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攀登营山军营寨记‖杨明强

作者:杨明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05 15:07:02 浏览次数:269 【字体:

攀登营山军营寨

杨明强

三周前,我突然收到定居南充的表姐王群英用微信发来的故乡营山清水湖畔军营寨寨门的4张照片,说是她从南充回老家清水看望大哥大嫂,昨天大哥陪她步行跋涉两个多小时,登上老屋背后的军营寨,并上到山巅寨门的成果。

读过她的留言,看过4张照片,我异常欣喜。原因在于,故乡清水湖畔,老屋背靠的大山军营寨,从小到大,从少年到中年,从青山回老家,从县城回老家,都会经过军营寨的半山腰或山脚下的湖水边,但我却从未攀登过山之巅,见识过山寨门。

表姐的行动,诱发了我的冲动——回归故乡清水湖,攀登山巅古寨门,去感受人生的一大爽心乐事。

一周多前的11月22日,我俩清晨6:30就驱车从成都出发,上午10点就顺利回归营山县城,住进了侄儿超超的新居,应邀出席了两起好友的晚餐聚会;24日一大早,归心似箭的我,便携夫人左老师开车向清水湖进发。仅20多分钟,就来到了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随即,再沿环湖公路,在森林中和湖畔边车游。很快,行车至老家老银村第14村民小组地界的湿地公园栈道处,大表哥王永兵已如约等候为我俩当向导。他住在第10村民小组,距离这里仅1公里,是在该村已当过30多年村干部的老会计。

与大表哥几年不见,自然亲切握手交流。寒暄之后,赓即同车向军营寨半山腰行进。8分钟后,我们泊车于东南交汇的半山停车坪。这里,我们来过多次。“军营寨”,老家乡亲们常爱亲切地叫他“金银寨”。因为,这里曾有储藏大量黄金白银的传说。

作者杨明强与导游、大表哥王永兵合影纪念(左萍 摄)

坐南朝北的军营寨,站在半山腰的开阔地,向南可俯视整个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所有栈道景观,以及森林和翠竹掩映中的老屋和炊烟;向东北方向远眺,可见福源乡的何家梁、土坝和青山乡的大树村,那绵延起伏的群山、森林,那宁静古朴的梯田、农舍,那宛如碧玉般一衣带水的玉带,流淌在青山、福源和清水三个乡地界的清水湖,汇集而成的川北丘陵之胜景,让我们尽收眼底,心旷神怡。

初冬的清水湖

10多分钟短暂的停留后,我们一行三人又继续开车上山路,往山北面的盘山公路前行。进入清水四村,到了距军营寨山门最近的地方,已没有公路可行了。我们停车于路边,开启了徒步穿越、攀缘山巅寨门之行。

好在前不久大表哥刚陪表姐走过这条路线。否则,我们肯定会因迷路而半途而废。

严格地讲,当时我们所走的,哪是什么真正的路。因为,它并非人工修建的,而是极少的喜好徒步穿越的游客探险踩出来的一条羊肠小道。我们才正好沿着先行者的足迹,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攀缘爬行。

徒步穿越 披荆斩棘

初冬,尽管寒风扑面,也没能阻挡我们心向山门的热情和信心。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望见了百米之遥的山巅寨门,大家不禁欢呼雀跃起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非常之观在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还有力的我们,终于如愿。

鸟瞰老银村,风景美如画。

沿着凸起的山脊爬行、攀登,终于来到山寨门之北面,正是其正大门。一阵手舞足蹈的欢呼之后,我们开始静下心来,仔细考究大门上的石刻对联及其他附录文字。

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文字已很难辨识了。我就先用单反照相机从不同角度拍了好几张照片,包括大门石刻对联、横批及其附注等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我反复看了三、四遍,我能辨识的,好像是:“高阙xx延爽气,x吾壁垒障金氛”;石坊上的横批刻字一直看不清楚;横批左、右上边还能看出“x清x丰二年,衽月浣x修”等字样。经我们三人会商斟酌,由此推测:山巅寨门应修建于大清咸丰二年,即公元1852年,已有172年的历史了。

山巅大寨门

接着,我们三人鱼贯而入,依次进入寨门。一路上坡,到了山门北面。山门两边都是高墙和长有一米多长的满地萋草。走过10米后出山门右拐,上至山门之顶。这是由山寨拱门砌成的小平台。毕竟是山寨之巅,我还是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地来到山寨顶端的小平台,先是朝南鸟瞰,立马喜不自禁。因为,这里,凸显了川北丘陵的田园风光。近看,故乡老银村各村民小组的冬水田、自留地、竹林、农舍清晰可见;远观,回龙场镇和营山县城的林立高楼也隐约可见。真可谓山水田园、水渠公路,以及老屋和炊烟,都历历在目,真真切切;与远景中的海市蜃楼般的都市、高楼和云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宛如一幅壮丽与秀美相融合的天然图画,令人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同行三人都不禁“喜气洋洋者矣”。

作者杨明强寨门留影(左萍 摄)

山门附近,四周都是林立的柏树、松树、乌桕树和丛生的荆棘林,以及红叶、彩林,还有密密麻麻的一簇簇的不知名的深红色野果子和金黄色野花。特别兴奋的夫人,执意要我拍好现场观光的视频和亲近山巅植物和花卉的照片。

沿途的花果

漫步走下山门时,我仔细观察后发现:山门石框内的左右两边,戳有两个很深的洞穴,应是当年关闭山门后,再用粗壮的木杠插入洞穴,以求更加牢固。听大表哥讲,两扇大木门,是在“文革”破四旧时期被拆掉了。

步出山门,再次回望山门上的对联和横批。心想,只有带着疑惑回县城请教相关专家。

寨门内左右两侧的石洞和门外的青山绿树

经过一长段陡坡,我们三人小心翼翼,一步一步下行,生怕路滑跌倒。为安全起见,细心的大表哥还特地给很少爬山的女同伴砍了一根木棍,拄棍而行。

回到县城,我赓即联系了县档案馆馆长兼县政协文史研究院院长任颖辉先生,并微信发去所拍的寨门照片,请他辨认石刻文字。几个小时后,终于收到他的回复:经与几位文字和文史专家集体会诊,大家认为,寨门对联及其横批所刻文字应为:“高阙闬闳(hanhong,大门的意思)延爽气,坚吾壁垒障金氛”。门额横批是:“义贤亼(通集字,同集音)备”。横批左、右附注为:“大清咸丰二年(1852年),桂月下浣重建”,即农历八月下旬重建。并说明:这是当年本地贤达人士集合众人力量修建而成,旨在防范兵匪横行时,而建寨自保。因为,清朝咸丰年间,曾遭遇两次战争的威胁:一次是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石达开的起义军从湖南、江西来四川,另一次是回民起义军领袖蓝大顺攻打成都。

仔细分析,看来颖辉院长及几位地方专家所言可信。也由此可见,清水湖畔的军营寨,地处川北通(江)、南(江)、巴(中)通往营(山)、蓬(安)、仪(陇)三县以及川北南充的必经之地,乃是交通、地理和军事要塞;山寨大门的修建,充分体现了故乡营山的先贤良民的万众一心、精诚团结、抵抗兵匪的正义感和凝聚力。这种果敢举动和群体力量,堪称伟大,值得称道!

清水军营寨,生态美丽的山寨!百年山寨门,沧桑历史的见证。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明强〔网名晓风皓月,作家,摄影家,知名媒体人;四川省直(红星)作家协会副主席,《招生考试报》原主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