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桐城派“养生”与“文学”的互动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4-30 14:00:13 浏览次数:459 【字体:
  作者:史哲文(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谈及桐城派,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们的文学理论,比如方苞之“雅洁”,刘大櫆之“神气”,姚鼐之“刚柔”“义理、考据、辞章”等。其实,在他们的文章中,我们还能发现不少与“养生”有关的内容。

  以术入文

  我国古人早就发现人体与自然的相通之处,并逐渐形成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的传统哲学、医学思想。早在春秋时,庄子即提出“养生”的理念。《庄子·养生主》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滞,从而提高精神境界,修养身心。后来,精、气、神逐渐成为古代医学史、思想史中的经典概念。道家将精、气、神视为人沟通道、天、地的重要媒介。

  清代桐城文学家戴名世较早将养生的“精气神”概念用来阐发文学理论。戴名世认为,道家可以通过吐纳、咀嚼来生养精、气、神,三者同样可以化用在文章写作之中。他举例说:“太史公纂《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者’,此精之说也。蔡邕曰:‘练余心兮浸太清。’夫惟雅且清则精,精则糟粕、煨烬、尘垢、渣滓,与凡邪伪剽贼,皆刊削而靡存,夫如是之谓精也。”他并不迷信方术,而是尝试借用这一话语来提高文章境界:“今夫神仙之事,荒忽诞漫不可信,得其术而以用之于文章,亦足以脱尘埃而游乎物外矣。”戴名世于清初声名颇著,对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影响甚巨。我们不难发现,从戴名世的“精、气、神”到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再到姚鼐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之间的传承脉络。

  姚鼐亦通养生医术,他在《医方捷诀序》中说:“余少有羸疾,窃好医药养身之术。”他在写给友人陈用光的信札中,强调养生对诗文写作的作用:“欲得笔势痛快,一在力学古人,一在涵养胸趣,夫心静则气自生矣。”姚鼐从内外两方面阐释提高文学创作水平的途径:从外而言,要学习前人的优长;从内而言,要涵养胸中意趣。“涵养胸趣”就与养生有直接联系。

  他特地指出,心静则能养气,这里的“气”兼具文章之气与生命之气两层含义。另一位桐城派名家方东树极为推崇戴、方、刘、姚等前贤,他也非常重视诗文中的“精气神”。他说:“诗文者,生气也。若满纸如剪彩雕刻无生气,乃应试馆阁体耳。”在前人基础上,方东树进一步强调诗文须有活生生的“气”,即文学作品要像人一样具有生机和活力。没有活力的文学作品“句法不成就,则随手砌凑,软弱平缓,神不旺,气不壮,无雄奇杰特”,无不是从此视角进行阐释。今人王水香、陈庆元《古典文学与中医学》明确指出:“中医学认为‘气’是人的生命机能的源泉,‘气’表现为人的生命及其生机活力,气盛则体壮,功能健旺,精力充沛,生机勃勃。”结合方东树“神不旺,气不壮”的论断,其文学理论受到养生思想的影响不言而喻。

  此外,方东树提出“汁浆”的概念,他说:“汁浆起棱,不止一处,愈多愈妙,段段有之乃妙。”所谓“汁浆”,研究者大多只探讨其文学含义,对其来源却鲜有揭示。结合方东树的宋学师法,其学术渊源可能来自朱熹,《朱子语类》说:“如公看《诗》,只是识得个模像如此,他里面好处,全不见得。自家此心都不曾与他相黏,所以眊燥,无汁浆。如人开沟而无水,如此读得何益!”朱熹批评后人学《诗经》只是表面功夫,不能吟哦讽咏,入心入情,便不知好处。

  但方东树诗论中的“汁浆”来源,似又不止于此。中医上亦有“汁浆”的用法。方东树说,“汁浆存乎读书多,材料富”,又说,“汁浆起棱,不止一处,愈多愈妙,段段有之乃妙。题后垫衬出汁起棱更妙”。前句指出“汁浆”来自学养积蓄,后句强调“汁浆”能通过某种手段萃取而出。方东树以“汁浆”论诗的方式影响后世,黄遵宪《人境庐诗草》中有:“其音节之古,色泽之浓,气格之高,非将《离骚》、汉、魏古乐府诸作,咬出汁浆,灌入肺腑,不能有此古艳”。

  以文养人

  在古人心中,养生思想能化入文学理论,反之,文学阅读同样也能有益身心,符合养生之道。文学史上不乏例证,西晋挚虞就指出枚乘《七发》中借文学疗病的过程:“《七发》造于枚乘,借吴楚以为客主……陈圣人辩士讲论之娱,而霍然疾瘳。”三国时曹操头风发作,卧读陈琳檄文,竟然惊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头风顿愈。“诗圣”杜甫也有以诗疗病的典故:“客有病疟者,甫曰:‘诵吾诗可疗之’,果然。”清人张潮甚至创作了一篇《书本草》的趣文,认为经史子集皆有药效。这些记载中自然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文学阅读通过震动心灵,激发身体反应,或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病痛,应有其作用机制。

  桐城派诸家秉承程朱理学,在亲身实践中发现文学阅读的养生价值。方苞认为可“以经养生”,他在《与沈畹叔尺牍》中说:“读书人心血不足,易至羸弱。退之云:‘先理其心,小小病自当不至。’愚虽一生在忧思疾痛中,惟时时默诵诸经,亦养心卫生之术也。”阅读经典能滋养心灵、卫护生命,这与张潮《书本草》的说法相仿:“《四书》……俱性平,味甘,无毒,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久服令人睟面盎背,心宽体胖。”文人奉儒家经籍为圭臬,甚至认为其中有感天动地的神奇作用。

  姚鼐认同方苞的观点,他对次子姚师古劝诫道:“汝身子即不健,不必锐意作时文,却不可不读经书……读书以明理,则非如做时文有口气,枯索等题,使天资鲁钝之人无从着手,以致劳心生病……汝但宜时以此意以读书向道,为养病之法则。”姚鼐深知科举考试的艰难,天资驽钝之人冥思苦想反而耗费精力,以致头痛胸闷,久而成疾。但考试不是读书学习的唯一目的,抛却功利因素,读书的真正价值是使人明白事理,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养病”的作用。

  姚鼐在《与鲍双五》信札中又说:“独闻令郎之疾,令人耿耿,今获痊不?其症为痴耶,狂耶?……劝之寻阅佛书,与佳僧谈论,胜于服药,此急救心火妙方也。”中医认为人性痴狂,多因心火乱神,须去火静心,无独有偶,张潮《书本草》中也说:“释藏……性大寒,味淡,有毒,不可服,服之令人身心俱冷。唯热中者宜用,胸有磊块者服之亦能消导,忌酒,与茶相宜。”这里姚鼐谈及阅读佛经辅助治疗的用意即在于此。

  晚清时的桐城派名士姚永概亦晓医术,在日记中记录了阅读养生的体会,甲申年(1884)四月二十七日:

  ……近来昏气太重,功课疏散,此身荡荡如无归着。回忆癸未冬日虽专习制艺,而心颇定,间看名儒语录数页,便觉意味深长,浩然无际,今此乐不尝者年余矣。主人翁昏昏愦愦,能无惧耶?予尝秋冬凉冷觉心定气平,读书易人;当春夏则神气飞扬,读书皆不着痛痒,胸中毫无一点书卷味,只觉忽忽不乐而已。因思此亦是少学问之故。

  甲申年(1884)十月二十二日:

  ……连日胸中以疾病事加以理家政米盐琐碎,颇觉轇轕不宁。今日读朱子书与前数日读《近思录》时,皆觉甚有静趣,然册子放下,书味复杳然矣。

  由上可见,文学阅读不仅具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涵养心性功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养生治病。我们不必夸大其作用,但也应看到其对心理与生理的积极意义。

  桐城派文人将养生思想与文学理论贯通起来,虽有欠科学之处,但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哲学精神,暗含儒释道文化的交融,反映出桐城派融汇通达、求新求变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可以观照“文学即人学”经典命题的价值内蕴。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26日 16版)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