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荷语西充‖何源胜
荷语西充
何源胜
西充的夏天,是被荷花泡开的。这些水中的仙子开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了不一样的性子。我沿着记忆的脉络走去,在荷香里读懂了日子里藏着的细碎光芒。
老家湾的荷花,是拴着乡愁的风筝线。沿着坑洼的小路走进去,满塘荷叶还在晃啊晃,像极了小时候奶奶摇着的蒲扇——那把竹篾编的旧扇,总在夏夜里摇出“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总爱蹲在塘边,专注地数荷叶上的露珠,一颗、两颗……还没数清,就被突然掠过的蜻蜓勾走了目光,于是提着裤脚“急走追蜻蜓”,溅起的水花惊得荷花东倒西歪地笑,我们也笑作一团。
现在再来,荷花开得还是那么热闹,粉白的花瓣层层舒展,像少女摊开的掌心。可塘边的老槐树多了裂纹,像老人脸上的干皱;爷爷奶奶的背驼得像荷叶梗,不拄拐杖便直不起身。风一吹,花瓣轻轻落在水面上,像那些没寄出去的信笺。我站在塘边,耳边又响起母亲唤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原来老家一直都在,就在这一池荷花香里,等着游子轻轻叩响记忆的门环。
袁塘坝的荷花,是带着土腥味的希望。从前冷清的村子,因为这片荷花热闹起来。荷花开得正好时,田埂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长枪短炮对准绽放的花朵,“咔嚓”声此起彼伏;农家乐的灶台整天冒热气,腊肉炒青椒的香气裹着荷香糯米鸡的味道,在空气里缠绵。荷田边,戴草帽的大叔弯腰打理荷花枝叶,手轻抚过荷叶,像在抚摸孩子的头;穿红马甲的大姐站在路口,笑着给游客介绍“粉千瓣”的柔美、“大洒锦”的双色神奇。
荷塘边搭起了直播间,年轻的村民举着手机,对着镜头展示新鲜采摘的莲蓬、手工制作的荷叶茶。花瓣被风吹得簌簌响,像是在说:日子要变好,就得使劲儿往前跑。记得去年丰收季,舞龙队在荷田间穿梭,游客们捧着莲子羹笑闹,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幸福味道——原来荷花不只是好看,它还藏着乡亲们对土地的热望,对生活的热望。
张澜故居的荷花,开得清清白白。荷叶铺满了张灌沟每个角落,粉白的荷花从墨绿的叶子里探出头,像先生当年在乱世里挺直的脊梁。看着它们,就想起课本里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故居的展柜里,先生用过的旧书桌、打满补丁的蚊帐,还在无声诉说着那些艰难岁月。
张澜故居
每年夏天,都有学生排着队来参观,听讲解员讲述先生的故事。荷花年年开,先生的故事年年讲。我们都要明白:做人得守住心里那股清气,再难也不能丢了本分。就像这荷花,生在泥里,却把干净都给了天地,把骨气刻进了西充人的血脉里。
莲花湖的荷花,最懂西充人的家常。清晨,晨练的大爷慢悠悠地打着太极,一招一式刚劲有力,荷花便在湖里轻轻摇晃,像是在模仿;老人们围坐在石凳上,就着荷香聊起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哪条街新开了茶馆。傍晚,华灯初上,情侣手拉手从湖边走过,悄悄话故意让荷花听见;卖糖葫芦的小贩推着车,吆喝声和着蝉鸣,在晚风里飘得老远。
周末的莲花湖最热闹,老人带着孙子,大人牵着孩子,人们来来往往,悠然自得。这些荷花每天听着西充人的家长里短,看着日头东升西落,把小城的日子都酿成了故事。原来幸福从来都不复杂,不过是转一圈莲花湖,闻一闻荷香,看一看人间烟火。
从老家湾到袁塘坝,从张灌沟到莲花湖,西充的荷花就像生活的一面镜子。有的照见过去,有的映照现在,还有的亮着未来的光。花开花落里,藏着乡愁、汗水、骨气和烟火——这大概就是日子本来的样子:把每一个当下过踏实了,就都是好风景。就像这些荷花,生在哪里,就把哪里的故事,讲成了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何源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