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化评论>详细内容

用光影追溯工业“记忆”

来源:光明网-光明文化 发布时间:2022-06-07 14:01:01 浏览次数:312 【字体: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海浪

  辽宁本溪湖工业遗产群,董凤安又一次来到这里拍照。斑驳的墙面、残破的门窗、隐约的标语、生锈的火车头……四周静悄悄的,偶尔有一声鸟鸣。

  辽宁本溪是董凤安的家乡。作为一名摄影师和“钢二代”,他意识到抢救性记录和保存人类发展历史是摄影人的当务之急,于是便试图用影像保留工业记忆,提升城市文化归属感。近20年来,董凤安专注于工业纪实摄影,为记录本溪这座老工业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留下了上万张珍贵的摄影作品。

用光影追溯工业“记忆”

曾经的工厂里,工人忙碌的身影。

用光影追溯工业“记忆”

原炉前工王景辉(左)和徐茂军(右)在本钢新1号高炉前合影。

  一年365天,只要天气允许,董凤安就会带着相机出发,行走在本溪钢铁各个厂区,把镜头对准各种生产场景和工业遗存。他悉心掌握工厂中的光影变化,试图抓住最精彩的瞬间。在大场面照片中,工业场景下的雾气、蒸汽和灰尘清晰可见。除此之外,很多早已废弃的机器、厂房,如油画静物般一一呈现,经过岁月沉淀的金属光泽,在时光里被定格。随着当下钢铁企业节能化、智能化发展,钢花四溅、汗流浃背早已成为过去,而董凤安用他记录的光影搭建出一条悠长的时光隧道。

用光影追溯工业“记忆”

原1号高炉是本钢原址现存最早的高炉。

  除了场景和物品,董凤安的工业摄影也注意表现一线工人的工作状态、内心世界以及工人之间的关系。他坚持和工人们交朋友,爱拍工人们的非工作场景——班前小憩、围坐着吃饭……如今在本溪市修缮过的工业遗址中,悬挂着一批这样的照片。近年,他还投入大量精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找到本钢的一些历史性人物,留下关于他们的珍贵影像资料。

用光影追溯工业“记忆”

过去工厂里钢花四溅的场景,现在已不常见。

用光影追溯工业“记忆”

如今灯火辉煌的本钢厂区。

  工业纪实摄影可以为时代留痕,为社会塑像,董凤安相信,这些影像终会有它们闪闪发光的那一天。

  (本组图片均由董凤安拍摄)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29日 11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