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烟火人间】弦诵不绝白鹭洲

作者:李晓君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01版) 发布时间:2024-02-28 14:14:47 浏览次数:446 【字体:

李晓君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01版)

【烟火人间】 

从天上俯视,白鹭洲像一条船。古时,造船业恰是吉州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亚于雕版印刷和制瓷业。我的母校,与白鹭洲隔半江之水。洲上有白鹭洲书院。

白鹭洲之得名,有人认为,取自李白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而更多人,乐见另一个版本:以沙洲上栖息着无数的白鹭而名。这种吉安常见的鸟,并非天生高贵的生灵,它们也多半出现在水田和河泽边。暮晚,白鹭们,在林木茂盛的沙洲上扑腾、降落、寻找栖息的树枝,并发出嘹亮的鸣声,或许是这城市傍晚最动听的声音。

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兴盛于宋明。白鹭洲书院创办于宋代,准确地说是在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其创建者江万里,彼时知吉州兼提举江西常平茶盐。那一时期,与之齐名的江西书院还有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

书院在过去,是有别于官学的一种民间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聚众讲学、切磋学问之所。宋代讲学的兴起,带来了书院的繁荣。在宋明,书院往往又是传播理学的场所。因而书院多、理学发达,也成为吉州乃至整个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南宋和明代,江西书院总数位居全国前列,而吉州书院数量又为全省之最。

今天在书院门口依然能见到江西最后一个状元刘绎题写的对联:“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也,无分水东西。”或许是对白鹭洲书院特色的最好诠释。

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文天祥负笈书院,时年19岁。与文天祥同学于白鹭洲书院的,还有刘辰翁和邓光荐。文、刘、邓三人既是同乡,又是好友,他们密切的私人关系,源于对诗词的热爱和济世的理想。而在学习和交往中,又相互影响着各自的人格。

书院里供奉着欧阳修、胡铨、杨邦乂、周必大四位吉州先贤的画像,文天祥每目睹于此,一种豪情在心间升起——“殁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发誓要跻身忠臣行列,让人们像祭祀他们一样祭祀自己。文天祥追慕这些吉州先贤的忠烈气节,其源头,可以上溯到欧阳修,而其影响,下达清初的方以智。

当年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是为了敦教化、兴理学、明节义、育人才。他在书院中设立六君子祠——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又建道心堂、文宣王庙、云章阁、风月楼等楼阁,使之成为江心胜景。这位朱熹后学,还将《白鹿洞书院揭示》引入书院,陈于道心堂——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可说是为天下书院制定了行业标准,时至今日,《白鹿洞书院揭示》对读书人的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等,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离任吉州之际,江万里延请吉州名儒欧阳守道为书院首任山长。文天祥虽亲炙欧阳守道只有一年时间,但受益很多,对这位老师评价很高,而欧阳守道务实的学风,不能不对文天祥有所影响。

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一举成名。这位吉州人杰,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慷慨悲壮的一生,从白鹭洲起步。“鹭飞振振兮”——白鹭的雪白、高洁,与大地的亲密和恰切,都与文天祥相仿佛。《诗经》说:“振振鹭,鹭于下。”又说:“麟之趾,振振公子”。“振振公子”当是文天祥的写照。当年,与文天祥同榜的吉州进士,达39名,占全国录取进士的九分之一,震动朝野,理宗皇帝亲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以示褒奖。

当年追随文天祥勤王的白鹭洲书院学子,除刘辰翁、邓光荐外,还有不少,如为掩护天祥避难而自称为天祥、结果被元兵烹死的刘子俊;被俘后绝食八日而死的罗开礼;在文天祥被俘后写下《生祭文丞相文》,劝其速死以全大节的王炎午;冒着杀头之祸收拾天祥就义骨骸并运回吉州安葬的张千载等,都濡染过书院的“正气”之风。当文天祥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不仅是为自己画像,也是为白鹭洲全体学子画像。

明代白鹭洲书院,在王阳明到来后,经历了另一个繁荣期。王阳明把“心”作为主体,把修养“道心”作为品德修养和经世致用的基础。而经世致用须从日用人伦开始,修养“道心”不仅要在以静为特征的“性”上去求,更要在以动为特征的心之用的“情”上用功。那便是“致良知”。即,在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之间,始终贯彻体用一源、知行合一乃至心物相融的精神。而白鹭洲书院是承载阳明心学的一艘巨舸。

阳明讲学授徒,门人弟子以江右特别是吉州学者为盛,黄宗羲《明儒学案》记录的江右王门学者为数最多,达33人,其中吉州占22人。因而,梨洲先生感叹:“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赣江边的白鹭洲风景怡人,尤其是在雨后,植物的香气与江水的腥气混合在一起,茉莉花、栀子花、野蔷薇、丁香花的芬芳,让人心情清爽。而烟雨中的白鹭洲,依然带有一份古气,掩映在古木中的楼阁,只露出一小部分。无数的白鹭,在述说文脉不息的故事。鹭飞沙洲,这缄默的江洲因而变得生动起来。

我想,吉安文脉的锁钥,即在白鹭洲。清代有个叫贺侯良的官员,到任时,刚一下马,就来寻访白鹭洲书院旧址。他说:“鹭洲为一郡锁钥,赖有书院镇之……”至今,洲上还有一个中学,可以说是千年书院薪火相传、弦诵不绝的证明。古木参天的书院,书声琅琅,鹭飞振振,江流滔滔,构成让人愉悦的景观。这景观,无疑也影响着人的内心世界,并由此形成了一种文质彬彬和古雅深沉的精神。

由此我想到,西方文化传统里,素有“静观的人生”和“行动的人生”两派。静观者,这些“精神贵族”只“静观冥想”,而不屑于公共事务。近代的学者开始关心如何“改变世界”。而江万里、欧阳守道、文天祥、王阳明——这些深刻打上白鹭洲书院烙印的吉安先贤们,他们是将“静观”与“行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来都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对待超越世界的“道”和现实世界的“用”,从来不曾分离。 

(作者:李晓君,系江西省作协主席)

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2月28日 0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