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父亲‖董志平

作者:董志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03 13:56:57 浏览次数:448 【字体:

父亲

董志平

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一生都在与黄土地打交道。

孩童时代印象最深的是雷雨夜父亲赶山水。老家鲜店,地处山梁,常年缺水。家里栽秧的田,基本上是望天田。队上的两口蓄水堰塘,建在了石谷子地,常年关不住水,栽种时全靠天空凭兴下雨才能进行。每年5月是父亲最忙碌的时候。家里几亩收割了油菜的干田,一直在等雨蓄水,以待平整后栽秧。雷雨来临时,父亲最开心,不管风雨多大,父亲都会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扛着锄头出门,一头扎进茫茫大雨。白天还好,夜晚最是艰辛。很多时候,父亲一出门就忙活一整晚,天亮了才匆匆赶回家。他常说,雷雨夜晚,最是望天田蓄水的好时刻。他要在山坡上用锄头去刨沟,把坡上散流的雨水,归顺赶到沿途河沟,再将山水引至几里外的几块干田。很多时候,父亲整夜来回奔波在田边、地角、山坡,看沿路水沟哪儿需要填一点土堵一堵,哪里水沟浅了水外溢了需要再将沟掏深一点,田里的来水不能太大太猛了,怕冲垮田坎。雷声伴着他的脚步,闪电照亮他行走的山路。

将山梁的山水赶到半山腰自家干田后,天刚麻麻亮,父亲又借着微弱的晨光,从牛圈里赶出耕牛牵到已蓄上水的干田里开始犁田。父亲首先沿着田坎边来回反复耕,老家人称那是在“烂田边”。田边烂得好坏,决定着田是否关得住水,烂好边后还要用扯板儿(一种农具)垒边,一人在田里按住扯板儿,另一人在田坎上拉绳子,把犁烂的泥块拉到田坎边垒上,增大蓄水的保险系数。需要垒边了,父亲就会带话回来,叫我把扯板儿拿去,他卸下牛,让它在路边自由地“加餐”,他则在田里掌扯板儿,我在田坎上拉。劳作中,父亲还不时给我上课:“看嘛,当农民辛不辛苦嘛,昼夜都在忙,看你读书努不努力哈!不想读了,就说一声,回来接我的班。”来回沿田坎拉扯两次边,他又继续犁田,我则拿着扯板儿,回去吃过早饭匆匆直奔学校而去。

川北农忙季节,“打幺台”和吃“栽秧肉”总是令人兴奋和向往的。老家生产队紧邻乡场,当年集体生产时,每年插秧时节,生产队会派人到乡场馆子去买馒头回来打幺台(半上午中途加餐),参与栽秧的人中午会集体吃栽秧肉。一般情况下,父亲都会提前一天告诉我们三兄妹,说明天上午要打幺台,叫我们第二天前去插秧的田坎边等着吃馒头。要知道,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口白面馒头,远胜于今天饱餐一桌菜。每次,父亲分得两个馒头,总舍不得吃,他只掰下小半个,剩下的分给早就等候在田坎边的我们三兄妹。中午分在碗里的那几片肥腻的栽秧肉,他也会用桑叶或桐巴叶包回来,晚上剁成小颗粒,一家人美美地打上一顿牙祭,吃上香喷喷的油油饭。

父亲最引以为傲的事是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南地区铁路的修建——襄渝铁路大会战。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和30多万巴蜀参战民兵一样,亲历了“同行的战友吃了早饭,都未能返回驻扎地吃上晚饭(午饭是送至工地)”的艰苦环境,用热血和青春支援和参与三线建设。由于长时间在隧道里打干风枪,因此落下矽肺病病根。但父亲没有怨言,还一个劲儿地说,与当时一起奋战而永远长眠在大巴山深处的参建官兵相比,他已算幸运。

从大巴山回来,父亲拜师学做石工活,成了一名石匠。农闲时,他带领一帮石匠兄弟,凭着娴熟的石工活技术,常年游走于乡间,为那时刚解决了温饱又急于改造住房的乡村农户修建石头房子,挣一些钱补贴家用。算是吃遍千家饭,干遍千家活,修遍千家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董志平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