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文化评析】旅行的价值不只是“滤镜风景”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2-05-27 14:00:21 浏览次数:297 【字体:

         【文化评析】

  作者:封寿炎(媒体评论员)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旅游日”,很多人都受阻于疫情不能出远门,只好借助互联网“云旅游”。图文、视频和AR技术尽展祖国河山的秀美风光,也在无数人心里“种下了草”——“网上得来终觉浅”,待到疫情缓和之后,他们还要线下实地游,打卡“拔草”。

  也有人担心,“云旅游”种下的“草”,也可能是挖下的坑。有媒体调查显示,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云旅游”存在过度美化之嫌、不真实,65.3%受访者希望避免过度美化滤镜、保持真实自然,以免将来实地游时期望太高导致失望太大。

  在呼吁营销机构真实自然、游客冷静理性之余,滤镜横行、美化过度背后的一个问题也不应该忽略——目前旅游市场内涵窄化、产品单一的问题比较突出,景区景点的“颜值”成为衡量其市场价值的重要指标。在“颜值”当道的评价体系下,诉诸感官、粗暴直接的“风景美”“观光游”,自然就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利器。与“美景”相比,历史文化、人文风俗、风土民情这些更加多元的旅游元素,都还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

  秀美风光固然是旅游市场的重要卖点,但如果片面推崇景点景区的颜值,就会进一步固化旅游市场内涵窄化、产品单一的现状,也使旅游体验趋于单调、平面。其实旅游的魅力远非只有秀美风光。“在路上”的体验包罗万象、博大深刻,值得旅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感受挖掘。哪怕不那么优美但别具特色的自然风貌、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风土民情,甚或仅仅是别处人们与我们不一样的日常生活,都是旅游的价值所在。

  笔者曾从上海千里迢迢远赴广受赞誉的青海茶卡盐湖,但当地正值阴冷雪天,天空浓云密布,地面白雪覆盖,目之所及一片灰暗、萧索。如果对照“云旅游”里唯美梦幻的“天空之镜”,此情此景实在让人失望,大有“掉坑”之叹。然而,如果把心怀放宽一点,在远赴茶卡盐湖的路途中,通过观察、结识形形色色的旅行者,也能得到沉甸甸的收获。有人开着汽车,从广州一路前往新疆西北部;有人走走停停,一边打工积攒旅费,一边周游全国;有人背着背包,沿着青藏线徒步进藏。倾听他们的故事,如同阅读一本本人生之书。

  在西宁到茶卡盐湖的路途中,笔者也领略了并不逊色于“天空之镜”的壮美景色。成群藏系羊和纯黑、纯白的牦牛,在金黄色的高原牧场上悠闲吃草。远处昆仑山脉的连绵雪峰,在强烈阳光下闪耀银辉。翻越昆仑山脉时,我们领略了说变就变的天气。西宁风和日丽,东部平原更是盛夏景象,但在昆仑山脉却已经雨雪交加。山窝里刮来凛冽疾风,裹挟着拇指大小的雪团,侵人肌肤、冰冷刺骨。这些前所未有的新奇体验,都足以弥补错失“天空之镜”的遗憾。

  这也说明了,行走在路上所遇到的风景、事件、人物,都可以丰富阅历、拓宽人生体验,重塑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当我们对远方的向往包含着更加全面、丰富、深刻的诉求,带着更加善于发现的眼睛、更加敏锐的自觉体验、更加充满好奇的求索和追问上路,一次旅行带来的收获,将远远超越愉悦耳目的风景观光。

  发现超越风景之外的更多价值,使旅游变成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样的发现之旅即使旅游增添收获,也使旅途变得趣味无穷。旅行的收获甚至不局限于景区景点,沿途风光和人事际遇,都能给旅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回忆。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4日 0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文化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