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崇州大坪村的腊肉香‖龚克华 邓必强

作者:龚克华 邓必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1-12 14:11:59 浏览次数: 【字体:

崇州大坪村的腊肉香

龚克华 邓必强

俗语曰“冬至大如年”。

冬至一到,普通百姓就开始了守候年味的烟火时光,山乡人家则开始了杀年猪、做腊肉、装香肠的忙碌。

冬日暖阳,朋友相约一起去大坪村观摩杀年猪场景,也体验一番山村腊肉香的年味。

大坪村,位于崇州市西北部,文井江镇所辖,地处龙门山脉中南段浅山与中度山区过渡带,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区。全村面积为7.8平方公里;海拔从731米到1580米高低错落,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一条文井江在山间流淌,水资源丰富(为Ⅱ类地表水质量);年均气温 11.2℃,年降雨量为1379.48毫米;全村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林区负氧离子达到1000(个/cm3)。2011年,大坪村获得成都市最美丽田园村庄荣誉;2015年被确认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被确认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村”;2020年纳入四川省人民政府乡村振兴示范村表彰名单。

大坪村村落形成时间为元代以前,有古时茶马交易中的茶叶主要运输通道——冉駹古道;有都统岩——唐代驻军遗迹(成都市文物局 2015年考证),据清《崇庆州志》记载:“唐征吐蕃,屯兵斯地,建旗巨石,至今尚存”;都统岩基地的崖壁区是松雀鹰、灰脸鵟膺等猛禽候鸟迁徙路线重要节点,现在是成都平原最佳观鸟点之一;大坪村也是雷鸣茶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现存古茶园规模约2000余亩,百年以上古茶树350余株。村民以种植枇杷茶、牛尾笋(面积5000亩,每年9—11月采摘鲜笋)、银杏、樱花花卉等林间作物为主。近年来部分村民开始种植重楼、黄柏、杜仲和黄连等作物,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部分村民利用农闲时节开办农家乐,2021年农民人均收入40000元。

车到大坪村半山腰路边停下。一处小树林后的小屋就是杀猪户罗大哥的家。门口的大木杠已经挂上了一剖为二的两片猪肉。烫灶锅里的水热气腾腾,旁边小树上、地里的蔬菜表面还有晶莹的寒霜,太阳光与山里的水汽在树林间氤氲着,也滴落着小水滴。

只见四五个壮汉,拉、拖、拽出一头黑猪,云里雾里的“二师兄”预感大事不妙,奋力抗争着,但还是被抬上长条凳接受命运的安排……汤毛、开膛、分片、分割,“刀儿匠”的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转眼工夫,郑三哥家抬着鲜肉回家了。接着,大伙又拉出来一头长白条……

看完一头猪的命运结局,我们就转身去郑三哥家里,看看山村腊肉腌制有何妙法。

郑家大院,据说是晚清时的百年老宅。墙是木板,穿斗木结构,小青瓦房,也是大坪村作为四川省传统村落的重要元素。郑三哥在正房的后面用砖木搭了一间厨房。柴火灶的火呼呼地冒着火苗,锅里的盐开始发黄。三嫂是个能干的妇女,从筐里抓起一条肉,让猪肉与炒盐在锅里欢乐地舞蹈,背面猪皮,正面排骨,侧面肉都均匀地吸附着食盐。一阵肉香浓浓,热气弥漫,三嫂用手提起猪肉迅速地放入地上的一个陶缸里,随手就是几片姜、几粒花椒、八角、香叶撒在上面,紧接着就是第二条猪肉下到盐锅里.....

灶台上三嫂忙着,灶下三哥往火塘里加了两根木柴后,和我们讲起了大坪村的龙门阵。

都说我们山里的猪肉好吃,重点是猪的养法不一样。一般我们把小猪买回来就开始喂饲料,等猪长到100斤以上就有了猪架子,我们就全部改喂玉米、谷康、小麦、剩的米饭、菜叶、老一点的笋子等,也有野草、以及中药材的折耳根(野地长老了)、蒲公英等猪草。你想山猪吃着粮食、喝着山泉水、呼吸富氧离子,偶尔还有中草药清热解毒,这样的猪肉不香才怪。

其实我们自家杀的猪肉,要拿到市场卖钱,我们还真舍不得。为啥呢?不赚钱。你想一头40斤左右的小猪,买回来就是近1000元,然后我们还要喂养8到10个月,到年关才杀猪。按每头猪每天吃2斤玉米计算就是3元钱,喂8个月240天,吃粮食就是720元以上,今年猪肉价格低,根本没有钱赚,这些都还没有算人工成本,卖肉只能亏本。不过,为了旅游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都自觉控制养殖规模,一般具有养殖条件的家庭只喂三五头猪,养殖粪水保证不外溢,全部用于种菜和林地施肥,游客到家里来耍也闻不到异味。

当然了,喂猪不能简单地算能否赚钱。我们制成的老腊肉就是山村旅游的一个金字招牌,大大提升了猪肉的附加值。每次来玩的客人临走,我们只能少量卖给他们带回去给家里人尝尝,控制销量才能保证客人来大坪山一年四季可以吃到山里的老腊肉。俗话说“有口皆碑”,这样每一位客人都会为我们免费打广告。

一位普通山民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让我甚是惊讶。郑三哥的聊兴正浓,又说到腊肉的熏制。

你们进门时看到院角的几堆柴,就是烤(熏)腊肉用的,有棕片、棕果。我们民间有语“家有万棵棕(树),儿子儿媳不卖工”,棕丝的使用广泛,价值大。据说姜太公钓鱼的蓑衣就是棕片的丝禳做的。用棕片、棕果熏腊肉有补肾壮阳、消肿解毒、抗癌、降三高等功效。另外地里收集的厚朴、杜仲叶子,青㭎木、柏树枝等,反正一句话,就是增香,又有中药保健的作用。

一般猪肉腌制24小时左右,头一天晚上炒盐后,入陶缸,第二天中午10点左右就要进行翻缸,把下面一层的腌肉翻在上面,同时把上面的翻到缸底,保障盐味适度,不然就上面太淡,下面太咸。刚才我们家里人撒在缸里的都是香料。腊肉腌制时间够了,就要把肉从陶缸里拿出来,洗一洗,洗去多余的盐分,晾干后进行熏制。

熏制腊肉。一般熏制时间在一周左右,用冷烟慢熏的方式,这样熏制出来的腊肉才会肉质透亮,腊香味巴适。

通过郑三哥的介绍,我们对年猪、腊肉有了新的认识。告别郑三哥,转身进小院,看见墙壁上、木梁上挂满了腊肉、香肠、腊排,心里想——这才是浓浓年味。

后来通过和村上袁书记聊天,才知原来文井江镇有小煤窑,大家也到煤窑挖矿,后来关闭小煤窑,就只能出门打工挣钱了,这样1000多人的山村,平时就只有300多人在家。2008年地震,国家加大了投入、同时开展林区生态养护,慢慢地就有人来旅游了。村里通过种植牛尾笋,开发枇杷茶等发展山村的特色产业;申请打造了都统岩景观台打卡点,然后组织退伍回来的军人、返乡大学生、返乡打工仔等参与旅游开发,慢慢就有了一桌餐、农家乐等方式吸引游客,山村恢复了生机。大坪村的地势从海拔730多米到1580米,三四公里内落差就达八九百米,地貌、植被特征变化明显,素有“成都小丹巴”之称,也是四川省林草局自然科普教育基地。站在都统岩观景平台可以夜观繁星点点,晨观日出云海;天气晴朗时可以东望,将川西平原风光尽收眼底,也可以看到成都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中午去智慧山庄吃饭,专门点了腊肉、香肠、腊排、萝卜、青菜等山村特色菜。吃肉、喝酒,年味满满的酒香、肉香,好不惬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龚克华 邓必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