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专家学者谈两会】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共同富裕之路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3-13 09:15:12 浏览次数:518 【字体:
  作者:蒋和胜(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邹涛(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正迈入由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驱动的新阶段。以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为核心推力的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出高效率、智能化的特性,更拥有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的独特优势。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为经济增长模式带来根本性变革,将持续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劳动技能结构优化,引导劳动收入分布朝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将实现根本性提升,为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加速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

  一是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提供了颠覆性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指向一系列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量子科学、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其共性在于促进研发生产过程中的高效率与智能化,且呈现出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显著特点,其新生产要素、新技术和新生产组织形态的深度交叉融合都展现出原创性与颠覆性创新在深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倚重普通的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边际上的改进和应用,更关键在于提供了进一步转型升级要求的颠覆性新动能:一是要求原创性的基础科学发现以推动人类对世界和自身客观规律的新认知和掌握,从而在未来产业国际竞争中牢牢占领从“0”到“1”的科学话语权;二是要求可在技术和经济效益上能替代现有生产路径的全新制造技术和工艺,这将既确保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产业链、价值链高位,持续分享国际贸易中的丰厚科技红利,也确保着国家科技安全。

  二是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孕育产业新生态。新增长模式还体现在新产业体系的成熟上。在目前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基础上,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产业结构和生产组织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在消费侧,依托互联网和借势数字化进程,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从消费终端接受并编码消费者个性化偏好;在生产侧,以产业互联网(物联网的早期阶段)聚合大批量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贯通协作形成产业集群与生产矩阵,响应市场需求,诞生出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这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生态,亦将极大提升社会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网络韧性。因此,在目前的经济增长转型模式基础上,新质生产力将从基础科学新发现、新技术路径替代、全球分工、产业新生态、社会全要素生产率、经济韧性和国家安全等维度加速驱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多维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

  新质生产力正在全球范围内重塑经济增长的模式、就业结构、公共服务体系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它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不仅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也对社会福利的整体提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提升消费水平,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增加高技能劳动者收入水平。新质生产力通过促进技术革新和应用,直接加速了经济增长的动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整体收入水平。这一过程中,高技术产业如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也为高技能劳动者提供了高薪的就业机会。这些高薪就业机会在提升个人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消费能力的提升,形成了经济良性循环的动力源泉。

  二是持续调节就业结构,增加低技能非编码型劳动者收入。随着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市场的需求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技术进步不仅增加了传统和新兴行业对高技术劳动需求,促使就业结构向高技能领域转移。高薪高技能群体迸发出的消费需求还将增加市场对传统非编码型人工劳动的需要,这在牵引劳动力市场结构转移的同时,也提高了相应劳动力群体的收入。

  三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普及率与共享质量。新质生产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显著改进了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覆盖面。比如,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新模式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服务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人群,还极大提升了基本公共服务的普及率和质量,有效缩小了城乡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四是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新能源技术和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有效节能减排,改善生态质量。同时,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的推广,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促进了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建议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将对劳动市场和收入分布格局带来了显著影响。比如,劳资比重的变化、劳动市场的结构性摩擦、劳动收入差距的演变、区域发展差距的极化等。因此,为更加有利于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高技能培训与终身教育。尤其要提升中级技能劳动力向高级技能劳动力转移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二是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政策引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劳动者创造高收入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

  三是坚持融入全球生产和贸易网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能更多地从全球生产协同和国际贸易中获益,需进一步扩大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从而分享国际贸易红利,支撑共同富裕目标和经济新转型。

  四是坚定执行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要鼓励高新技术共享通用、畅通不同技能劳动力和各类要素充分流动,转变现有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竞争态势为协同发展格局,不断推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共益性发展、城乡包容性增长。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体系。要注重确保劳动收入比重的合理提升,通过公平调节收入分配机制,让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实现共同富裕。

  

  相关阅读:

  【专家学者谈两会】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专家学者谈两会】以“四化同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