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革命的时代 人民的艺术——一部双重叙事的美术史

作者:郑工 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9日 11版) 发布时间:2019-12-29 14:38:10 浏览次数:457 【字体:

作者:郑工《光明日报》( 2019年12月29日 11版)

《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

尚 辉/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当尚辉的新作《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摆上案头,我就有了阅读的欲望。我很想知道他从哪一角度切入并处理主题叙事遇到的诸多难题。

作为“革命美术史”的写作,必然涉及历史的上限,涉及对“革命美术”的定义。“革命美术”不同于“美术革命”,1919年1月,陈独秀提出的“美术革命”,有反对贵族艺术、提倡平民化等艺术民主主张,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美术”。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显然属于“革命美术”,可在发生的时间点上难以为先,因为其与上海左翼文艺运动相关联,而左翼文艺(包括美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展开的。那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921年,就被尚辉认定为“革命美术史”写作的历史上限。于是,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就被归拢到这一历史的叙述框架内。

尚辉认为这就是20世纪的“新美术”——“新的美术样式的产生,并不是新的材料与技巧的新创造,而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与新的审美思想的确立。”这就区别于一般的美术史写作,不注重艺术语言风格及艺术创作方法的讨论,而以时代精神为重,强调其观念性,强调社会的审美作用,突出“革命性”。

写作目的明确了,可如何处理不同时期的文献材料,如何建立一以贯之的纵向叙事结构,也非常考验作者的写作能力。恰恰在这一点,尚辉显示了他的智慧,用双重叙事的方式展开这百年革命美术史。

所谓“双重叙事”,一是主题叙事,即以“人民的艺术”为主题,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准则,形成整体叙事框架的内在发展逻辑;二是编年叙事,即以时间为序,以条目方式罗列各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以此印证百年中国革命美术的发展历程。二者又是阐释又是证明,既分且合。所谓“分”者,是将写作主体的历史阐述与其所依据的基本史料分列,突出作者的史学观及对历史问题的判断,让读者能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抽身而出,顺延作者思路,把握整体脉络及其关键之处。所谓“合”者,是将主题叙事与编年叙事在阅读程序上同时展开,上下互读,一并推进,让读者能够顺畅地阅读,避免了将年表置于书后的种种不便。同时,在阅读中若遇到问题也可以随时停下来,对照年表上的提示,可进一步查证或补充。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也是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在页面的版式设计上,也凸显了这一双重叙事的特点。当然,书中附有大量的图片,与文字的叙述也构成了一种双重叙事。

当下,“以图证史”成为流行的研究方法。作为美术史学的研究,更离不开美术作品的图像资源,可如何应用却是个问题。特别是主题叙事的美术史写作,如何把握美术作品的图像信息,如何阐释美术作品的图像意义,如何理解美术家的创作动机,甚至如何编撰美术作品的图像谱系,从而印证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题,这些都需要细加考量。进入中国革命美术史的创作,无非有两种类型:一是当时的创作(以现实主题创作为主,包括写生),二是后来的创作(以历史主题创作为主)。我们可从艺术的风格样式上去讨论革命美术的艺术发展问题,也可以从艺术的表现主题上去讨论社会革命的历史进程。尚辉称之为“两个谱系”或“两条脉络”,其实,他在美术作品的图像阐释上又另建了一套双重叙事。

双重叙事需要把握叙事的节奏,也可称之为“叙事变奏”。有意思的是,这变奏也具有双重性。第一,在历史的纵向维度上,尚辉归纳整理了前后三大发展时期,提出三大主题的变奏。如1921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其叙事主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美术,关键词是“启蒙”“救亡”“战斗美术”,鲁迅成为革命美术的一面旗帜;1949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其叙事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美术,关键词是“改造”“批判”“典型形象”,其创作原则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1976年至2016年这一时期,其叙事主题是社会主义主流美术,关键词是“主旋律”“多样化”“中国精神”,并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核心价值观。第二,对于1949年之后出现有关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他设定了若干章节集中讨论。因为在这70年,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而每一次创作都有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同一历史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中所阐释的意义不尽相同。

比如泥塑《收租院》和《农奴愤》,都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当时到处都在抓阶级斗争,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产生的美术作品,对其真实性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题材本身,还应考虑到时代的要求,在揭露“土地拥有者对于雇佣者的剥削与压迫”这一主题上,作者还是充分肯定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及典型化的形象塑造方法,甚至认为“这两组泥塑跳出了时代的局限而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雕塑作品”。而且,“以毛泽东为主题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也存在着如何顺应时代又超越时代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契合现实并介入历史。当以往的现实成为一段历史,那些作品给我们提供了难以复制的有关历史主题阐释的图像文本。可是,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本身是否存在变奏现象?有何变化的规律?1979年就是一个时间点,之后,革命历史题材的主题创作观念变了,观察视角变了,审美趣味也变了。尚辉还提出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平民视角”,让艺术回到生活的常态,更为人性化,更亲切,也更为贴近历史的真实。这些都是新的时代现象。

从美术创作者的观察视角切入历史叙事,以“平行”的方式展开,这不仅反映在文本的叙事结构上,也反映在对历史主题意义的阐释关系上。双重叙事,其性质就是平行叙事,而叙事变奏,能够丰富叙事文本的意义内涵,但如何变,则是关键。这种写作方式未见于以往的美术史著述,因为难度很大,特别是古代部分,图像学研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难免主观臆断或过度诠释。对于中国的现当代美术史,时间贴近,现存的资料多,有些事件还曾亲历,也不能排除主观成分,故“平行”至为重要。但历史叙事的变奏写作有难度,而这难度恰恰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作为“平行”的写作主体视角也不是单一的,而这多重性对主体的知识结构有要求。尚辉是一个美术史家,但他还是非常活跃的美术批评家与策展人,有在美术馆工作的丰富经验,近十来年主持《美术》杂志工作,并参与多次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评审,还是近几届全国美展的评审,对全国美术创作的现状十分了解,对理论问题十分敏感,视野开阔,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人云亦云。故此,他能多角度地看待历史,多层面地利用图像阐释历史,使风云变幻的历史落入字里行间,开启一片光明。

(作者:郑工,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