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烟火人间】香飘四季永不散

作者:陈世旭 来源:《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12日 01版) 发布时间:2025-06-12 15:14:56 浏览次数: 【字体:

陈世旭

《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12日 01版)

【烟火人间】 

从广州驱车往东莞麻涌镇,似乎只在一念之间,却仿佛历经两个不同的世纪:一个是喧嚣、飞腾的现代城市世纪,一个是恬静、从容的往日田园世纪。

在本地方言中,“涌”指河道,河道纵横交错、密密麻麻,故名麻涌。

一路上,我的脑海里萦绕的尽是广东前辈作家陈残云所著长篇小说《香飘四季》中,那些平实温暖、充满挚爱的文字。

落日的余晖映着无边的大海,下海归来的渔船,一路划到村口,鱼虾满舱。夜晚,儿童在大榕树下嬉闹,成人在祠堂前或凉棚里唱粤曲,村头的老树上挂着喇叭,讲述着天下大事、身边小情……农耕时代麻涌的寻常生活场景,在《香飘四季》里化作一幅幅水乡画卷。

而今,陈残云劳动过的那片土地,已是工厂林立,其中许多还是国内高科技电子企业的佼佼者。然而,麻涌的节奏、麻涌的韵致没有改变。麻涌镇不大,人口十余万,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宜人。与珠三角那些人口动辄近百万的经济强镇相比,麻涌像是一位待字闺中的淑女,娴静、平和、质朴、自信。

麻涌人一天的生活是从茶楼开始的。《香飘四季》中的“泉香居”茶楼仍在。“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麻涌人喜欢大清早去那里喝早茶,也爱用早茶招待外地客人。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农民们天亮前收割香蕉,卖了香蕉就摇着小艇去茶楼,之后又下田。如今,人们不用等到卖了香蕉有钱再去喝早茶。高兴的话,可以每天都去茶楼饮“一盅两件”。“泉香居”也远不是以前那么简陋了,早茶的品种更是多不胜数。

自古以来,水乡泽国麻涌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河埠廊坊,穿竹石栏,水屋一体,是岭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麻涌人的生活方式、民生习俗和文化艺术都带上了浓厚的水文化烙印。

麻涌立村于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祖先多是中原迁徙而来的移民和海上飘来的疍民。这些海陆聚集的先民带来了各自的生活习俗和行为规范,在共同的生存奋斗中,交流融汇。

大年初一,是传统的醒狮游行。各村(社区)的醒狮都会来到镇中心区表演、祈福。

二月初二,是“阿婆会”,家家户户煎“薄撑”来供奉阿婆。民间相传,阿婆是专门护佑小孩的神灵,每年二月初二都要到瓦窑去看游会。去瓦窑路途遥远,“薄撑”是让阿婆拿去当伞好一路挡风避雨。另一个说法,阿婆是指女娲娘娘,她当年炼石补天遗漏了一个地方,有时会发生天漏、暴雨、洪灾。所以,每年一到雨季,人们就煎“薄撑”预备补天,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阿婆会”习俗,从外婆到母亲,从母亲到女儿,代代相传。

二月初七,是民间传说的水龙王的生日。麻涌人用糯米捏成鸭子放到河里,作为送给水龙王的礼物。麻涌人出门遇水,游泳是生存的基本技能。为求平安,家家都会在“龙王诞日”放“鸭子”:白天的涨潮时分,人们来到河埠,摆放供品,在近水的石阶缝隙里插上点燃的香烛,将载着“鸭子”的小船轻轻置于水面,缓缓推进河心。点燃鞭炮结束仪式后,还有舞狮、水上拔河、斗艇、打黄鱼等种种体育与竞技的习俗。

五月十六,麻涌两岸彩旗飘飘,鼓声雷动。作为龙舟之乡,麻涌的龙舟师傅,每年都被周边地区聘请为教练,代表其他乡村参赛并拔取头筹的麻涌龙舟桡手比比皆是。麻涌龙舟节上,除了传统的龙舟竞渡,还有花样迭出的醒狮表演、动力滑翔伞空中嘉年华、水上摩托艇特技表演。

中秋傍晚,孩子们三五成群提着灯笼上大街,边走边唱“添油歌”,而商铺店主喊着“添油了”,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一打打的油烛。“添油”就是添福寿、续香火、增人丁。小孩子拿到的油烛越多越高兴,连婴幼儿也由大人抱着出来“添油”;商家们也相信,派发的油烛越多,自己的福气也越多。

麻涌自古饱受海潮之苦,亦得海潮之利。潮水退后,留下营养丰富的泥沙,农民把这些泥土再敷到田地里,种出来的香蕉特别香软。麻涌香蕉早于宋末元初已有种植,品种繁多产量高,熟时皮薄金黄,果糖充足,食之松滑甘香,风味独特。

在麻涌,香蕉食用成为一种文化:把糯米粉浆和香蕉果肉的混合物倒入锅内煎熟,做成薄饼,薄饼软、韧、黏、香、甜;“香蕉扣肉”“鱼肠焗香蕉”“芋夹香蕉焖排骨”“酥炸香蕉卷”,都是麻涌名菜。香蕉煲糖水,明目;白糖蒸香蕉,润肺;盐蒸香蕉,去内火,皆是麻涌人特有的香蕉养生法。

最具水乡特色的是凉棚习俗。麻涌各村沿河、埗头,甚至蕉基田畴,竹木搭建的凉棚星罗棋布。古往今来,麻涌人随潮涨潮落安排作息,傍晚时分聚而娱乐,凉棚里、榕树下是人们聚会的好场所。凉棚里挂着简单的乐器,大家吹拉弹唱,扮旦装生唱粤剧。最受欢迎的乐曲是《平湖秋月》《禅院钟声》……凉棚是麻涌人的生活方式,围绕着凉棚,不知产生了多少动人故事。

世代口耳相传的咸水歌,几乎人人都会自编自唱。场地并不固定,可以是堤围、基边、大树下、凉棚中,也可以在河涌的船里、年节或婚庆的酒席上。演唱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独唱、对唱,也可以是斗歌。传承了数百年的文化气息,浓郁火热。麻涌村村都有平民曲艺社,每周都会在镇文化广场搭台演出粤曲专场,麻涌的平民粤剧曲艺名扬海外,有“中国曲艺之乡”之誉。

今天的麻涌,昔日单纯依赖传统农业的乡村插上了工业化腾飞的翅膀;昔日闭塞的水乡小镇崛起成为现代港口物流重镇;昔日校舍简陋的乡镇发展为教育强镇……

尽管氤氲着现代化气息,但麻涌依然是那个温柔的水乡。白天的麻涌,汽笛长鸣,机器轰然,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入夜,有粤曲的咿呀曲调,有荷塘的暗香浮动,令人神醉。泥墙茅屋消失了,“扎水寮”拆除了,河涌、蕉林、古寺庙、古祠堂、古墟市还在。浮雕、书画长廊,描绘出麻涌人的世代生活场景;农业观光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展示着南国水乡的无穷魅力。

麻涌,静静地依偎在珠江入海口,独守着一方沉着与祥和。麻涌,香飘四季,悠远隽永。

(作者:陈世旭,系江西省作协原主席)

来源: 《光明日报》( 2025年06月12日 0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