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文学评论】历史的壮歌——读铁路作家孙贻荪新作《回望“第一路”》‖苗勇

作者:苗 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09 13:43:29 浏览次数:109 【字体:

历史的壮歌

——读铁路作家孙贻荪新作《回望“第一路”》

苗 勇

有些历史不能遗忘,有种精神必须传承。成渝铁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有太多的精神需要挖掘,有太多的感动需要传承,有太多的故事需要讲述。

《回望“第一路”》孙贻荪 著

成渝铁路诞生73年前,作为当年铁路建设的全程参与者——已93岁耄耋之年的作家孙贻荪以总队参谋的独特视角,以散文的形式,用洋洋洒洒近20万字向我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往事。这既是一位亲历者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座精神丰碑的当代重构,让人震撼,使人感动,给人启迪。用孙贻荪自己的话说“这不是我的自传,是13万筑路者的集体记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我们沿着这些文字铺就的铁轨回溯,那些即将被岁月尘封的故事,正化作永不褪色的星光,在薪火相传中照亮着新时代的征程。

用细节见证时代,战天斗地的激情在这里燃烧。细节是文艺作品的灵魂。作者特别擅长细节的描写和运用。成渝铁路作为新中国修建的“第一路”,参建人数超13万,本身就是一个浩大工程和宏大史诗。但作品却没有宏大叙事,而是从军工第一总队参谋、西南铁路工程总队参谋这个微观视角来切入,在细节中彰显出特殊年代军民战天斗地的火热激情,将精神蕴含于细节之中细微之处,从而达到一滴水见大海的境界。

新中国成立初期,巴蜀大地匪患横行,成渝铁路开工当月又爆发朝鲜战争。时至今日,当我们看着路不拾遗的井然秩序和随处可见的高楼林立,已很难想象当时情形。但作者仅用“战士们扛着武器、挑着箢篼奔赴工地”“仰起头望高处,战士们身轻如燕飞檐走壁;低头看地上,钢枪闪闪发亮。枪口挨枪口斜立在地上,像一把撑开的钢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军队筑路时“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小细节,就呈现出特殊时代的特殊场景。

作品用细节彰显了军民战天斗地的火热激情。工地上,战士们打着火把出工,把每天的工作量当作国民党反动派,不完成坚持不下战场,许多战士虎口震出血,却没有人皱眉,更不说退下;享受师级退休待遇的胡老革命退而不休,主动申请到工地工作,哪怕给部队看大门都行;在生产和运转铁轨时,建设铁路从上海交大抽调来的驻厂代表以修成渝铁路为荣,说是一生的荣幸;轧钢厂的工人废寝忘食不计报酬;铺轨大队长为安全运输铁轨,特意拜当地板车“老把式”为师开展大练兵,自己身先士卒前头拉“中杠”……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织就了成渝铁路的经纬,无不展现出人们在特殊年代积极投身祖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火热激情和澎湃热情。我想,也正是这种激情和精神,才引领中华民族在70多年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用本真彰显精神,革命的乐观主义在这里绽放。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真情叙事,作为非虚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孙氏印记”,用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作者参与修建成渝铁路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一本成渝建设者的集体回忆,在“本真”叙事中展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

那是缺衣少食的年代,无论是解放军战士,还是普通民工,吃不饱、穿不暖是日常常态,成渝铁路的建设者也不例外。作者笔下呈现的却是以苦为乐,通篇洋溢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所有人披星戴月,不论是行军还是在工地上,所有人汗水把衣衫湿了干、又干了湿,却没人说半个苦和累。出征喝壮行酒是中国的传统。开工典礼当晚,军区后勤杀猪会餐为部队壮行时,给每人发了二两白酒算是特殊待遇,很多战士舍不得喝,用鼻子闻了闻,夸张的咂咂嘴,将酒倒进军用水壶后拧上盖子再用鼻子闻一闻看看是否“走气”,展示了那个年代物资短缺的社会现实。会餐结束后举行联欢晚会,大家把红纸打湿匀称抹在脸上就是胭脂和口红,但所有人都是兴高采烈。川渝地形复杂,自古就有“蜀道难于上青天”之说。建设成渝铁路时,没有大型机械化设备、施工设施极为简陋、路料运力极为匮乏,全靠肩挑背磨手挖,从战争中走来的部队,很多战友连火车都没有坐过,更不知铁轨为何物,听说要铺轨时,全都是兴奋不已,争先恐后想为铺轨作贡献,哪怕打个下手也光荣,还说到老回忆这段往事时“也好捋着胡子对儿孙说,修成渝铁路好多人抬着钢轨喊号子‘可威风可威风’”。多好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啊,他们当中大多都没有多少文化,也不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却人人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古训,也让人倍感新中国发展的不易,展现了独特的年代印记,也让该书具有了独特的史料价值和精神传承。

用群像塑造时代风貌,伟大的奉献精神在这里彰显。德国哲学家‌本雅明说,“文学是时代的记录者”。成渝铁路是新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是中国铁路史上的一个创举,揭开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作品以成渝铁路建设推进时间为轴,沿着开工动员到通车竣工这条时间线,将叙事如铺铁轨般徐徐拉开,人物也粉墨登场,并由此塑造了从军人到民工、从将军到士兵再到普通群众等系列鲜活的人物群像。作品在塑造人物时,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描写外貌等特征,而是侧重于事件描写,用人物推动事件,用事件展现伟大的奉献精神。

作者身为参谋,自身也参加劳动,但在行文中却并没有特意彰显,即便是在枪林弹雨之中穿梭面临生死考验,也描写得风轻云淡。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精神的彰显。军人一心作贡献。战士们悄悄打着火把上工地加夜班,团长只得安排警卫排在路上布岗哨进行拦阻。民工一心只想作贡献。夏日铺铁轨时,即便是汗水落在铁轨上立马化为青烟,太阳下的铁轨能点燃香烟,但工人们却依然在辛勤劳作,没有半点退缩。普通群众想着作贡献,那位上了年龄的婆婆坐着鸡公车,为了修路,将当姑娘学做针线时就开始一年做一双、准备当“传家宝”的鞋垫无偿赠送给解放军。很多群众,甚至将“寿木”无偿捐作枕木……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精神是历史的财富,也是未来的灯塔。“铁轨延伸处,皆是丰碑。”感谢孙老的《回望“第一路”》,让我们再次重温了那段历史,让我们沐着那些战天斗地的激情和精神,锚定时代航船,迎着朝阳、沿着铁轨,踏步向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苗 勇(知名作家,长篇传记文学《晏阳初》作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