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让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1-09-27 14:00:22 浏览次数:381 【字体:
  【文化评析】

  作者:杨洪涛(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以央视中秋晚会、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等为代表的电视节目点亮荧屏。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其应有的态度、厚度和温度,表现出浓郁的文化寻根意识和昂扬的文化自信风貌,使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

  国风国潮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民族元素和古典风范并兼具现代气息的潮流、风格、创意、标识、行为和产品的代名词。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国风国潮流行是新时代中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显性体现。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缘起、保护与传承,尤其是95后、00后的新时代青少年,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值得关注。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首先要领悟和把握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厘清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与生命缘起,洞悉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与当代价值,选择与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相向而行的内容进行艺术加工。中华典籍里有《孙子兵法》《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中华传说中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中华美学里有兴观群怨、澄怀味象、气韵生动……浩瀚的文化瑰宝有着足够的厚度与力量,必将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无论是央视中秋晚会、河南卫视“中秋奇妙游”,还是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网络节目《登场了!洛阳》,都在努力挖掘并吃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古籍里发现故事源头、在古迹里寻找影像摹本、在古风里灌注艺术能量。今年的央视中秋晚会延续景观晚会的创作特点,挖掘节庆文化、地域文化与古典审美之间的艺术可能性,把会场搭建在被称为“月出邛池水,空明澈九霄”的“月城”西昌,借鉴古典园林美学中“借景”“分景”“隔景”“移景”等手法,营造出月亮、天空、大地、水泊、舞台五位一体、寓情于景的唯美氛围。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需要从历史遗迹、古典文献和民风民俗中寻找创作源泉,选取适合影视化表达的内容、素材,结合新的艺术和技术手段,还原、再现历史场景,创造、创新表达方式,把标志性、符号化、易传播和具有亲和力的内容,作为国风国潮的主攻方向。河南卫视的“中秋奇妙游”唤醒非遗艺术活力,《少林·功夫》彰显武德之精魂,《鹤归来兮》表现仙鹤之俊雅,《墨舞中秋帖》诠释书法之神韵,《戏·韵》凸显戏曲之华美,令观众叹为观止。

  弘扬传统文化、表现国风国潮,还要重视文化IP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全媒体覆盖、全产业链开发的国潮IP集合体。除去视听产品之外,还要从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古法制造中开发兼具艺术美感和实用价值的文化产品。像《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节目都已研发相关文创产品,深受观众喜爱。《登场了!洛阳》开发的考古盲盒吸引众多网友争相收藏。此外,围绕古都洛阳打造的城市IP,将持续拓展影视剧、舞台剧、纪录片、动漫等12个产业领域,努力实现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在倡导净化荧屏风气、重塑影视文化风尚的现实语境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势在必行。助力国风国潮成为荧屏生力军,既是文化共识,又有观众基础,既能够提高审美格调、强化正向引领,又能够获得意味隽永的视听愉悦。我们相信,厚重深邃又不失灵动活泼的国风国潮,必将在新时代的荧屏上持久留香。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23日 15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