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作家艺术家要勇担时代责任(高峰之路)

作者:对话人:冯骥才(作家) 张珊珊(本报记者)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31日 16 版) 发布时间:2019-12-31 10:24:54 浏览次数: 【字体:

对话人:冯骥才(作家) 张珊珊(本报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31日   16 版)

核心阅读

“高峰”彰显的是时代文艺所能达到的高度,是这个时代文化水准的极致

作家要穿透纷纭驳杂的表象,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作品交付给读者,启迪人们认识生活,理解时代

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对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梳理,从精神内涵、核心理念这些最深的层面进行梳理,采用生动的方式,把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讲好

到时代的深处、生活的腹地中去,有雄心筑就“高峰”

记者:随着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人们期待数量更多、形式更丰富的高品质文艺作品,切实改变有“高原”缺“高峰”的状况。如何理解时代和人民对文艺高峰的期待?

冯骥才:文艺高峰是时代需要,也是人民期盼。判断一个时代文艺繁荣与否,有无高峰之作是重要依据。比如我们谈论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什么高度,首先会想到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再比如俄罗斯文艺,如果没有托尔斯泰、普希金、柴可夫斯基、列宾这些作家艺术家,也会逊色不少,他们都是给俄罗斯文艺标注高度的人。“高峰”彰显的是时代文艺所能达到的高度,是这个时代文化水准的极致,“高峰”作品一旦诞生,人们就有了可仰望与追求的高度。中国历史上名家如林,经典迭出,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当代同样需要文艺高峰,我们要努力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

大众认可是判定“高峰”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峰之作必然广为流传,广受喜爱。你说自己的诗好,大家都读过吗?像李白、杜甫的诗那样妇孺皆知吗?你说自己的歌好,大家都爱唱吗?文艺界的人说好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读者、大众、老百姓认可。作家艺术家要有这样的雄心——为这个时代的文坛、艺坛标注高度。

记者:筑就文艺高峰是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家艺术家如何才能筑就高峰?

冯骥才:我们有筑就高峰的资本: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丰厚灿烂的文化积淀,广阔生动的当代生活,这些都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当然,筑就高峰还需具备多方条件,比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开展健康的文艺批评,与读者进行充分交流,等等。

更关键的是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努力。作家艺术家要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到时代的深处、生活的腹地中去思考;对艺术创作始终保持热情,潜下心来,不被功利主义左右;要贡献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独特审美创造等。

有责任的人生有分量,有责任的文学不会轻飘飘

记者:从上世纪70年代始入文坛,到90年代投身文化遗产保护,近年又重返小说创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你一直奔走在文化现场。如何认识作家与时代的关系?

冯骥才:作家必须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这是写作的出发点。

时代是一条大路,作家就像一驾车,这驾车必须在路上行驶。但作家不能被动地在路上走,他要思考,这里为什么是笔直的,这里为什么要转弯,这里为什么要爬坡?作家要穿透纷纭驳杂的表象,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并把自己的思考通过作品交付给读者,启迪人们认识生活,理解时代。这是作家的天职,也是文学的天职。我干过好些职业,拿过很多工具,但我觉得笔是最重的,因为作家要用笔影响人,并且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

我们这代人,经过太多社会与生活的变迁与转折,身上有不同时代积淀下来的文化层。这使我分外关切时代,使我习惯于思辨和探究,使我专注倾听人民心声,使我总去掂量笔管里的社会良心。作家要对同时代人的精神负责,因为这个缘故,作家与时代的关系就更紧密了。

记者:时代呼唤杰出的作家艺术家。作家艺术家应如何对时代负责,对同时代人的精神负责?

冯骥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文化人首先应该真正懂得自己的文化,只有真懂,才能深爱,只有深爱,才能自觉。但光有先觉还不够,要去行动,去倡导,走在时代最前面。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能够对文化遗产保护付出20多年全身心的投入?我说,除去理性的自觉——文化责任之外,还有作家的情怀。作家对大地人文、对民间文化爱得深沉。我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出于责任,也是出于情感。

身为作家,我把人性的探索、文化性格的刻画、文本的审美创造,都看得十分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思想。思想是小说的灵魂。作家必须在社会深深的肌理里、人性的冲突里、时代的漩涡里上下求索。面对这些,作家不能躲避,只能承担。我追求勇担时代责任的文学。有责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有责任的文学不会轻飘飘。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彰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记者: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地融入当代生活,一系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受到观众欢迎,“汉服”“国风音乐”等也受到年轻人追捧,相关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热”,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冯骥才:文化在发展中传承,文化节目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形式的创新,我们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使他们在观赏中提高修养。这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遵循产业规律,更要深谙文化精髓,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产业,切不能让文化变味。我们有数千年的文明史,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历史积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都有浩无际涯、各具特色的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对文化发展负责任,要明白文化的重要价值,明白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意义。比如古村落保护与旅游的结合,从业者要通过展示讲解古村落、古建筑、非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让游客亲近我们的传统,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责任、社会效益应是首要考虑。

记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应如何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冯骥才:文化自信从哪儿来?文化自信是心里的东西。我们真正热爱自己的文化,才能形成文化自信。用心去学习、体会、践行,自信就会自然生发出来。文艺工作者要从精神内涵、核心理念这些最深的层面,不断对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进行梳理,采用生动的方式,把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内涵讲好。

我们不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也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增强文化自信。我去过许多国家,了解世界越多,就越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与神韵。中西文化关系一直是我关切的问题,它关系当下,更关系人类的未来。我把这些思考放在酝酿多年的一部小说《单筒望远镜》里。我写的是历史故事,但带入的是对当代问题的思考。

不同文明接触时,人们有时会用“单筒望远镜”看对方,有选择地去看。如果是出于爱心,会选择美好的事物看;如果是为了好奇,会选择文化的不同面向看。这种观看难免片面。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我们提倡平等、尊重、包容的对话,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