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方莉‖课本里的“岁寒三友”

作者:方莉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0-03-23 10:45:58 浏览次数:650 【字体:

 时至岁末,万物冬藏。 风雪之中,有几种植物挺霜而立、凌寒飘香,给寒冬增添别样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绿色的希望。

它们就是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常青不老的松、节节生长的竹、冰清玉洁的梅,在历代文人骚客的不尽吟咏之中,被赋予顽强刚毅、坚韧不拔、高洁坚贞等精神品格,点亮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飞雪迎春(中国画) 王成喜

打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品读诗词歌赋里的“岁寒三友”,勃勃生机就在眼前,流传千年的精神力量在大美天地间绵延不息。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万物凋零之时,恶劣的生长环境中,“岁寒三友”始终傲然于天地之间。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苍松怪石图题诗》)——这是“岁寒三友”之首的松,扎根于怪石之上,挺立悬崖而顽强生长,饱经风霜而不屈不挠。

黄山松云图(中国画) 刘海粟

“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电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管桦《竹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这是“岁寒三友”里的竹,迎风而舞、挺拔雄健、经冬不衰。

竹鹤清韵图(中国画) 莫晓松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陈慧瑛《梅花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这是凌霜傲雪的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雪梅》,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这也是暗香浮动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它是“岁寒三友”里最美的存在。

墨梅图(中国画) 王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是文人士大夫最喜欢的“励志”植物,因其坚韧耐寒的品质而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投射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自我期许。

松之坚挺,正如人之铮铮铁骨。“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张万舒《黄山松》,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以黄山松为代表的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其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质有如人之铮铮铁骨,历来为国人所推崇。

黄山松(图片来自网络)

竹之劲节,犹如人之傲然风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郑板桥笔下的岩竹,顽强又执着,正是诗人高傲风骨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在幽深的竹林中独坐弹琴,宁静淡泊之中传达出超拔脱俗、孤傲不屈的心境和情怀。

梅之芬芳,恰似人之高洁坚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从陆游到王冕,皆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在诗词中以秀美端庄的梅花来表达自己卓然不群、高洁坚贞的志趣节操。

千百年来,“岁寒三友”从诗文绘画中走出来,凝聚起世代相传的精神力量,烛照着中国人不断奋发进取。

这其中,有英雄人物大义凛然的正气。“五月的最后一个上午,我登上了扬州城外的梅花岭。站在虬枝峥嵘的古梅树旁,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明末镇守扬州英勇捐躯的史可法的事迹来……伫立在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梅香正浓》,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作者拜访扬州梅花岭,记录了葬于此地的史可法镇守扬州英勇捐躯的事迹,英雄人物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在浓浓梅香之中历久弥香。

扬州梅花岭上的梅花(图片来自网络)

这其中,还有知识分子心系苍生的关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墨竹图题诗》,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人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虽然自己只是小小的县官,但仍将民生系于己身。心系苍生、为民解忧的使命感,穿越竹林,流淌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中。

墨竹图(中国画) 郑燮

这其中,更有共产党人愈挫弥坚的情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这两首诗词分别作于1960年和1961年,彼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无论是陈毅眼里的青松还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它们都是与严寒暴雪搏斗的战士,作者以此赞美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刚直与豪迈,无产阶级革命家雄气勃发、敢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跃然纸上。

青松(课本内页) 资料图片

凛冬终将过去,而经冬不衰的“岁寒三友”在中华文明里历久弥新。从诗词绘画里的主角到器物建筑上的装饰,“岁寒三友”已成为代表君子风骨的精神符号,赓续流传、生生不息,在当下依旧鼓舞着中国人民以实干笃定前行,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撰稿:方莉

来源: 《光明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