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3-06-01 14:00:05 浏览次数:576 【字体:
  作者:朱汉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现代世界思考它可能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

  但是,“天下”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往往受到一些质疑,为了避免对“天下”理念的误解,需要对“天下”的基本意义做进一步的分疏。在中华历史上,“天下”一词除了地理空间的字面意义之外,还包含着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礼记 资料图片

  其一,政治秩序的“天下”制度。上古华夏经历了从单一氏族方国的“五帝”到“协和万邦”的夏商周王朝,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国家。特别是西周王朝通过分封制,将不同地域纳入一个“九服”制度的政治共同体,形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天下政治体系。秦汉帝国的“天下”政治秩序又发生变化,实行中央王朝直接统治地方的郡县制,加上中央王朝通过朝贡、册封的藩属,以及遥远的蛮荒之地,构成后世中国政治秩序的“天下”空间。无论是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主导的天下,还是秦汉帝国通过郡县制统辖的天下,均是建立在亲疏尊卑基础上的一种政治制度。

  其二,人文价值的“天下”理念。当西周的天下体系解体后,为了重建天下秩序,春秋战国诸子纷纷推出未来天下的不同构想,而此时诸子开始思考并倡导新的“天下”意义。开创民间讲学的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了仁义价值的天下有道理念。早期儒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希望在礼崩乐坏的东周重建礼治秩序的天下,但是他们普遍具有“天下有道”的超越精神。所以,孔子开创的“天下有道”理念,完全是一个不断提升、超越的价值序列,他从和谐的礼治秩序提升出普遍性的仁义价值,又不断将人间仁义与超越天道融通起来,与“天下”相关的价值理念进一步获得超越的永恒性。

  应该关注的是,作为政治秩序的“天下”与价值理念的“天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天下理念是从天下政治中总结出来,但是天下理念提出后就有独立价值,会不断改造和提升天下政治,从而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完善与持续发展。所以,应该注意区别政治秩序的天下制度与价值目标的天下理念,天下制度是历史的、有局限的;但是,天下理念超越了天下制度的局限,对民族合作、文化交流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探讨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重点是对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做思想探源和文化思考。

  如前所述,政治制度的天下主要是由华夏民族与蛮夷戎狄的不同族群组成的,体现为一种由中心到边缘的等差秩序。而仁义理念的“天下”则已经超越了天下制度的限制,代表一种更为平等的价值追求。仁义价值体系希望消除差等,建立一个平等互爱的人文世界。孔孟毕生努力实现的“天下有道”,就是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要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儒家认为仁爱源于人皆有之天性情感,仁义价值的天下就应该建立在此天性情感的基础上。汉儒往往以“博爱”解释儒家的仁爱,而宋儒肯定仁爱最终会成为“民吾同胞”“万物一体”的博爱精神。儒家仁义的天下理念有深刻的传统思想背景。儒家经典提出的“天生人”是中国人的普遍信仰,由于“天”是以“自然”方式“生”出人类,天与人是血脉相通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故而普天下的人类也是一种相通血脉的兄弟关系。所以孔门弟子子夏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在古代,“四海”是一个与“天下”相同的文化价值空间,这个空间范围人与人应该建立起平等互爱的关系。所以,在人文价值的天下理念中,华夷的区分不是血缘种族而是仁义价值,遵循仁义理念的任何族群均可以成为华夏,悖逆仁义价值的社会则会成为蛮夷戎狄,更严重的则成为非人类的禽兽。可见,仁义价值的天下理念,最终肯定一切种族、社群均是平等的。

  与此相关,中国天下理念标榜一种王道精神,批判霸道政治手段。王道是要建立一个平等互爱的人文世界,而霸道却是用暴力强化等级差别的政治秩序。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孟子区别了“得国”与“得天下”的不同,他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不仁的霸道者虽然可以获得一时的政治权势,但是绝不能够获得长久的天下,因为得天下者必须首先能够得天下民心,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一切政治家希望能够得天下民心,必须首先坚持以仁义得天下、治天下,也就是以王道而得天下。孟子强调坚守仁义理念的王道才能得天下,认为绝不可能通过不仁的霸道而获得成功。所以,儒家倡导仁义的天下,其实也就是王道的天下。

  显然,仁义、王道的天下理念都是理想化的,而儒家的天下理念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又是从西周、两汉的政治现实出发,并且希望兼顾现实可能的。其实,儒家天下理念的起点是现实政治与社会实践,理念化的天下必须包含一种从现实政治到终极意义的价值序列,即前面所述的礼制、仁义、天道的价值序列。所以早期儒家提出天下理念的同时,又提出区分小康与大同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人既向往最高的大同理想,同时又承认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小康”时期,“小康”之世是从现实出发的不得已的主张。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建立“货力为己”的保护个人权益的经济制度,加强“城郭沟池以为固”的军事设施,均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不能满足于小康,而应该在“天下为家”的时代想到还有一个“天下为公”的理想,这恰恰是天下理念中包含“天下大同”的人类理想。所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理想,既是我们批判小康时代不足与缺陷的参照,也是我们奋斗前行的长远目标。因而,仁义的天下,也是王道的天下,最终目标是大同的天下。

  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理念既不回避天下是由利益不同、文化差异的民族构成,但是又不将这一种利益、文化的差异固化,反是以不同族群能够和谐共处的仁义精神、王道精神,为天下寻求价值共识提供天道的依据。我们相信,中国传统天下理念也会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世界体系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民族国家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矛盾,从而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利益冲突。如何兼顾家国利益与人类普遍利益,已经成为现代世界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国家利益日益冲突的当代世界,应该将仁义理念作为不同民族国家共处的思想理念,以民心至上的王道精神反对霸权主义,通过弘扬推己及人的天下主义而破解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下主义作为重建世界文明秩序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消除国家不平等而带来的矛盾冲突,在重建世界文明秩序过程中,将不同民族国家平等和谐的天下大同作为世界秩序的最高理想。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7日 11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