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一个人与一座城、一条河、一个国家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09 14:00:33 浏览次数:382 【字体:
  作者:徐则臣

  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很多地方没走过,北京实在太大了。不过,没去过郭守敬纪念馆,还真说不过去,原因有三:其一,郭守敬纪念馆坐落在一个好地方,西海湿地公园,这在北京绝对算著名景点,不应该错过;其二,我写了多年的京杭大运河,尽管是小说,案头工作还是做过不少,从杭州到北京沿运河脚踏实地走过一遍,竟然灯下黑,通惠河的终点积水潭没有做过仔细的田野调查;其三,郭守敬之于京杭大运河的意义,对一个写运河的人来说是常识,然而对这位贯通京杭大运河的总设计师,我竟没动过朝圣的念头,且郭守敬纪念馆就在北京,积水潭之西海边上。因为写过运河,尤其是长篇小说《北上》,蒙朋友们抬举,我被视为“运河专家”。每及当面获誉,我总作状自谦,连呼“岂敢”,一个讲故事的,野狐禅耳。现在想来,多亏自谦在前。

  所以,朋友提议拜谒郭守敬纪念馆,便立马推开手上的一堆事,欣然前往。

一个人与一座城、一条河、一个国家

郭守敬纪念馆。资料图片

  在地铁2号线积水潭站出口旁边,从门楣上镌有“汇通祠”字样的石牌楼进,沿左手边一座小山的山脚环行,初逼仄,五十步后豁然开朗,一片浩瀚的水面平铺眼前。这是二月的最后一天,大风,岸边垂柳舞动着光秃秃的枝条。眼前的一片水域辟作了荷塘,春寒料峭里,黑瘦干枯的荷茎探出水面,像吴冠中笔下的枯山水,可以想见夏日十里荷香的壮观。大风走在水上,拉扯着千百枝枯荷茎,如筝琶齐奏,隐隐有沙场点兵之声。再旁边是一丛丛干枯的芦苇——这是观赏的品种,芦苇中的战斗机,清峻挺拔,韧劲十足,大风来了,低头弯腰意思一下又齐刷刷地站直了。面对这片二月底的西海的,除了我们,还有立在河边的郭守敬——两三米高的一尊石像。老先生着官袍,左手持卷,右手指点,双目炯炯,他看见的应该不止西海,积水潭、北京城、通惠河、京杭大运河,乃至整个天下可能都在他眼里。

  至此,我知道自己的确是来到了郭守敬纪念馆。

  馆在山上。沿小山石阶蜿蜒而上,直达汇通祠。汇通祠便是郭守敬纪念馆。坐北朝南的这座祠,红墙灰瓦,耸立在我们头顶。该祠原称法华寺,又叫镇水观音庵,明永乐年间由朱棣宠臣姚广孝所建。明代的德胜门西设置水关,挑了这地方堆土为岛,水从两边流入积水潭。为平安计,岛上建了镇水观音庵。到了清代,乾隆帝下诏疏通河道,重修此庵,赐名“汇通祠”。“汇”乃水聚,“通”即畅达不滞,理水的愿景与镇水观音异曲同工。当然,现在的山早不是永乐年间的山,祠也非乾隆时的祠。“文革”结束那年,修二环路地铁,汇通祠被夷为平地。十二年后,又积土成山,重建了这座汇通祠。也是在这一年,国庆盛典之日,复建后的汇通祠辟为郭守敬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是历经三千年沧桑的古都,论好东西,比如古建筑,当真可以财大气粗地不谦虚,比比皆是,那么为什么还要在数百年后重修一座祠,该祠又单单辟出来纪念一个人?其用意不外乎:这是一座城在致敬一个人,甚至不唯是一座城在致敬,而是整个国家以首都的名义,向这个人——郭守敬,表达敬意。那么,郭守敬与这座城,与这个国家到底有什么关系?他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现在,进入纪念馆。纪念馆保持了过去庵与祠的规制,进了山门,是一个四合院,因为建在人工堆垒的小山上,空间没法太大,中间一座殿,四周是厢房。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小而精且美。殿前又一尊郭守敬石头雕,这次是坐着的。

  这也是纪念馆五个展厅的第一展厅,以大事记的方式介绍了郭守敬的一生。看完这个展厅,加上专业的讲解,我明白了郭守敬纪念馆为什么要建在这里。

  大科学家郭守敬,中学的教科书中浓墨重彩地写过,但所述其成就主要集中在天文、历法、测算等方面。比如编制了《授时历》,提出了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后来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精准度相当,但早了300年。比如负责督造了各种观测天象的仪器。还有,发起并组织“四海测验”,即在元朝辽阔的疆域上设置了27个观测站,“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比西方同类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尽管每件事拿出来都是不世之成就,但也只涵盖了郭守敬半数的丰功伟绩,另外那一半,正是郭守敬纪念馆展陈之重心所在。

  郭守敬,河北邢台人,家学渊源,祖父郭荣就是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水利的著名学者。郭守敬从小耳濡目染,后来又拜入紫金山大学者刘秉忠门下,本就天赋异禀,又兼名师指点,终有所成。入仕后,颇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他曾任职的都水监就在积水潭东岸。

  都水监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吧。该机构设在积水潭,得其所哉。积水潭也是由来已久,东汉以前曾是高梁河故道,东汉以后河流改道,故道积水成湖,金代称“白莲潭”(可见十里荷香也是其来有自),元代称“积水潭”,蒙古人称“海子”。对元大都的城市建设,积水潭居功甚伟。一则积水潭是北京城内几个“海”的总水源地,供水大都靠它。把都水监放在作业现场,想必官员们都不敢怠工。另有一层重大意义,积水潭对元大都的规划布局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在元大都的地图中一目了然。积水潭东北岸确定了全城的几何中心——中心阁;过中心阁,确定了元大都的南北中轴线;又以积水潭东西之长作为全城宽度的一半,确定了东西城墙的位置。鉴于积水潭之重大切要,都水监设置于此实在是大势所趋;郭守敬长期在这里上班,也是理所当然。专业人来做专业事,朝廷需要他在此治水,也需要他在此合理地规划和布局都城。

  但这只是郭守敬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积水潭作用的一部分。郭守敬为京杭大运河忙活了多年。1275年,朝廷决定修建杭州通往大都的运河,任务落到了刚过而立的郭守敬头上。郭守敬离京南下,考察了沿途水系,重新规划了运河经行山东的路线。京杭大运河在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南北贯通,重启了运河漕运功能。“苏湖熟,天下足”,南方的稻米源源不断地运抵大都。漕粮之外,尚有大量的南方物资纷至沓来,大大补济了北方的贫乏与荒疏。大都的后续建设,也得益于这条黄金水道,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随着涨满的风帆,一点一点地出现在北国的大地上。当然,还有重令通达、国家意志的运行、民族认同感的建构、不同地域经济文化的交流融通,皆有赖于这条滔滔大水。

  这条中华大地上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一举连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东西走向的水系,堪称其后整个封建时代的高速公路。不尽如人意处来自“最后一公里”。运河只到通州,漕粮和诸种物资到通州必须卸船,改陆路运进北京城,此举大费周章。如何轻省便捷,将货物不走样地运至大都,年逾耳顺的郭守敬再次上书。1292年,又一项旷世伟业开工了。此间辛苦自无须赘述。一年后,自通州至积水潭的通惠河开通,施工路线全长164里104步(元制)。自此,南来的漕船可以经由通惠河直接驶入大都,停靠进积水潭码头,极大地提升了南北交流和元大都的城市发展。

  跟京杭大运河全线相比,通惠河段不算长,但其开凿的难度在沿线河段中绝对是挂得上号的。据载,仅通惠河从考察到修建,中间就相隔近30年。为什么会跨越如此辽阔的时间?因为北京缺水。寻找水源的艰难,纪念馆中辟有专题展陈,尤其是配备的沙盘模型、地图和相关图片资料,把一个曲折的过程简明生动地展示了出来。齐履谦在《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如是记载:“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

  白浮泉在今天北京郊区昌平境内,因为地形高低起伏,没法直线引入积水潭。加之白浮一泉水量有限,便有了引白浮泉水至西南的瓮山泊途中“巧引十泉”以及穿过十二山溪的“清水口”工程。总之白浮来水渐行渐壮大,斗折蛇行,绕着大都画了个半圈,终于汇入积水潭。通惠河通航,积水潭成了运河北端最大的码头。史料上说,一时间百舸云集,南来的船只把积水潭辽阔的水面都占满了,大有“舳舻蔽水”之壮观。

  这“最后一公里”的打通,不仅于大都裨益非常,于京杭大运河,也圆满了。因此,可以如此结论:是郭守敬贯通了京杭大运河,使元大都与全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遗憾的是,积水潭作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持续的时日没有多久。元灭,明洪武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朝廷地处江南,衣食无忧,漕运就遭了白眼。尽管其后永乐皇帝朱棣又迁都北京,漕运复苏,奈何长久缺少养护,河道淤塞,漕船再也进不了积水潭。适逢皇城扩建,大兴土木,积水潭也不太适合做大码头了,它的功能被转移到了东便门外的大通桥附近。

  历史就是如此,沧海桑田本是其中应有之义。遗憾之余,若转变一下思路,并非没有惊喜。比如当年的瓮山泊,如今成了颐和园里的昆明湖;当年漕运鼎盛时储粮的南新仓,成了北京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研究漕运和仓储文化的历史实物。此类遗产还有很多。这些历史遗迹在今天被赋予了新意,重新参与了当下,正如当年的汇通祠成了今天的郭守敬纪念馆。它们有力地参与了当下生活,又有效地唤醒了历史。

  纪念馆不大,但内容并不少,关于郭守敬,我希望知道的皆有所示,先前的盲区,展陈也以不同的方式尽数呈现给我。我还聊发少年之狂,顺道体验了一把小朋友们的观展方式。纪念馆特地为小朋友开发了体验式观展路径,把游戏和艰深的物理与水利原理结合起来,通过多媒体让孩子自己动手,寓教于乐,在游戏之间就弄明白了当年郭守敬在河道上建水闸、节水行舟等重大水利发明。不得不感叹,声光电、现代传媒技术在展览中的作用非同寻常。过去我们会认为,看展览完全是一种单向的、刻板的知识获取活动,世易时移,博物馆已然成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声光电和视听盛宴,同时也是历史与当下的有效互动与对话。郭守敬奔波在河山之间时,断不会想到700多年后,他的所思所行会以别一种方式快捷生动地呈现出来。想必他也预料不到,他与一座城、一条河、一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会以一座纪念馆的形式被高举在积水潭边,从而让他的科学与创举,更好地被一代代人持久地申张与弘扬。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06日 15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