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4-10-26 17:51:32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征文】吴星霈 ‖ “德布洛莫”生态品牌的成长之路——甘洛县挖曲村驻村工作队创业史

作者:吴星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19 15:39:04 浏览次数:512 【字体:

征文启事:见《四川省直机关工委 省扶贫开发局 省地方志办联合开展 “温暖的回响——脱贫攻坚四川故事汇” 征文活动》

投稿邮箱: tpgjzw@163.com

截稿时间:2020年10月31日

特别提示:征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严禁抄袭剽窃,文责自负。同时,请勿一稿多投或投已在其他公众平台发过的文章。

征文将评选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奖作品拟结集公开出版。同时择优在《巴蜀史志》杂志、四川省情网、四川机关党建杂志及网站,“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刊发。为扩大传播影响,此次征文的优秀作品,将授权喜马拉雅进行有声化播讲,音频节目在喜马拉雅平台、方志四川电台及有关广播电台播出。

“德布洛莫”生态品牌的成长之路

——四川省甘洛县挖曲村驻村工作队的“创业史”

吴星霈

 引:“在德布洛莫山脚下,斯觉河源头之处,有一个宁静的彝族小山村,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世俗的纷扰。这里绿意葱葱,流翠乡野;这里春风习习,碧潭山涧。重峦叠嶂间,有那白云缥缈;错落彝家间,是那炊烟袅袅。”

2018年6月,我和其他4名战友来到凉山州甘洛县拉莫乡挖曲村。“要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现象发生!”临行前,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在誓师大会上对我们全体赴凉山驻村工作队员的嘱托,一直铭记于心。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开始定点帮扶挖曲村,这个曾经的贫困山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村里修好了通村公路,还建起了集体羊圈,老乡们也住进了彝家新房,正忙着抢收地里成熟的土豆,孩童们尽情地在宽敞的党群活动中心坝子里嬉戏玩耍,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驻村干什么?产业发展是关键

“我熟悉凉山情况,我愿意去甘洛!”主动选择来扶贫,这不是我的一时冲动,因为工作关系,我长期出入凉山的山区,深知彝区从“一步跨千年”到“跑步奔小康”的不易。“来驻村帮扶,我们是战友是兄弟,更是挖曲村的一家人,大家集思广益,看能为咱们这个家干点什么?怎么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乡党委副书记康叶飞在驻村的第一次队务会上动员道,大家纷纷摩拳擦掌,干劲十足!

 融入了角色,下一步就应该思考怎么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只有从产业发展上入手,让群众参与进来,才能真正把他们带上幸福之路!”驻村第一书记邓小勇坚定的话语如今依然清晰。

确定了目标,就是如何去抓落实。为摸清村内农业产业潜力,我们开始走村入户,与村干部们一道,一户一户的摸排统计,一方面通过掌握每户养殖种植规模,了解村民家庭收支情况,找到产业上的能人;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沟通,理清村民产业发展意愿,找准致富的带头人。缺资金、缺技术——这是导致凉山彝区同胞们贫穷的两座大山,我们必须要战胜它!

产业如何搞?科学养殖是基础

2018年底,随着猪肉价格一路走高,我们看到了产业发展的机会,准备结合当地优秀的自然条件搞生猪养殖。“既然村民代表和村干部都同意,那就买优质品种的仔猪过来生态放养吧,我们也一定会大力支持!”县委副书记杨更书记和县政协副主席王红彤两位包村联系领导的表态,给我们坚定了信心。

于是我们成立了考察组和立项组两个小组,分工明确。考察组在四川冶金地质勘查局党委协调下,带着村里的养殖示范户、养猪能手赶赴眉山、蒲江等地学习先进养殖技术及了解深加工产业链,做好产业调研;而立项组则在甘洛县政府的帮助下,到当地农牧局(现农业农村局)收集环境、气候及草牧信息资料,争取立项资金。

在农牧局支持下,我们争取到了10万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万事开头难,但请你们放心大胆的干,一定要为群众作好产业探索!”农牧局副局长尹杰在给村里拨付启动资金时鼓励着我们。

随着调研的进行,“川藏黑猪”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野,该优质猪配套系是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历经14年攻关研究培育而成,品种优良、肉质鲜美。通过研究该品种生长特点,我们决定采用川藏黑猪集中生态放养,力求探索出正确的养殖模式,提高川藏黑猪的出栏速度,确保产业的科学发展。根据专家建议,我们制定了科学养殖思路:仔猪期确保一天喂养4-5次,以细料为主,期间户外放养1次;随着仔猪长大,逐渐减少喂养次数加大粗粮投食量,每次喂料间隔时间应一致,最终控制在每天喂养2次。

生猪谁来养?致富能人来牵头

在确定了养殖模式后,项目却又面临另一个难题:138头川藏黑猪由谁来负责集中放养?那时正值2018年底,各家各户储备的粗粮已经不多,难以供给这么多川藏黑猪每天的粮食消耗,所有村里心里难免都打起了退堂鼓。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我们提出了“领养还本,集体抽成”的合作模式,村民领养仔猪不用花一分钱,待生猪销售成功后再退还本金给村里。“我作为年轻党员,又是村里的后备村干部,是应该担起这一份责任!”年轻党员阿西尔主主动请缨,决定和致富能人吉觉约古“结对干、共致富”。有了致富带头人的加入,那些在观望中的村民也开始积极参与进来。为了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我们通过与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党委协调,争取到2万元的帮扶资金,重新翻修了集体猪圈,并协助采购玉米等粗粮,让他们逐渐树立起了信心。

村民们在驻村工作队的科普下,学会了使用手机APP给仔猪购买保险,降低了养殖风险。通过科学的养殖方法,仅仅半年多时间,一头头川藏黑猪均增重超过了180斤,毛色光亮、长势喜人,达到了出栏要求。

品牌如何造?彝家特色赋内涵

“猪儿长得好啊,肯定卖得起价格哟!”老党员斯都哈驳子大爷自家也领养了一头川藏黑猪,看着科学喂养出来的生猪即将出栏,不禁自豪的说道。“对呀,您可是我们村里的‘德古’(彝语:德高望重的人),我们想请您做村里生态农产品的代言人,这样猪肉更卖得起价格!”通过大家的“游说”,斯大爷免费当起了产品的形象代言人。

为进一步打开猪肉销路,做好市场预热,我们在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党委建议下,围绕生态产品开发,打造“德布洛莫”彝家品牌,自主设计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外包装,注重生态环境和品牌文化的宣传,为产品赋予了纯正的彝家特色。

为提升村里其他农副产品的质量,2019年初在四川省直机关工委帮助下,我们还引进了“荷兰十五号”土豆,打造出120亩的示范园区,亩产量比原有品种提高了约30%。同时,为探索最适合彝区高山种植的最佳土豆品种,我们还在村里开拓出了2亩的试验田,进行了5个新品种的比对性种植。

产品怎么卖?科学加工树口碑

为提高销售价值,我们决定对出栏生猪进行深加工。一方面通过积极对接生猪检疫及冷链运输等关键环节;另一方面赶赴蒲江与专业肉联厂洽谈合作,实现了猪肉的多层次转化和增值。

2019年6月下旬,一头头重约200斤的川藏黑猪在两位致富能人的押车下,从挖曲村运往蒲江宰杀加工,通过一系列现代化流程,仅1天时间,一盒盒“德布洛莫”生态猪肉得以面世。“这加工速度太快了!这么多头猪,一天就变成了一盒盒产品。”吉觉约古在全程目睹了整个加工过程后,惊叹不已。

“德布洛莫”生态猪肉加工现场(作者 供图)

在销售方面,我们一方面依托“荞乡甘洛”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组织职工以购代捐。在短短不到三天的时间里,“德布洛莫”生态猪肉就全部销售一空,也带来了31.5余万元的销售收入,通过“领养还本、集体抽成”,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实现了项目本金的滚动回收,两位致富能人也一次性净赚了近4万元,其他参与养殖的村民也净赚了1000-2000元不等。

“这个猪肉真的巴适,家中孩子十分喜欢吃,不比传统养殖的跑山猪差!如果还有的话,我还会再买。”局内职工谌凯迪认可的说道。这句来自一位母亲的反馈,让我们觉得十分的欣慰,“德布洛莫”生态猪肉从包装到卫生再到口感上,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也让村里的这次产业探索,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收获!

拉莫乡挖曲村“德布洛莫”生态猪肉(作者 供图)

产业发展路?驻村队员有信心

“这一年真的十分感谢你们的努力,让村民们看到了产业致富的希望,下一步我们村两委还想借助‘德布洛莫’品牌,充实产品渠道,尝试包装本村的腊肉、土鸡蛋、土豆、萝卜等土特产!”在去年年底的总结大会上,村党支部书记马海说补一脸憧憬,向着驻村工作队员们真挚地感谢道。

目前,我们正积极筹备今年的川藏黑猪生态养殖工作,有了前期经验,如今我们已是信心满满。“邓书记,今年仔猪什么时候开始进场呀?一定要提前通知我们哦!”阿西尔主和吉觉约古两位致富能人也纷纷表示还愿意接着干。随着本村川藏黑猪全产业模式的初步建立,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广“德布洛莫”品牌文化,用能人效应带动当地群众参与,用品牌特色提升市场知晓度,用科学工艺保证商品质量,让当地群众充分感受到产业发展对生活所带来的改善,从而以点带面,鼓励更多的村组和群众参与进来。

我们来到了大凉山这个艰苦的扶贫一线,有幸参与和见证了甘洛县脱贫“摘帽”的历史时刻,充分感受到秘境甘洛的质朴与包容,也鼓励着我们继续为此奋斗的决心和勇气。为了这片让人深爱的热土,我们将细心呵护着“德布洛莫”生态品牌的茁壮成长,让这里的生态产品经受住市场洗礼,真真正正的通过市场的纽带,走向广大消费者的餐桌之上。

注:“德布洛莫”在彝族毕摩和苏尼文化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为彝族传说中的“鬼山”,是彝人灵魂安息归隐之地,深处“彝地之首”——甘洛县的崇山峻岭之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吴星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拉莫乡挖曲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