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我给父母读“文章”‖甘元俊

作者:甘元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21 15:30:59 浏览次数:396 【字体:

我给父母读“文章”

甘元俊

说来惭愧,如今已80多岁的父母这一生进县城的次数,我用手指都数得过来,尤其是患大病之后上下坡和上下楼梯都要人搀扶的母亲,这辈子除了几次进城看病外,基本上没有进过县城。

我准备利用今年元旦放假期间,将父母接去城里耍几天,提前半个月就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他们。同时还向他们承诺,3天的假期,我什么事情都不做,只管陪他们吃好、玩好。父亲倒是很干脆,当时就满口答应了。害怕晕车的母亲,最终在以“衣柜的衣服还有好多吊牌都没有拆,不准我给她买新衣服”为先决条件的讨价还价声中,勉强同意了。

父母这一生养育我们兄弟姐妹5个很不容易,吃了不少苦,如今我们均已成家立业,已是四世同堂了。按理说,父母早就应该享清福了,但晚辈们上班的上班、打工的打工、读书的读书。没有特殊情况,一大家人一般要春节才有机会团聚一次。

好在,我一直在本乡镇工作,周一至周四的每天下午下班后都要回老家去看望父母,只有周末才回城里去陪在餐饮服务行业上班的妻子,并早已成为习惯。

前几年,由于我和妻子工作的“特殊性”及疫情原因,没有时间邀请一大家人吃“年饭”,于是我把今年的“元旦假”当成“过年”,不仅把父母顺利接到城里,还邀请了在邻水县城及其附近工作或生活的“甘氏一家人”及妻子娘家亲戚,在“妈妈乐”火锅店里来了一次团聚,也算是为刺激消费作点小贡献。

中午,我陪父亲喝了杯小酒。

饭后,我陪同父母漫步在邻水县城环城路一带,还给好奇的母亲当起了“解说员”。不到两个小时,母亲便说累了,于是便打道回府开始“围炉取火”。一向节俭的母亲刚躺在沙发上就迫不及待用她那半失语的语气问我:“中午那顿饭吃了多少钱?”我原本想对母亲说“会花钱的人才会挣钱”的话,但为了让母亲开心,让她觉得这顿饭钱是“白来”的,于是便对她说:“这是我写文章挣的稿费和奖金,像今天这样吃,至少还可以吃好几顿呢!”母亲根本就不相信我写的一篇文章能挣几千块钱,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不得不翻出获奖证书及收取奖金的短信给母亲看了几遍后,她才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此时,喝了点小酒的父亲听说我还在坚持写作,便立即接过话茬,急切地问我:“你还在写呀?”

父亲口中的“写”,是寓有所指。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是我们村或者说是我们乡镇唯一一个靠自学写作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也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只是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公文写作上了。2018年才重新拾笔,利用业余时间一鼓作气写出了100多篇歌颂乡村时代巨变的文学作品。可是这么多年来,我却从未在父母面前说起过关于写作的事,于是便借着酒兴,与父母来了一场“围炉夜话”,也是首次向父母“汇报”我的写作成果。当父亲听说写的好多文章里面都有他们的故事时,兴致更浓了,并提议要看我写的文章。当我从书柜里翻出一大沓书报样刊时,父亲却说他忘记从老家带老花镜过来,要求我像小时候读课文那样读给他听。

于是我选择了先从与母亲有关的“文章”读起,一直以来,母亲对整个家庭付出最多也最辛苦。比如《交公粮》《赶场记忆》《借米》《放牛娃》《母亲的座椅》等,都从不同角度将母亲的一生作了详尽描述,但我也只是选择性地将最精彩的部分读给母亲听。当我诵读《去坡上喊母亲回家吃饭》时,母亲听着听着就笑了。

轮到读与父亲有关的“文章”了,我从《父亲的砖房》读到《父亲的纪念章》,同样是选读,最后读起了曾荣获四川省报纸副刊奖、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征文奖、第八届广安文艺奖、第四届邻水文艺奖以及前不久刚获得的由广东省纪委监委、广东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我的廉洁家风故事”主题征文奖等5个大奖的那篇得意之作——《父亲的篱䇲背》,其中一段是这样描写父亲的:“……那些年,身为大队书记的父亲,背篱䇲背一直有个习惯,那就是从家里背粮、物去大队或其他生产队贫困户家里的时候,总是背口朝上,顺着背;当回家时,又是背口朝下,反转背……”

我把《父亲的篱䇲背》得到的稿费和奖金,花在父母及家人身上,除了感恩与感谢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寓意:《父亲的篱䇲背》时刻提醒我要像父亲那些年当村干部那样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

接下来的两天,我带父母去吃他们最喜欢吃的“蚂蚁上树”、小笼包等邻水小吃;陪他们去逛邻州广场、宏帆广场、银鼎山公园及各大超市;用我最擅长最独特的方式,给父母讲述我正在构思的歌颂家乡的一篇新作——《醉美邻水》,并将邻水县城这些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邻水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这篇大“文章”“读”给父母听。

知父母者莫如子。我敢肯定,等父母回老家后,他们一定会把在邻水县城的所见所闻,摆给塆中的所有人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甘元俊(四川邻水人,广安市作家协会、邻水县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交公粮》《放牛娃》《父亲的篱䇲背》等,作品多次获有关奖项)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