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烟火人间】渐近渐远马蹄声

作者:周晓枫 来源:《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01版) 发布时间:2024-06-03 17:14:01 浏览次数:413 【字体:

周晓枫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01版)

【烟火人间】 

清溪峡古道位于四川甘洛,长约5公里。这条古时从成都进入云南的官道,保持着未经开发的原貌。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当地向导指点,即使我们抵达也无从察觉古道入口,它看起来只是一片普通河滩。

远望只觉两山对峙,到山脚近乎交叠,只留一溪之宽;从山脚向上,两山之间才逐渐开阔,融入后面的苍茫山脊和清朗天际。午后寂静,除了我们,没有游客,倒很适合访古寻幽。

入口我们先看到的是一棵树,不算低矮,树龄估计超过百年。紧临此树,是一片冷绿色的小水洼,很浅,里面有着泥棕色的藻类,还有浓稠、密集,像是甩溅上去的墨滴……是颤动的蝌蚪。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同行者告诉我:“别看数目众多,但它们不会超出三只青蛙所生。”蛙卵从囊泡变成蝌蚪,只需数天;从蝌蚪变成青蛙则需数周乃至数月……并非都能成活,有些将会夭折。

路边植物有些贴地生长,零零落落开出纽扣大小的花。除了蒲苇,铺在地面的植株很少呈现秩序感,它们任意簇生,仿佛植物在大地上的刺绣。有扁轴木、菜蓟、白及,羊齿植物很多,羽扇状的草叶对称又参差。羊齿植物,指的是长得像羊齿的植物,还是被羊齿吃掉的植物,抑或两者兼有?羊齿植物专指蕨类,其叶形似被羊啃食的嚼印,也确能充当羊的食物,只是容易诱发中毒。生死之间,总是这样相互缠结与支撑,又相互渗透与拆解。

说到羊,到处可见,像是随着我们的清点前来报到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本土的,也有引进的,不止一个品种。有的盘卷带着沟槽的羊角,有的生着狗那样的尾巴,有的刚剪过毛,长短并不齐整,皮毛上能看到推剪经过的纹路,像层层荡漾的细密波痕。它们在山坡的灌丛间错动牙齿咀嚼,偶尔移动位置。羊看似笨拙,却能在绝壁上跳跃飞奔。从古至今,羊群老实而专注地啃噬草茎,对于世世代代堆叠的时间,一无所知。地面时常沾着些羊毛,甚至形成片状的毡毯——有些是季节性的脱毛,还有些是羊只挤蹭或打架留下的。

羊不出声,牛哞哞的,叫得像个不年轻的人在哭。等离近了,周围的牛站定,凝望我们,眼神是包含平静的好奇与并不太多的警惕……牛,有的是乳白色,有的是奶茶色,有的是可可色,有的是落叶色,还有些头部和身体的颜色不一。阳光照着它们额间的发旋,照着它们脖子间颤晃的皮褶……它们停了一会儿,就不再凝视,迈动膝关节明显的腿,把身体运到更为安宁的地方。这时,我再次听到牛的声音,鼻音很重——就像我们说话用嗓音一样,牛几乎是用鼻音来“说话”的。

这片河滩用作牧场,如果是独自行走,仿佛走回千年以前……山河依旧,牛羊散漫。仔细想,又不是千年以前;因为如果是,我所听到的就应该是马蹄声声。清溪峡出名的并非牛羊,而是千百年来走过青石板的马匹,以及它们留下的蹄印。

曾是南方丝绸之路,我们踩踏的青石已在历史中铺设千年。古代道路沿河修筑,至少不会脱离水源的保障。我们边走,边倾听旁边的溪流喧响。湍流和涡旋,不断溅出水沫。这片空气中,有水沫的气息,有草汁的气息,有花香的气息,有根须被牛羊的嘴翻掘而带出土里湿而苦腥的气息。水流灌溉和养护,才能滋养众生万物。我驻足闭起眼睛,喧响有助玄想,这种声音让一切更静,更空……无论身体还是情感的边界,都在虚无里融化。这水声,这气息,这牲畜的鼻音,也曾伴随古人的身影。

路边垒砌的半墙,石头想必取自河滩,棱角未被浪流打圆,上面落着棕褐色的苔藓和绿白色的鸟粪。青石板是尺寸不一的矩形,因为山道起伏蜿蜒,工匠只能在小范围内尽力维持它的平整。这条步道,运送食盐和茶叶、布匹和铁器,输送货品就像血脉输送营养。

曾经,官员和商旅走这条路,浪人和劫匪也走这条路。渴望财富的走这条路,乞求糊口的也走这条路;荣华富贵的走这条路,颠沛流离的也走这条路;遗忘家乡的走这条路,思念亲人的也走这条路;宛若新生的走这条路,猝然长逝的也“走”这条路……青石板上,是风调雨顺的路,也是电闪雷鸣的路;是春风得意的路,也是黯然神伤的路。我想象照彻古道的响晴之日,阳光万仞;想象霜寒,让晨昏都变得更加孤旷;想象暴雨过后,湿润的石板要比干燥时颜色更深,像又被时间盐卤了一遍。很多时候,不止马匹,人们也像他们牵拽的马匹那样负重,一次次承载着脊骨上的压力,一次次迈动因疲累而沉重的脚步。人背马驮,这条腿脚下的路,其实也是一条肩背上的路。

多少匹马踢踢踏踏、磕磕擦擦,才能在坚如石板的岁月里留下这些蹄印。马蹄印不及成人的足长,但更为宽绰,就在碗口大的凹痕里,途经过多少亿万马群,盛纳过多少千秋故事,如今都已杳无踪迹。人走过的脚印,很少能留下让石头凹陷的坑痕;更多时候什么也没有,就像从未存在过。马蹄印里偶有一汪雨后的积水,映着天上的弦月,如一尾漾动的鱼;如果圆月覆盖,就如结痂或玺印……白驹过隙,月亮就是岁月之马的蹄印。一年或百年,千年或万年,万年或亿年——我们人生所谓的大起大落,所谓的财富声名,在历史的褶痕与折痕之中,算不得一粒灰。我看到一些小如黑豆的昆虫,在土壤与草根之间仓促跋涉,我们又何尝不是细小蚁虫?在千年之前或千年之后的道路上,在花朵与牲畜之间,在山河与心事之间,在已成往昔的线索与不可获知的命运之间,跋涉,并向死而生。是的,假设以更大的时空坐标来度量:死,就是从生里最后结出的果实;而生,正是从死里最早萌生的籽芽。所以走在几近废弃的这条古道,我们所感受的,依然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我仿佛知晓什么,又仿佛一无所知。就让我倾听耳畔幻觉中的马蹄,想象漫长中流逝的日夜与分秒;就让我把清溪峡当作落入池塘的水滴,想象辽阔中荡漾开的层层涟漪。

这里是凉山,看似清冷的地方,却到处是热情的歌舞和浓郁的色彩;这里是甘洛,听起来像甘泉、甘霖那样甘之若饴的水,又像甘甜、甘美那样甘愿前往的方向。这里大渡河峡谷里的风,吹过高峻的峰岭与深切的河流;这里海棠古镇的松叶掉落又铺叠,像凤凰浴火涅槃后的羽毛。这里有节日燃起的火把,有沿着空心细竹上升的杆杆酒,有“村BA”参赛者指端旋转的灵巧篮球……在这里,古老和新鲜,旷古悠长地比邻而居。

(作者:周晓枫,系北京作协副主席)

来源: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03日 0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