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邓秀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与体会

作者:邓秀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发布时间:2022-12-02 09:00:01 浏览次数:367 【字体:
  作者:邓秀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原校长)

  编者按:2022年11月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光明网、《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共同富裕大家谈”第二期在线上举行。本期主题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郑功成、陈锡文、邓秀新、刘喜堂、邓文凯、魏后凯、肖黎明、刘守英、何文炯、李小云、席恒等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发表演讲。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作题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农民富”的报告。为汇聚各界共识,探求乡村振兴与农民共富之路,光明网对报告内容予以刊发。

  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广大农村人口如何走向富裕的道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一条重要途径。山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70%,山区农民又是过去农村群体中脱贫致富难度较大的群体,今天和未来农民致富的困难也在山区。中国有7亿亩耕地在山区,23亿亩草场也在山区,山区植物种类很多,少数民族大部分聚居在山区。山区具有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等优越的条件,具备比平原更独特的产业优势。

  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把握“一二三”原则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二三”原则。“一”即发现“唯一”的资源要素,形成别人不可或难以模仿的产业。“二”即在宏观布局中考虑适宜发展和适度发展“两个适”。“三”即坚持技术、经济、环保“三可行”,实现自然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的“三转变”,做到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三家结合”。

  (一)发现唯一

  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要善于发现地方特色。对于农作物而言,其特色通常表现为品种、“风土”(气候和土壤)、特种技艺等。

  (二)把握“两个适字”

  在产业发展的宏观布局中,要考虑适宜发展和适度发展“两个适”。

  第一个“适”即适宜发展,也就是因地制宜。农作物是一个生命体,对气候土壤有一定要求,不适宜的气候将导致毁灭性灾难,如作物冻死、病虫害多、品质不达标、农作物不开花等。实际调研过程中也存在较多跟风发展特色产业的情况。

  第二个“适”即适度发展。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而及时的统计数据作参考,判断产业发展规模非常困难。今天发展特色产业的最大问题是作物产量远超市场需求。部分地区投入大量资源发展某一产业,结果刚投产就卖不出去。基于长期调研,可得出一个果树产业发展是否适度的经验性公式,即果品产地价格=综合生产成本*2时,大体上是市场供需平衡点。高于此,说明扩大规模没有问题,如果低于成本的2倍,则不宜再扩大规模。

  (三)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处理好技术、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做到“三个可行”,即特色产业选择时要论证技术、经济上可行,环保方面也可行。许多产业的发展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但因技术专家无需为经济负责或对市场需求不了解、缺乏成本概念导致经济上可行性不高。

  二是特色产业发展上,要实现“三个转变”。首先,要将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例如化州橘红。其次,要将技术优势转化成产品竞争力,例如浙江发展设施栽培的高品质柑橘红美人。再者,要将人文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例如褚橙。

  三是产业发展要发挥好三方面的作用,即发挥好政府的综合协调作用、科技“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企业家的市场开拓作用。通俗而言,就是实现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的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政府协调,否则难以形成一定规模。农业特色产业,尤其是种养殖业发展需要政府出面组织疫病防控。仅依靠政府投入也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还需要科学家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家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许多地方产品生产后无法在市场上销售,不能实现价值。因此,缺少政府这只手,产业很难做成和做大;没有科学家这只手,产业很难做好;没有企业家这只手,产业很难实现价值。政府、科技、企业家的合作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被称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铁三角。此外,比三方的作用发挥更重要的是业主(合作社、大户、企业)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更新观念

  过去不少地方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出现了技术、市场、资金、观念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大小倒置,出现产业错位。具体而言就是大众产品一味追求高端,市场越做越小;小众产品一味贪大求量,造成产品过剩,价格暴跌。第二,重前轻后。习惯了抓产前,轰轰烈烈抓规模,对产后和销售环节重视不够。生产出了产品,却没有成为商品,更没有成为有品牌的知名产品。第三,变废为宝搞加工,加工品上不了档次。不注重发展加工专用品种,加工品质量在低中档徘徊。第四,不分物性,一味搞精深加工,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太多市场。第五,重种(品种)轻种(种植、养殖)。部分地方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将品种视作解决一切问题的核心,过度依赖品种的作用,对种植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一二三”原则、剖析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质量为效益、为核心发展好特色产业,让农民走上富裕道路。

  相关阅读:

  何文炯:基于共同富裕的富民强村浙江探索

  【光明网专论】郑功成:以乡村振兴引领农民共富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