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亲情文化】母亲的模样‖奉友湘

作者:奉友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5-13 12:47:06 浏览次数:98 【字体:

母亲的模样

奉友湘

很少有人不知道自己母亲的模样。我就属于那不幸的“很少”之列。母亲是什么模样?我一直在苦苦地追寻。她去世时我只有3岁。当她的躯体已经冰凉,我还不懂事地抓住她的裤脚哭喊着要吃奶。当我有了记忆后,便无数次拼命地回忆她的样子,可是,如隔千万重迷雾,永远没有清晰的影像。因为母亲没有给我留下一张照片。父母留给我唯一的遗产,便是贫穷和孤独。于我而言,父母最大的意义,就是给了我生命。后来我才明白,贫穷和孤独也能裂变成助推人生火箭的燃料;只要是生命,总会有怒放的青春和闪光的灵魂。

图片

大姐大我11岁,她应该说得清楚母亲什么样。大姐生前说,母亲与五姨妈像。我后来见过五姨妈。如此说来,她应该是一张圆圆的娃娃脸,个子不高,小巧玲珑的样子。估计几个舅舅像外公,都长得高大英武;二姨妈和四姨妈也骨架高大。大概大姨妈、母亲、五姨妈像外婆。外婆我没见过人,但她的照片我见过。大概是“文革”前,大姐去宜宾探望外婆,带了合影回来。外婆是一个慈祥的老太太,五官很是端正。印象比较深的是照片上还有最小的舅舅,文质彬彬,模样英俊。

母亲的兄弟姐妹很多。我知道的就有4个舅舅、4个姨妈。母亲在5姐妹中位居第三,即我的表亲们喊的三姨妈。她在全部兄弟姐妹中大概排第五,也是居中。

母亲在兄弟姐妹中最命运多舛,也最短寿,只活了43岁。外公外婆民国年间带着大舅、三舅、二姨妈、五姨妈到了宜宾城里,后来又生了小舅。而大姨妈、二舅、四姨妈留在了内江县(现内江市东兴区)石子镇乡村,各自有了大家庭。母亲则成了白鹤镇附近乡下马家的童养媳。她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挨过多少打,我们不得而知。但母亲确实是怀着大姐,被马家嫁给父亲做续弦的,那年她已29岁。她在1946年生大姐之前,在马家还有没有生过其他孩子,这成了一个谜。

图片

《慈母手中线》 国画 单应桂 作(图源:书画新风景)

母亲甚至没有留下一个自己的名字。娘家姓王,来到奉家,就叫奉王氏。不过她进入奉家,应该过了几年好日子,至少是俗话说的“从糠箩篼跳到米箩篼”。虽然父亲比她大了30余岁,但殷实的奉家还是可能让母亲心理平衡。民国年间,奉家在镇上有宽大的两层楼房子,开着一间面坊,做着小生意。农村还有一些田土租给别人耕种。父亲与前妻李氏所生的长子奉友麒,是“国军”的校级军医,父亲自然就是镇上风光的“老太爷”。由于他排行老幺,人称“奉幺爷”。父亲本名奉孝模,号文山。后来,都叫他奉文山,这号反倒成了他正式的名字。

除了年龄大得多,父亲在其他方面都配得上母亲。母亲应该没有上过学,而父亲则是读过不少书的。我4岁刚记事时,听过父亲长声吆吆地捧着线装书“唱”。可是就在这年,他慈祥的笑容永远定格了。我蹒跚着跟着哥哥姐姐们把他送上镇郊的山坡,看着他那用神龛改成的薄棺缓缓入土。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跟着哥姐们号啕大哭。那个成天瘫坐在床上,脸上瘦削,布满皱褶,漾着笑意的老人再也回不来了。他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哥姐们都说,我长得最像父亲。

图片

《母子图》 国画 单应桂 作(图片来源:书画新风景)

母亲在奉家的好日子没过几年便宣告终止。在“合作化”的年代,镇上要办供销社,看上了我家处于镇中心的房子,强行要与我家置换。刚直的父亲曾来回跋山涉水走70余公里到县政府告状。可一介“小商”成份的平民,怎禁得住地方官员的硬打软磨?父亲最终签了一纸换约,把楼上楼下几百平方米的房子拱手相让。全家搬进了区公所脚下的“天登坝”旧房。没住几年,又被强换到街头的一座破庙里,面积不足原自家房屋的一半。后来,异母二哥奉友鹏曾拿着换房契约多次找到供销社领导,要求按约补足,可统统被“后任不管前任事”之类话语一推了之。

在这种动荡中,母亲又生下了三哥友君、二姐玉娟。而我,则诞生于那座整体向右倾斜的破庙里。听大姐说,在她出生之后,我出生之前,母亲还曾经夭折过3个孩子。也就是说,母亲在奉家生过7个孩子。在那灾荒连年里生养这么多孩子,不知母亲有多累多艰辛。而且家道中落,生计艰难,一大家子靠在家门口摆一个小摊,卖点凉水、醪糟、零烟、糖果、水果度日。

也许是多年积劳成疾,1960年端午刚过,母亲突然发病,没几天就撒手而去,扔下嗷嗷待哺的我,留给我模糊不清的面容。

图片

《母亲》 油画 罗中立 作(蓬州闲士摄于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父亲原乡记忆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而我真正看到母亲,是在10岁那年。

乡下的远房侄子奉光明来镇上告诉我们,母亲坟茔所在生产队要改土,母亲的坟必须限期迁移,不然当作无主墓处理。那时迁坟,政府和村里不但不会给补贴,反而是强制性的冰冷命令,缺少人文关怀和人情味。

我们拿出5斤米作为酬劳,由友鹏二哥主持请人帮助迁坟。记得那是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二姐和我来到镇外一公里多的小山丘顶。我们到时,原本芳草萋萋的坟地已经挖开。拣“金骨”即收殓遗骨的人正准备打开简陋木板钉成的半朽棺材。

我有些害怕,却又不能不直面。他们轻易地把薄薄的木板撬开,一具只剩骨骼的遗骸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我有些不敢看,我又必须看,因为这是我的母亲,我千思万想的母亲啊!儿子没有你面容的记忆,而今天,你却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儿子面前,我的母亲!我想哭,可哭不出来,我差不多目瞪口呆地盯着母亲完整的骸骨,心头万千种味道在翻腾。

“嗯,这骨头黄金杆色的,很好!”收殓骸骨的人对我们说。一边小心翼翼地从头到脚,把一块块骨殖捡起来,轻轻地放进一个大瓮里。他的神情很肃穆,恭敬,这是对待逝者应有的尊重,也有作为收殓人的职业态度。我心里很感激他,是他帮助母亲有了第二个归宿。

就在收殓人把母亲的头骨放进瓮里之后,我突然发现,棺板之上,居然有一条长长的辫子!那辫子甚至一直延伸到了盆骨!原来,我的母亲生前还留着长辫!这是我躺在母亲怀里抚摸过的长辫吗?她是不是年轻时就一直留着这样的长辫呢?她的头发是不是乌黑乌黑的呢?她一条长辫,一张娃娃脸笑起来是不是很美呢?我的母亲,你应该曾经是年轻而美丽的吧?天下的哪一位母亲,又不曾是年轻而美丽的呢?

我想,我当时的神情必定是木然的,可我的内心却是沸腾的。就在我胡思乱想、灵魂出窍的时间里,母亲的骸骨已然全部进入那只大瓮。收殓人把它抬下山坡,来到山脚当地生产队保管室的背后,那里已经挖好一个深坑,母亲就在这里重新长眠。友鹏二哥后来主持为父亲和两位母亲立了墓碑。他们分在三处安息,却在不远处遥遥相望。

从此,我对母亲的模样有了比较清晰的想象:一条长辫,一张圆脸,笑起来,很好看。

写于2025年5月11日母亲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飞鸿雪泥》等)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