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新时代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维度

作者:王增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10-24 14:05:50 浏览次数:677 【字体:

王增福

传统与现代视觉中国 供图

■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观点提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我们唯有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赓续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涵养功能,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才能切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和精神命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我们唯有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赓续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系统中的涵养功能,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才能切实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厚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沃土,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客观,就是以历史的态度承认传统文化的客观存在性和发展继承性,反对虚无主义和传统文化过时论;以全面的观点辨识其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反对囫囵吞枣、良莠不分;以辩证的思维分析其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反对非黑即白、不好即坏。科学,就是尊重传统文化演进、文化守成和文化创新的规律,倾听新时代的文化声音、切准新时代的文化脉搏、扭住新时代的文化主题,结合实践需要和人民期待对传统文化做正确取舍、合理扬弃,以契合当下、服务当下。礼敬,就是对先贤创造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以礼相待、倍加珍视,持以敬重之意、怀有敬畏之心、抱以敬爱之情,保持文化自立、维护文化自尊、增强文化自信,对亵渎、攻讦和颠覆中华传统文脉的言行坚决予以批判与抵制。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文化观,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秉承对传统文化的客观、科学、礼敬态度,回应了对传统文化“怎么看”的广泛关切,同“打倒孔夫子”“告别黄河文明”“要移植不要继承”的文化虚无主义、“以儒代马”“以儒化马”“儒化中国”的文化复古主义、“全盘欧化”“以西为美”“用蔚蓝色文明救中国”的文化殖民主义完全划清了界限;解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在何处、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时代之问,既铭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路,也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出路,彻底挣脱了文化自卑、文化自负、文化自大等错误文化心态的重重纠缠,为走向文化自觉、坚守文化自主、实现文化自强奠定了基础。

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赓续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尽管哺育了汉唐盛世、明清雄风,在增进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居功至伟,但它毕竟脱胎于传统社会,受时代条件和社会制度限制而携带着落后或糟粕成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其部分内容和传播形式也会同新环境新形势产生紧张和对冲。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才能华丽转身,活在当下。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秉性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有:家庭道德向社会公德的转化、个人省思向社会交往的转移、伦理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转型。

中华传统文化沐浴于农业文明,看重地缘和血缘,强调个体私德、亲情伦理,同现代社会的职业道德、契约精神和法治伦理多有抵牾,只有将传统文化的伦理空间从家庭转向社会、将君子之德化为社会公德,才能造就现代公民。传统文化崇尚“慎独”和“省思”的自律原则,遵循“推己及人”的行动逻辑,在侧重以外在规范调节公共生活的现代社会常处落寞之境,只有让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重心由个体本位转为社会本位,才能使其实践品格超越小我、走向大我。传统文化的政治运行密码是人情与法理、修齐与治平、家庭与国家同构,强调内圣外王、政道之治,缺少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内涵,政治正义的程序之维与实质之维有失平衡,唯有把传统文化“忠孝”“知行”“家国”合一的伦理政治模式,转向以个体自由、权利平等、民主法治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释放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能量。

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现代化的涵养功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架构起来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致力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愿景。在此总体布局中,文化要素显然更具有涵养系统的功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选择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文化土壤,蕴含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它既是民族认同和团结的纽带,体现出海内外华人心系祖国、共建家园的文化归属感和使命感;又是促进人们走向现代化的基本动力,提升着中华民族成员的素质能力;更是当前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源泉,彰显出文化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无限魅力。

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延展丰富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设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中生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以宽广视野和远见卓识,站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高度,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形成了富有原创性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新时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兴盛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们要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人正己、选贤任能等丰富政治智慧服务于治国理政实践,以其含有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充沛价值理念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以其持守的待人以礼、诚实守信、宽容谦让、珍重情谊等完备人际规范助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其培育的团结统一、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求是务实、勤劳勇敢等深厚民族精神夯实华夏子孙的民族凝聚力,以其富含的厚德载物、和平共处、和而不同等包容和谐思维助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想更广更全地了解中国,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国人民。要回应和满足这种期待和愿望,仅仅依靠经济政治媒介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政府和民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世界人民欣赏、体验、接纳和融入的时候,也是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的时候;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踏步迈向世界舞台、绽放独特魅力的时候,也是在更广阔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弘扬和传承的时候。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的战略选择,是促进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多方发力、多措并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一是构建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中华文化话语体系,创新中华文化话语内容与表达方式,实现中华文化文本内容的时代化和表述方式的具象化。二是构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信息传播等立体化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充分发挥新媒体便捷性、互动性优势,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加快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鼓励文化企业创新投资方式,优化出口文化产品结构,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四是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平台,借助“一带一路”等创设更为多样更为畅通的文化交流平台,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程度。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与浸润,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精神资源,成为改革和创新的不竭动力,成为中华民族认同和民族团结的信念支撑,使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创新活力。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研究”[16ALJJ05]成果)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