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杨明强 ‖ 《红手印》,心相印——分享凌仕江、许寒松抗疫歌曲有感

作者:杨明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2-11 15:19:27 浏览次数:635 【字体:

《红手印》,心相印

——分享凌仕江、许寒松抗疫歌曲有感

杨明强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1月23日,南方医院曾经抗击”非典“的医疗队队员,写下请战书,按下红手印,全部自愿奔赴疫情第一线(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2月9日下午,新华网客户端推送的MV视频短片《红手印》吸引了我的视线:视频中,抗击武汉新冠病毒疫情,全国军民万众一心,白衣战士奋战一线,请战书上一枚枚蘸满信念的红手印——随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阵阵歌声犹如催征的战鼓,呼啸而来:

“我听见你呼喊的声音,我看见你奔袭的背影,在这万家团圆的时我和你……太多手指蘸满,信念摁下红手印……红手印,红手印,庄严的誓言,凝聚一个个鲜红的签名。红手印,红手印,像除夕夜的红灯笼,照亮生命的旅程……”

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多么扣人心弦的歌词,多么激荡心灵的旋律!

1月24日,除夕,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全体医护人员请战书(图片来源:空军发布)

这首最新抗疫新歌《红手印》,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员凌仕江作词,其战友许寒松应邀作曲并演唱,再通过录音合成、后期制作和 MV设计而成的视频音乐短片,以此献给奋战在抗击疫情前线的勇士们。

《红手印》词作者凌仕江(杨明强 供图)

诚然,今年的春节过得太不寻常,为历年所罕见:面临武汉疫情加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指挥若定;全国人民心系疫情,风雪同行,众志成城。也如诗人凌仕江所言:“疫情当前,文艺从未缺席。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自然该尽一份绵薄之力,为出征前线的勇士呐喊助威、加油鼓劲。更为重要的是用文艺创作的力量,安顿自己面对疫情波浪起伏的心绪!”

除夕深夜,电视上有关疫情的各种画面,灌满了凌仕江的脑海,而特别让他铭刻在心、挥之不去的,是那请战书上一枚枚红手印。于是,他翻身下床,抓住灵感与意象,一气呵成歌词《红手印》。

后来,这首新歌被新华网刚一推送,就立刻受到全球网民的追捧,在众多疫情歌曲中占据海量的转发传播。不到5小时,点击分享就达80万人;如今,发布一天时间里,又攀升到了120万人之多,其感染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2月9日新华网客户端发布的MV《红手印》

细品凌仕江先生的这首歌词,你就会领悟到他令人钦佩的作家学识与诗人情怀。

晋代文论家陆机曾说:“诗缘情而绮靡”,强调诗歌因情而生,缘情指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红手印》的成功,首先就得益于情真意切,以小见大,直抒胸臆,小意象大画面,富有强烈的抒情与自信的时代担当。

1月23日,武汉市江夏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7名医生、泌尿外科医生汪波、神经内科医师胡珺在请战书上按下自己的手印(图片来源:江阴大唐传媒)

其次,是善于选材。歌词擅长通过单个意象(客观事物的影像)——“红手印”来凸显诗意。在林林总总的画面中,诗人精心选材,删繁就简,选中色彩鲜明、视觉冲击力强的“红手印”。同时,这一意象,本身又富有动作性,句句离不开动词,其行为与每个听者的关注力都有关,容易打动和感染受众,引发共鸣。

抗击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按下红手印、立下“军令状”(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第三,善用比喻、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循环往复,层层递进,渐入高潮,进一步增强了歌词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和其它文学体裁相比,是最为短小的,而歌词于诗歌中,又是最精炼的。《红手印》正是以最短的篇幅,形象生动地凸显诗人主体意象的典范之作。开端的寥寥三句,即言简意赅地交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

“红手印,红手印,庄严的誓言,凝聚一个个鲜红的签名;红手印,红手印,像除夕夜的红灯笼,照亮生命的旅程……”结尾这几句歌词,真可谓点睛之笔,字里行间,作者对勇士们崇高品质的深情礼赞和钦佩敬意,一一跃然纸上。

1月23日,武汉市江夏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全体医师在请战书上按下自己的手印(图片来源:江阴大唐传媒)

这首歌词能在最短的篇幅里,惜字如金,用最精炼传神的诗句,弘扬驰援者们心系人民安危、不畏个人生死的人间大爱,自然也离不开创作技巧。

由此看来,歌曲《红手印》应是词、曲作者和演唱者强强联合的珠联璧合之作。他们在创作构思中,瞄准了时代的闪光点,凝聚了党心、军心、民心,继而心心相连,心心相印,汇聚成了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不愧为一首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优秀歌曲。

曲作者兼演唱者许寒松军装照(杨明强 供图)

歌德曾说:“壮志与热情是伟大的辅翼” 。当今新时代,弘扬真善美,讲好中国故事,正是“人民作家为人民”的职责所在。置身这个新时代,不依旧需要“壮志与热情”吗?为了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或许能从《红手印》的创作中获得新的启迪。

写于2020年2月10日

魏强 书(图片来源:四川书法家网)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明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