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书评】一部极具社会史性质的区域客家志——试评《四川客家志》‖夏远鸣

作者:夏远鸣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6-30 13:48:48 浏览次数:81 【字体:

一部极具社会史性质的区域客家志

试评《四川客家志》

夏远鸣

自清初以来,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的人口向周边地区辐射迁徙,其中四川是一个重要的迁移目的地。两三百年来,这一区域的移民进入四川后,与来自其他省份的移民杂居一起。原本这批来自闽粤赣交界区域的移民并没有共同的身份,但随着近现代“客家”观念的兴起,学术界重新界定这个人群。由于他们祖籍地是“客家”,作为这个区域居民的后裔,他们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客家”。这个新的身份,让这批散居于巴蜀大地的闽粤移民后裔重新聚焦了世人的目光,并围绕此进行重新表述与阐释,让他们以另一种新的身份呈现给世人。《四川客家志》便是关于这个人群的志书。

传统的志书多以行政单位为对象进行编修,或以类别来编修,如财经志、军事志等。以“客家”这个标签来编写志书,这无疑是一个新的分类。众所周知,族群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文化而不是地域。相同的族群,可以居住在不同的空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来自多个省份,他们中哪些是客家人,哪些是非客家人,需要先进行辨识,然后才可以确定描述的对象。所以,《四川客家志》的编修,是一份“戴着镣铐去跳舞”的工作。在陈世松教授带领下,一些长期耕耘四川客家历史文化的学者们还是出色地完成了这项挑战,他们在扎实的文献以及田野调查基础上,详细地呈现了入

川客家人的源流,从而有了这样一本关于四川客家百科全书式的志书问世。笔者在仔细拜读该著之后,在此不揣谫陋,略陈管见,尚祈教正。

一、本志书内容的特点

因本志书是以特定族群为描述对象,所以其不同于一般的志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图片

《四川客家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编,新华出版社2024年出版(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首先,在描述对象的把控上具有挑战性。本志书要描述的是巴蜀大地上不同区域的客家人及其社会实践。他们需要先把这些移民从不同人群中单独挑选出来,有的甚至需要“辨别”出来,才可以将他们作为描述的对象。这项工作需要长期的深耕,才能获得一定规模的材料,进而才能归纳与总结出当地客家人相关的历史与文化知识。

其次,在材料的搜集与运用上侧重于点。因为本志书描述的对象多以点状分布于川渝各地,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发生在不同的行政空间里,无法自成体系。所以,在材料收集上,需要从点上先确立行为的主体是“客家”的,进而确立其资料的有效性,这样才可以拿来使用。而一般官方的材料并不以族群分类记载,其主体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量官方材料是无法使用的,所以资料的主要来源为行为主体自己产生的文献,如族谱、碑文等。特别是族谱,除其丰富的内容外,也是辨别其族群属性的重要依据。正是由于大量的资料为民间文献,所以这本志书带有浓厚的社会史性质。

第三,内容与体例上的独特性。因为是客家族群志,顾名思义要记载的是有关客家移民的内容。传统志书有大致固定的体例与内容。在参考传统志书体例以及结合所要展示的内容,本方志设置了源流篇、人口篇、经济篇、社会篇、文教篇、方言篇、习俗篇、建筑篇、文物篇、艺文篇、人物篇、发展篇,共十二个部分。这些篇章大致呈现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客家移民入川的情况,二是定居与发展情况,三是文化传承与变迁。传统方志里固有的地理、建置以及行政机构等内容在本志中则不需体现。这样的篇章安排,尽量做到以点带面,既通过丰富的个案,尽量呈现川渝客家的整体样貌。

二、志书体现的人文关怀

除丰富的内容外,本志书还呈现出某种人文关怀。我们在粤东或闽西的族谱中,常常会看到许多鲜活的移民个案。他们仅在族谱上留下一个名字,然后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入川之后去了哪儿了?他们境况如何?我们常常会从内心深处涌现这些好奇与疑惑。直到阅读《四川客家志》后,这些疑团才一点点被解开。志书中丰富的个案告诉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移民,是为什么离开家乡,又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抵达巴蜀地区;他们走了哪些路线,到了川渝地区后如何生活?如何经营自己的事业?如何建构自己宗族?本方志以翔实的材料,展示了这些移民从岭南地区,跨越蜀地蚕丛鸟道,来到天府之国。他们沿着川渝地区的大小江河定居下来,或又四处寻找生计,最终形成“沿河定居为主,平原、丘陵与山地定居为辅”的分布格局,以及“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特征。

图片

《四川客家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编,新华出版社2024年出版(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志书中诸多生动的个案,展示了移民艰辛的创业过程。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位来自闽西地区的移民,老年时回忆自己艰苦创业的经历时说:

予夫妇上承先人遗泽,既无片瓦之分授,亦少寸土之遗传。只此区区产业,皆予夫妇诛茅为屋,凿石为田,春耕秋种,昼夜勤劬,始得优游林壑,乐享田园。(《蜀粤征信》第29页)

这些移民在艰苦创业时,每天辛勤劳作,几乎忘记外面的世界。有位移民给原乡家人的信中这样写道:“居是土者,始获安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熙熙然,几不知耒锄外,尚有何事。”(《蜀粤征信》第210页)“不知耒锄外,尚有何事”之语,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农耕生活的状态。他们无暇注意外界的变化,只知终日辛勤地经营自己的家庭。类似这样的记载俯拾皆是。

移民四川是一个双向奔赴的活动:官方希望恢复生产,而百姓则希望借助丰美的土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们沿着古老的文化传统与习俗,组建家庭,繁衍后代,传递文明,从而让移民社会不断壮大。正是一个个家庭的惨淡经营,医治了战争给地方社会带来的创伤,清政府也实现了通过招垦政策以达成恢复经济的目标。志书中这些在“湖广填四川”笼统论述之外的生命个体的记载,体现了传统大历史中难以呈现的人文关怀。

三、静态的知识生产与动态变迁的兼顾

志书的撰写,也是一种知识生产。相较于枯燥又具有思辨性的学术著作,方志内容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所习得,也更容易传播。

《四川客家志》内页(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文化是族群的重要标志。作为一本族群志,自然需要总结其文化特质。志书概括了几条四川客家的特性,如强烈的祖先观念,聚族而居,恪守祖训,坚守方言等。特别是对于居住区域规律的总结,更让读者能够对于入川客家人分布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根据翔实的史料归纳出来的,也是我们从面上考察四川客家的基础。

但是,如果我们简单地以“民族性”分析框架来描述四川客家,那么这些知识就会有固化的倾向,显然志书的编纂者也注意到这一点,故在归纳特性时,他们也强调了文化的变迁与差异。事实上,移民到一个新的环境后,受客观条件影响,其生产与生活方式注定要改变,他们的文化也会因此而改变。所以,在“客家”这个框架下书写志书,既需要根据“客家”这个标签,把一些事物分割、挑选出来进行分别阐述,以显示其特性。同时也还要看到事物变化的一面,例如语言就会受到居住环境的影响。正如本方志描述的那样,语言方面,客家移民并非如所标榜的“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那样固守自己的语言,而是会随着他们的聚居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现在蜀地的客家话,只能在客家聚居区内有限保存,而在散居区域内则无法保存,这其实也属正常的现象。综合整部志书,志书的编纂者们始终与本质主义描述保持距离,关注到文化传承与变迁的关系,这是非常可贵的。

《四川客家志》内页(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总之,这是一部以客家为叙述对象,以扎实的民间史料为基础,同时又带有一定学术性的志书,并且带有社会史性质,对于客家研究以及移民问题的深入探讨都有积极意义。还值得一提的是,该志书的“艺文篇”部分收录了大量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原始材料,这对于欲深入了解川渝客家的学者大有裨益。最后,该志书也呈现了巴蜀历史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部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夏远鸣(博士,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客家文化研究》执行主编)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