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谢勇 喻月嫦 郑金容 ‖ 从新近发现的潼川古城石拱桥和护城河说开去

作者:谢勇 喻月嫦(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郑金容(绵阳日报记者) 来源:方志绵阳(原载2019年6月9日《绵阳日报》第2版) 发布时间:2019-06-22 09:13:21 浏览次数: 【字体:

2019年5月,在三台县潼川古城项目施工工地现场,发现了一座石拱桥和一段护城河,疑似明清时期修建。已发掘的护城河长约30米,最宽处5米,最窄处3.7米,两岸由条石和鹅卵石堆砌而成,由下至上逐层内收。经省、市两级考古专家初步鉴定,石拱桥和护城河很有可能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培修城郭时所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至三十五年(1770年)培修城郭时,因城南码头经济发展,护城河改道而废弃。

2019年5月发现的潼川古城护城河

最近,三台县启动潼川古城墙遗址全面勘测工作,以推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

古城墙始建于南朝

唐朝时, 三台曾为剑南东川节度使驻节之地,亦即东川道治所,与西川节度使驻节之地成都,同为四川两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诗圣杜甫曾在三台居住近两年。 历史上, 三台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潼川古城东门城楼

潼川古城墙位于三台县城潼川镇,始筑于南朝宋元嘉年间(公元5世纪)。据记载,唐、宋时的州城状若盘蛇。明代扩大为城址,重修东、西、南、北四座门。清朝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易土筑为石砌城墙,并重建四大谯楼,设有九座炮台,建有南、北、东、西四道城门。清光绪年间,增至五门,用以抵御兵匪攻袭和洪水泛滥。

古城墙修建后,多次修复,但城垣多系土筑,极易损毁。明朝嘉靖年间,潼川州知州赵德宏对州城进行加固、扩建,完善州城功能并修筑四道城门和护城河。此时,潼川古城已是“环城有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淤中”的盛况,其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穿斗混用的木结构建筑,九架梁前后单双分步梁分心用九柱,具有元代风格。当时有文字记载,“明代潼川州山环水绕、天设险要,旧有石城一座,城墙高一丈六尺,厚六尺,围城城墙总长九里三,东门为东流,西门为通蜀,南门为南熏,北门为川北,状若盘蛇,经明至清初,多次修复。”但城墙最后毁于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入川时的战乱。

独特的“五大城门”

清朝乾隆年间,时任三台知县徐世楹“因故址”重建府城,决定易土为石,重建雄伟谯楼。于是高6米、厚9.8米的砂岩条石砌筑城墙终成。清乾隆年间的三台城门,门洞有内、外洞,曾在城墙倒拐之处设有九大炮台,建有南、北、东、西四大城门,包括吊桥与清流淙淙的护城河。

潼川古城南门洞

清光绪年间,时任县令李火英认为,西大门外是牛头山,挡了自己的升官发财之路,便在老西门北面又再建新西门,最终增至五大城门。这些城楼在抵御白莲教义军攻袭和两江洪水泛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8年,因为解除了战乱威胁,三台县人民政府拆除了西、北方向的城门,仅存东、南2道城门用以抵御洪水,城墙也相应保存。到20世纪70年代,因为“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加之扩建新西街,拆除了新西门、老西门和北门附近城墙。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潮和新型城镇化的冲击,潼川古城墙西门至北门的城墙被陆续拆掉,最后仅存不到2000米的城墙和东、南方向的城门。

潼川古城城墙根

“今天残留的古城墙均用长1.2米,高、宽0.3米至0.35米的条石砌成,仍旧保留了南城门楼和东城门门洞,其南城门谯楼是四川省内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谯楼。”三台县史志部门相关人员介绍说。

打造三台“太古里”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为进一步加强古建筑保护,潼川古城墙及东、南门从西面的老烟草公司至三台中学(国立东北大学旧址)的运动场,被列入潼川古城墙保护区。文物部门本着“修旧如旧”的思路,在施工中对南门和城墙上的谯楼进行修缮,保存了原有的建筑构架,墙用条石重新砌筑,替换现有门窗,恢复古代风貌。同时,东门城墙边的人行步道地面,用石板替换原有水泥地面。经过一系列保护措施,潼川古城墙重新焕发昔日风采。古城墙及东南城门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古梓州新三台一道亮丽的新风景。

城墙上的古树

三台潼川古城墙从墙脚到墙身,外墙均用砂岩条石筑砌而成,是目前四川境内现存明清古城墙中唯一的石头城。潼川古城墙与江苏南京明城墙、辽宁兴城城墙等,同属于全国少有而幸存的明清石砌城墙。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 2013年, 潼川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护城河及石桥

在三台涪江岸、凯江边,石头城南门两侧,还有较大面积的老街留存。以南外街、江西街、陡坡子巷、下南街等地方为核心,成片的川西民居面带沧桑静默地散布在城墙周围。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与喧嚣,老街、老人、城门、深巷、院落、茶馆、酒铺……组成一幅古朴画卷。

三台县人民政府将本着古城建设“疏解密度、完善功能、整治环境、修复记忆、发展产业”等一系列民生环境、生态文旅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尊重规划设计,让历史自然与人文经济相协调,将潼川古城打造成为三台人民的“太古里”,充分彰显古梓州的市井风貌和历史韵味。


本文原载2019年6月9日《绵阳日报》第2版,原标题:《从护城河到古城墙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方志四川”发布时略有删改。

来源:方志绵阳(原载2019年6月9日《绵阳日报》第2版)

撰稿: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省情信息工作处

作者:谢勇 喻月嫦(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郑金容(绵阳日报记者)

供图:邹 伟

来源: 方志绵阳(原载2019年6月9日《绵阳日报》第2版)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