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海虞诗苑》与虞山诗派

作者:朱国伟 来源:20191014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10-14 14:33:38 浏览次数:465 【字体:

作者:朱国伟《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14日 13版)

在明末清初的江南常熟,“虞山诗派”横空出世,在当时的诗坛一时无两。常熟人王应奎(1684—1757,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二年,字东溆,号柳南)在自己人生的最后二十年编撰了《海虞诗苑》一书。《海虞诗苑》既展现了虞山诗人群体形象,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是一部地域诗歌文学史,同时在诗人及作品的编选上,也体现了王应奎本人的诗学观念。王氏此集总结了前贤时彦的成就,保存了乡邦文献,扩大了虞山诗派的影响,也使“虞山诗派”的确立,实至名归。

全书选录182位诗人1688首诗。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一个县域就能选出这么多相对优秀的诗人诗作,充分展示了常熟文化的繁荣程度。虞山诗人按身份、社会地位高低,可分为三个层次:具有举人以上功名(部分担任过各级官职)的近30人。“诸生”,包括称呼为“文学”者44人,即府州县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另有3人仅称秀才,称“太学”者(监生)25人,称“贡士”(贡生,非未参加殿试之前的进士)7人。这是虞山诗人的主体,近80人。称“隐士、山人、处士”者49人,称“布衣”者15人,其他称“学究”(童子师)、“记室”(作幕)、侠士者又数人。这是诗人群体中的下层。海虞诗人绝大多数为中下层文人,即使第一层次的也大多官职低微。如顾复“精于医”,为“邑中名医”;张九苞“自少学书不成,去而为贾。既老,又去而为桐(童)子师”;陈中庆“家贫甚,出为幕客以自给”。《海虞诗苑》详细记录了大多数普通诗人的生活状况,让研究者对清前期的诗坛、诗人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

地域文化深刻影响了虞山诗派的理论和创作。钱谦益、冯班都强调写诗要重学问。钱谦益反对明代诗坛的空疏不学之病,强调广泛学习;冯班认为,“有一分学识,便有一分文章”。所以虞山诗人学昆体、重典故、赏隐秀、藏寄托,都需要多读书、增广学问。王应奎对此是认同的,编选的诗人中最多的一类人是“文学”,实为府学、县学生员,即秀才。西汉曾诏举“文学贤良”之士,贤良、文学,时合时分,均指通经达变,文学即经学。故王应奎所称文学实即“学问”。但书中有三人称“秀才”,不称“文学”。两人在第十八卷(未编完),无小传。“姚秀才倬”小传曰:“邑诸生……生平诗文甚富,惜失之纤巧,时带小说气。或以为类沈下贤一派,实则其所规橅,不外《酉堂杂俎》,非大雅所尚也。”沈下贤即沈亚之,中唐文人,以传奇闻名。《酉阳杂俎》为段成式所著笔记小说,就王之语气,似乎认为在艺术上还不如沈亚之的传奇。纤巧、小说气、非大雅,实即非学问正途,故仅称秀才。学问的载体是书籍,常熟有富而藏书的文化传统。广为人知的藏书楼当时有钱谦益的绛云楼、毛晋的汲古阁,冯舒、冯班兄弟及钱曾等人的藏书也很可观。再后又有瞿氏铁琴铜剑楼、翁氏彩衣堂最为著名。所谓“眼前书卷充家产,身后诗名即子孙”,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自信。虞山诗人深受藏书文化的浸润,创作上多组诗、分类别,隐然以编书之法组织诗篇。如瞿有仲作《观物杂咏》八十首,所选九首诗题分别为“虱、蟹、蚕、乌、百舌、蜾蠃、橘牛、灯蛾、兔”。庞龙作《行舟十咏和宋杨文理韵》,一时有名,分咏“篙、舵、跳、纤、桨、蓬、橹、猫(锚)、缆”。这些诗的分类方法与类书无异。毛晋作《樵人十咏》,虽说是“杂和皮、陆韵”,但也和他藏书、校书、刻书、读类书多有关。当时藏书,珍爱宋版书,而且对宋人的学问是认可的。钱谦益反对“七子”、“竟陵”,兼学唐宋,这种全面通脱的诗学观,跟藏书文化关系很深。另外,虞山画派远绍黄公望,近以“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为开山之人,影响画坛,既深且久。当时的虞山诗人很多能画、懂画,绘画艺术也影响了诗人们的创作。《海虞诗苑》中的“题画诗”数量不少,而且用画来直观地表达诗的风格。如钱良择《寄友人索画》诗曰:“我诗慕沈雄,俎豆子美兼昌黎。请以杜韩笔,画作千岩万壑烟雾纷迷离。我诗爱闲淡,彭泽右丞我所师。请以陶王句,画作澄波细浪百顷清涟漪。或为险怪李长吉,幻出老树倔强拏蛟螭。”“沈雄、闲淡、险怪”是诗的风格,用“千岩万壑、澄波细浪、老树倔强”的画面就能形象地展示出来。又如徐兰“素工绘事,在本朝直可继恽南田。”徐兰《出居庸关》诗:“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沈德潜评曰:“眼前语便是奇绝语,几乎万古流传。”诗受激赏,与强烈的画面对比感有很大关系。

王应奎学问丰硕,参修地方志,在是书的编选上颇具历史眼光。通过人物小传来展示其师承、渊源,评其诗作风格、得失,以“选”诗来表现虞山诗派的渐“变”,实为一部清初地方诗史。一方面,不选钱谦益诗,尊崇钱谦益,直欲视其为明人;另一方面,咏史怀古诗,既有故国之思,也有对清王朝的逐渐接受。

重“气”、重“格”,以矫“昆体”后学之失,也反映了虞山诗派诗学观念的渐变过程。《海虞诗苑》首选钱陆灿,钱陆灿与冯氏兄弟年辈相若,虽为钱谦益族侄,但冯氏得牧斋亲炙,而且冯班对虞山诗人影响更大。钱陆灿诗学晚唐、西昆,以秾丽雕缋、比兴寄托为高,确实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冯班学李义山,得其所长,但其《美人手巾》等诗又与玉台、香奁为伍,王应奎对此明显是不认同的。小传中评价钱陆灿曰:“为诗筋力于李杜,出入于圣俞、鲁直,苍老无绮靡习……要其气格之高,意境之远,吾邑诗人未能或先也。”“未能或先”,语气虽有保留,实则王氏以钱陆灿为接续牧斋之第一人。重“气”、重“格”,反对绮靡,就是对学冯之失者而言的。王应奎对钱陆灿、徐兰评价很高,既是对学昆体之失的一种纠正,也反映了王渔洋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影响,虞山诗派在乾隆初年呈现出新变的趋势。

    (作者:朱国伟,系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上海大学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特聘教授)

来源: 20191014光明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