叛变,义军即改变计划,一部分北攻犍为、乐山,一部分东面攻占自贡盐场。

二、犍为之战

宜宾战役后,李永和、蓝朝鼎分道进军,李永和路线是由宜宾经犍为龙孔场、纪家庙、董家场,经荣县攻占自贡盐场;蓝朝鼎率部直达犍为五通盐场,曾占领磨子场(现名金粟镇)、五通、金山寺、杨花渡、大陂、土地河等地。

据《犍为县志》载,“咸丰九年九月十三日,李、蓝义军大队入境,与龙孔场清和寨团总洪遇奎,大战于该场之柏树坝,激战三日,义军杀遇奎于阵上。

同时,李、蓝义军另一支队伍由井研进入罗城场,与罗城地方团队之代元成及次子熙崖战于该场之砂地坳,元成被擒,熙崖往救亦被擒。据嘉定知府史致平注书说“前夏李逆围井研、余奉檄视师,立解城围。”这说明罗城之战的时间地点是吻合的。

根据重庆李世瑛感事诗记载:“犍富嘉城万骨枯、官军日夜尚呼声,井空马踏成荒冢,溪拾牛华有短芟。”犍为县志也记载,李、蓝义军“由叙府,掠五宝镇,走犍为、乡场糜烂,于盐场塞井夷灶。”说明李是进占犍为的马踏、牛华溪盐场,很多盐工参加义军,致使盐井停工停产,至于乡场糜烂、塞井夷灶,这是言过其实,诬蔑义军。

李蓝起义犍为古战场的石洞

另一部分义军于咸丰九年十二月八日渡岷江,在石梯岩与清军相遇,打退清军提督皂升和按察使蒋蒲征,迫使他们急忙率部逃退至犍为。

同一时期,李永和率部进军犍为与屏山交界之箭板场,与箭板场人钟开智大战于该场之金子山,民团战败,开智被擒。当时有司(指地方官)调瓦寺官兵练勇,与义军一战,结果兵勇伤亡甚众,守备余正海战死。又有箭板场客长肖尚拔,督促团练,固守隘口最后也失败被擒。

又载:“十二月十五日官兵联营五座,众二千余,(在义军攻击下)皂镇军退守犍为,撤河口之防,官弁绅民,有相率从逆者。”这说明义军声势浩大、深得民心,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义军到达犍为城外,全县震动,知县报请大军来犍剿抚,统领明耀光驻城防御,义军率众攻城,官军使降将唐友耕出击,大战于东门外之高石坝,明耀光夹攻,义军败退清溪场,继而复由清溪场反攻至大山坡腰店,探得狮子山驻有兵营,不知其为何兵,问店婆是团是兵?店婆答是团,义军即率众往攻。当时哨兵造饭,未作理会,义军以为营虚可夺,乘锐击之。哨兵俟其近营,弃饭突出,放枪还击,义军伤亡甚众,仍退回大山坡,寻找店婆已逃走了。

其时县城西门城垣倒塌,当时官民,未即修复,暂时以糟房酒桶,装以砂泥,堆砌缺口,日夜督民巡守,义军乘兵虚城坏,分头侦察,由南城,西城潜袭,恐中埋伏,警觉退出,遂被好事者谣传为:“潜由南袭,着红袍者在城墙击,复由西城潜袭,又被着道服者,执拂麾之。”乡人疑为城隍菩萨与张三丰显神护佑。当时地方官,把此事报告给清政府,故封城隍为显佑伯,同张三丰一起“列入群祀”,春秋享祀不忒。”相传犍为每年大办城隍会源出于此。

据《楗为县志》载:此时义军队伍庞大,“全军号称若干营,有数十万众,亦有先锋、统领、管带、百长、十长、大旗诸名目……犍境为之披靡,前后历时四年,虽然犍城侥倖未破。城边之战,累累伤亡,不计其数。”

三、铁山根据地的建立

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李、蓝义军首领在富顺牛腹渡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参加者有转战于富顺、威远、宜宾、仁寿、井研、资州及犍、乐一带的李永和、卵德兴,有率领另一部义军,进入隆昌、荣昌、永川、大足、铜梁等县的周绍勇、张国福、何兴顺;有率领大军主力,插入川西,进取成都,曾攻打青神、眉州、洪雅、雅安、灌县、新都、郫县、双流等县,进驻崇庆元通场的蓝朝鼎。义军从云南牛皮寨起义,入川一年多已发展到二十余万人,纵横川西,驰骋川南,转进川东,所向披靡。但是,义军先后攻占了四十余州县,多是攻而未守,得而复失;战斗给养都有困难。因此,会议决定:巩固眉州、青神以南,威远、荣县以西地区,以横亘于井研、犍为一带的铁山为根据地。这是因为:第一,这些地区的群众基础好,社会上流传着这样民谣:“吃得好、穿得好、跟着李短搭咡跑;不交租、不纳粮、跟着“顺天王”。第二,义军很多都是犍乐自贡的盐工,铁山地区的煤铁矿工和船工、手工业工人、土生土长、人熟地熟,作战极为有利。第三,铁山地势险要,罗城粮食物资充裕,犍乐盐场是四川财源。故会议决定李永和、卯德兴留守键为,并于咸丰十一年进入铁山。

犍为铁山

犍为之铁山,地势雄伟险要,四周高岩陡坎,不易攀登。只有山前山后各有一条石路。前山门有一石庙,上写鄷都府,因此坳口又名酆都坳。坳口有三棵两人合围的大松树,主杆如虬龙卷曲,枝叶下垂,摇曳拂地,相传如枝叶扫地,那年必动刀兵。山上有石庙二座、石虎一座、石拱寨门两座,前有灯杆,中有人市坝,是商业活动之地,改作义军练兵场。场上有庙宇9座,内塑阴曹地府,义军改作仓库营房。李永和驻山顶“观音阁”,这是义军的主营,先锋卯德兴驻卞家祠。所有庙宇均住满义军将士,连营数十座,旌旗招展,十分壮观。李永和驻地军营大门贴有对联:

旧主本仁慈,恨尔贪官污吏,败坏二百余年基业;

新君施德泽、凭我雄兵壮马,扫平一十七省山河。

犍为铁山

另一副对联是:

杀贪官以救民,原为黎民造福;

分豪富而济众,但愿大众归心。

从这两副对联,不难看出反对什么,拥护什么。义军的宗旨是为黎民造福,救民济众,愿大众归心,共成大事。

李永和在铁山时推行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深得民心,他首先是招请人才,发出《求贤诏》:

为旁求俊彦,以亮天工事。

窃谓请罪有夏,戮力则元圣聿求;于征伐商,戡乱则仁人既获。四川青黎旧壤,黑水名区。传道德之经,仙吏推猷龙老子;赋清平之调,天才仰倚马长庾。巴子国前,九龙挺秀;蜀丁山外,五虎齐挥。功盖三分,自古争传诸葛;文超八代,而今犹重三苏。

兹者:请夷失道,海内沸腾,粤人既据江南,洋鬼复燃燕北。读《古战场文》,伤心已将近代,诵《阿房宫赋》,至哀犹在后人。

公等戏娴文德。或擅武功;或从事而失时,或怀玉而待贾,或先忧后乐,卓有范秀才之襟期;或物与民胞、索怀孔圣人之志量。其道独行,帝心之简任谁褥?斯人不出,苍生之仰望何依?所望贤士大夫,轸念时艰,关心民瘼,毋匹夫匹妇之为量,尚群策群力以相从。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乐尧舜道,岂忘斯民!转王前为士前,毋曰枉已;易无道为有道,须念同群。班定远投笔封候,谁无壮志?苏武安上书拜相,谅有同情。有志未能、咫尺便宜吐气;怀才欲试,于今正好出头。大丈夫原贵识时,严将军之头也可断;真英雄自能择主,管仲父之仁也谁如。欲三顾而未能,毛遂何妨自荐;若五就而不恤,孟轲莫待先容。素怀百万甲兵,何分大范小范;能驭八千子弟,不计善将善兵。栈道依然,好重上出师之表;益州犹是,且待陈括地之图,问谁良驷高车,才追司马?知有纶巾羽扇,品重卧龙,志在匡王,山定早筹六出;心存扶汉,夷曾密计七擒,慕徐元直荐友之殷,谁仍走马?效汉先帝得人之庆,我亦如鱼。塞上将军,齐怀义愤,山中宰相,共念公忠。

奠谓子何能为,不过马上天子;须知时可利见,当为虎变大人。明冀为臣,作朕股肱耳目;忠言重禄,其敷心腹肾肠。从谏如流,汝作舟揖,求贤若渴,尔为盐梅。休休有容,谁是相臣一个?多多益善,漫云国士无双!功名多在少时,莫负丁年冠剑,豪杰务投明主,早动甲帐经纶。用夏变夷,此固责乎本帅;拨乱反正,是所望于群公。君其策杖而出;我将拥彗以迎。合正德利用厚生为三军,予一人矢志靡他,上和亲康乐安平为一书,尔多士明以教我。

起义军合理筹粮。据《犍为县志》载,义军“踞县属铁山,令纳米者、给门牌,无犯,西南人民肩负从事”。“卯德兴拥数万之众,于该地收粮,散门牌,以图久踞”。犍为县罗城西村人张务西所作《罗城场乡土历史》一文,详细记录了当时情况:“有卯德兴即永和将,其人身高伟而捷,俗呼卯统帅或卯先锋。来扎铁山,命人民上粮,给予门牌,他的队伍即不到你家骚扰;人有腰牌,即不拉去当兵。初时人犹疑惧,后见不欺,去者渐多。人亦各自归家耕种,逢场期照常赶场营业,他亦来赶集玩赏。”当时远近农民都乐意给义军送粮上山,不论交多交少、三升五升均可。交粮后发给门牌或腰牌,并办酒席招待,罗城场的家家户户都挂过门牌。笔者祖父帅大孝曾送粮铁山,也得一腰牌,带牌赶集,与义军谈笑,亦不相扰。

起义军军纪严明。队伍组织是什长管十人,佰长管百人。大旗管千人。其将领设有先锋、统领、管带等,不扰民、不调戏妇女,平时练兵、修筑工事。据铁山老人海雨臣说:“李永和又名李朝金,驻铁山,大修前寨门,上安设罐子炮,以御敌人。

起义军鼓励农商。前面已讲过罗城场照常营业,卯德兴亦来赶集玩赏。相传在铁山顶上修寨子、建寨门,还开荒种地,现在山顶上的五十多亩土地,都是当时李、卯义军开垦的。

起义军制兵器。因铁山盛产煤铁,相传诸葛亮曾在铁山炼铁,还竖有炼铁碑.虽无从查考、但利用煤铁,就地取材,用土法炼铁制造兵器是可能的。当地农民也曾用土法化铁,锻打马刀、大刀、长矛、牛角叉、铁锏、铁剑,平时保家自卫,参加义军即作兵器。我家祖父曾有铁铜、马刀各一把,制作粗糙,最近,罗城区大同乡农民交来铁剑一柄,长约75公分,宽约3公分,传说是李、蓝义军用过的兵器,惜未刻字,不能证实。但制作粗糙,是清末之物,现存犍为县文化馆,待进一步考证。

李永和帝制自为,自称“顺天王”。据潼川府知府(后升任四川藩司)牛树海说他“帝制自为,有木印大如升,其篆文云”受命于天,唯德永昌”,自称“顺天王”。

四、罗城之战

第一次是咸丰九年(1859) 冬,义军进驻铁山发展到两万多人,士气高昂,军威大震。犍城清军统领明耀光,经上司多次催逼,向罗城铁山发起进攻,被义军打败,逃回县城,下令封锁渡口,宣布戒严,同时派专骑向嘉定求援。这时世袭侯爵的杨耀关侯爷驻军嘉定府,他便率儿子、女婿和大队清军,经牛华、五通、敖家来到罗城围剿。李永和的探马早已探明,飞报义军。李卯在营盘山扎下大营(现罗城中学校址),在洗步桥一带,埋下伏兵,杨侯爷头戴顶子,身穿挂子,脚蹬靴子,神气十足。待到洗布桥前、两边义军突起冲出,用牛角叉、马刀、矛子砍杀,杨侯爷立足未稳,慌忙应战,花帽兵乱作一团,纷纷逃跑,他的儿子和女婿死于乱军之中。杨侯爷化装逃回嘉定。恼羞成怒,把知府大堂的公桌都掀翻了。

李蓝起义犍为古战场的石桥

第二次是咸丰十一年(1861),进攻川西的蓝朝鼎,在老谋深算地骆秉章的围剿中,于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在丹棱突围中牺牲后,骆秉章一面继续强攻青神,一面移兵进逼铁山。同治元年初春,农村缺粮,骆秉章令嘉定、叙府所属各县,凡通往犍为铁山地区的道路和隘口,都派团防严守,设卡盘查,断绝义军粮道。

农历三月十三日,李永和、卯德兴率义军两万余人,从铁山转移,集结于铁山鄷都坳。李永和向全体义军表示决心,对准一株大松树连砍三刀(笔者少年时曾见刀痕约五寸长),誓与清军血战到底。之后李永和率队去天洋坪(泸州与富顺交界处)为当地团练所困。卯德兴则率部到宜宾八角寨。

五、龙孔场之战

同治元年(1862)农历四月十六日,李永和放弃天洋坪至八角寨与卯德兴会合。清军跟踪追至,死力围攻八角寨两月,至农历八月十二日,李、卯突围回师犍为,驻军龙孔场。八月十六日,骆秉章命令刘蓉由成都来犍为督战,二十一日到达龙孔场。九月,骆秉章调集的川湘军包围了龙孔场。

龙孔场,当时称环龙场,因地势低洼,东西北三面是环龙山环抱,南面一山叫黑虎台,西面是环龙河,流经环龙山脚的龙洞口,向西流去。西面有一兴隆庙,站在兴隆庙回头望龙孔,犹如井底。李、卯当时考虑龙孔是产米区、存粮多,可解决军粮,且周围高山险要,易守难攻,但却没想到如被包围,在南面堵河筑坝,引环龙河水入龙洞,则可淹没全场,在军事上是不可久留之地。

又传李永和在铁山时,打着“替天行道”的大龙旗,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在龙孔场是归了龙位,可保无虑。李永和大营扎在场中的禹王宫。场四周筑以木墙,用木做桩盘上铁藜刺,防备清军进攻。据当时嘉定知府史致康《和刘霞轩、方伯生擒滇逆李永和纪事原韵》说:“逆焰生芒草木惊,阴云蔽日神鬼泣。远军急至挫其锋,一战力扫虎狼穴……困贼犹复窜玉津,楚军环布巳林列。”这说明李永和被包围时,还想逃向玉津(犍为城),但已不可能了,因为清军“更作长濠四面围,老谋智岂逊臧纶。贼拼死守拒不出,累月未能夺其魂。”其时清军几万人,掘长濠围之,场外一切通道,都以带刺的树条扎一道道木城。一共九道,严防义军突围。但尽管这样围攻,仍累月未克。

又说:“大府驰念鼠粪谲,谓此尚恐人事拙,爱檄越石亲视师,擒纵军中无异说,四日师克获渠魁,合省欢腾共摇舌。贼党生俘五千余,聚歼江岸血流碧……”说明骆秉章既怕义军难制,又担心清军官兵不能齐心协力,因此又派刘蓉视师,以求歼灭净尽。这时义军已断粮七天,几次突围都遭失败,而清军却围而不攻,欲待义军粮尽自毙。还不时进行“招安”和“劝降”活动,但义军始终英勇顽强,无一人投降。他们没有吃的杀马吃,没有柴烧就拆杨家祠作燃料。

清军围攻累月不下,采取更残毒手段,于黑虎台扎河堵水,又在环龙河下游筑堤坝。从龙孔四周抓来不少青壮年,迫令修堤筑坝。他们在清军刀口皮鞭的驱迫下,流着泪,把泥一锄一锄地垒在堰上。堰终于修好,水位提高,水从龙洞口灌入,全场淹没。李永和将能参战的五千人组织突围。同治元年闰八月二十五日夜,月黑风大,义军战士踩过没膝的深水,向外猛冲,打退清军一次次阻击,砍开一道道木城,砍了七道(如果再砍两道,就可突围),义军虽又饥又困,但仍奋战不止,杀声震天。直到天明,义军牺牲过半,其余被俘,押到东岳庙左右沟渠聚歼,血流成河,故环龙河又称血河。另一部分押到瓦子冲杀害,现在该处挖地数尺,即可见人骨。人称此为万人坑。

九月朔日(初一日),刘蓉还师犍为,将卯德兴杀害。李永和藏身在龙孔场禹王宫天花板上,终被搜获。清军用铁链穿入他的锁骨,锁入木笼,押往成都杀害。李、蓝起义在犍为前后四年,至此,遂告失败。

李、蓝起义失败后,清朝为了表彰所谓剿杀李、蓝义军有功将领,于同治三年由犍为知县霍为棻修建了纪功坊,县人姚挚中绍庭题字,同治四年建成。此坊立于犍为至龙孔的丹凤山脚下,坊高约五米、宽四米,今已不存,但其协剿官衔碑,现保存在犍为县文化馆,是仅有的李、蓝起义文物之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帅华光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