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我是你的眼‖甘元俊

作者:甘元俊(四川邻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9 18:54:56 浏览次数:655 【字体:

我是你的眼

甘元俊

“我是你的眼”,是韩菊芳送给双目失明的丈夫刘志清的专用术语。她不仅是丈夫的眼,更是丈夫的“拐杖”“出气筒”及“解说员”。

认识本文的男、女主人公,大约是在20多年前的一个赶场天。那天上午下班后,我准备去街上逛一圈,顺便看看有没有适合要买的东西。刚出政府大门口,便看见一个30多岁的女人牵着一个双眼失明的男人的手,从政府门口经过。没有什么事的我,出于好奇,便悄悄尾随其后。每到一处,只见那个女人会不厌其烦地向男人介绍:“这是到了哪里那里了,然后这又是哪里哪里了……”他们的出现,引来了一些人的议论,有同情那个男人的,说他以前那么能干,眼睛怎么突然就瞎了呢?也有羡慕那个男人的,说他娶了一个好妻子,赞美声不断……

从那些人的议论中才知道,男人名叫刘志清,女人名叫韩菊芳,家住离场镇不远的搭布滩村3组,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家庭。后来的这些年,我又直接或间接见证过他们的一些感人故事。

说起他们夫妻两,故事还得回放到1980年。那年的8月,19岁的韩菊芳通过媒人介绍,从丰禾嫁给了比她大2岁的帅气小伙刘志清。那时的农村人比较保守,他们与大多数青年男女一样,结婚之前连手都没有摸过,就连对方的性格都不是很了解,只是各自感觉“第一印象”还可以,然后就“点头”稀里糊涂结婚在一起了,婚后才慢慢开始培养感情。

那时的刘志清是全生产队唯一的一个“老牌”高中毕业生,不仅脑瓜子非常灵活,还特别有主见,也是一个性格比较强势的人。而只有初中文化的韩菊芳刚好又是一个比较温柔的女人。因此,他们结婚后,家里大小事情基本上都是丈夫刘志清一个人说了算,成了“当家人”。好在妻子韩菊芳也不愿意与丈夫计较什么,心想,丈夫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只要能撑起一个家,让她少操心,也是她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自己就这样做一个安分守矩的家庭主妇,让她幸福无比。

日子平淡如水。三年后,家里先后添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两个孩子的到来,无疑给家里增添了不少生气,日子虽过得有点苦,但生活总算有了盼头,丈夫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一心想尽快改变家庭生活状况的劲头也更加足了。

好日子一定会垂青那些勤奋的人。五年后,他们便在原土墙房旁边重新盖起了两间砖瓦房,虽欠了一些债,但总算远离了结婚时住的那间穿花漏眼的土墙房。有了自己的新家,一家人生活更是其乐融融。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吸引下,在新房里住了不到半年的刘志清再也坐不住了,一来想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二来也为了尽快还清债务,让家人的日子过得更好一点.他也不管妻子是否同意,便打起简单的行囊南下打工。丈夫走后,妻子一个人是又当妈来又当爹。

谁说庄稼注定是男人的舞台,女人一样也可以。从此,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韩菊芳一个人身上,她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希望。除照顾好两个年幼的孩子,还要像男人那样,重新去学在那时看来只有男人才能干的犁田等笨重农活,以至于成了全生产队第一个会耕田的女人。沉重的生活重担,压得韩菊芳很快从一个家庭主妇彻底变成了一个女强人。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流逝……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谁也无法预知,才刚刚过上幸福生活的一家人,却被突如其来的一场意外给彻底打破了原本宁静的日子,给之后的生活激起了一层又一层波浪。

那是1995年的一天,丈夫突然感觉眼睛有点模糊,像被什么东西遮挡了似的。第二天,妻子就带着丈夫去县医院诊治,后又先后去过岳池县及重庆市的多家医院,得出的结论一致为:“视网膜色素严重变性,已没有什么治疗意义,你们还是回家好好静养吧......”晴天霹雳的诊断结果和医生的话,无疑给丈夫当头一棒,让他根本难以接受,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

开始那两年,他还能凭借一点微弱的光,靠拄着一根简易的拐杖独自到街上,或到麻将馆座座,或到街边某一个地方走走,以此来打发那难熬的时光,并幻想着能够出现奇迹。可是这样的“好景”也不长,没想到两年后,他的眼睛彻底失去了光华,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成了一个很少说话、还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的人,曾几度产生轻生念头。他并还多次对妻子说:“我不想看见你,滚回你娘家去。”可无论丈夫怎么激怒她,她就是不吭声不出气,待他稍微平静下来后,她才心平气和对他说:“我是你明媒正娶的妻子,我绝对不会离开你和孩子们。你只是残疾,但不是废人,你虽然看不见,从此,我就是你的眼,今后,你想到哪里去,我就会带你去的......”

这样的话,妻子曾对丈夫说过无数遍,不仅没有什么作用,相反丈夫的暴脾气是日渐升级,就连生产队的一些人,也看不下去了,于是纷纷劝说起韩菊芳来,叫她不如趁早另谋出路,何必呆在那个家庭遭受那份活罪。

其实,丈夫的这些“举动”,妻子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心里也难受啊。与丈夫心里的苦相比,她受那点苦又算什么呢?她了解丈夫的性格,他是放不下曾经“辉煌”的“面子”;她知道丈夫的想法,他赶她滚回娘家去,其真实意图就是不想连累她。

苦难并不可怕,怕的是苦难中的无奈。俗话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面对丈夫的“粗暴”,面对“好心人”的劝说,妻子不仅没有“各自飞”,却依然选择不离不弃,始终坚守在丈夫身旁。她除了尽力种好庄稼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陪伴和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上了。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她决定改变丈夫先从改变他的胃做起,尽管两年来为其看病已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生活条件也大不如从前,但还是坚持靠养猪、养鸡变卖些钱出来,每天变着花样尽力为其做上可口的饭菜。她相信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她一定要通过行动慢慢去“感化”他、“征服”他,要让他心中的那道光自觉地散发出来。

“上帝为其关上了一道门,必将为其打开一扇窗”。双目失明的丈夫虽然看不见了,但听力却越来越好了,稍微有个风吹草动,他都能感觉到。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未到伤心时。一天,丈夫从电视上听了杨光演唱的那首《你是我的眼》后,回头看了一眼妻子,竟然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起来。他哭他的过去是如何如何的“风光”,他哭他的现在是如此如此的“狼狈”,他哭他的未来是多么多么的“无望”,哭得眼泪汪汪,哭得撕心裂肺,哭得地动山摇,哭得全生产队的人都听见了。而此时的妻子却显得特别冷静,也不去安慰他,让他尽情哭个够,她知道他的心被压抑得太久了,只有让他发泄出来,或许他就好受了。

大约半个小时后,丈夫终于停止了哭泣,紧紧拉住妻子的手,动情地说:“菊芳啊,我以前动辄就对你乱发脾气,还经常对你大喊大叫,做了很多对不起你的事,我错了,从此我一定听你的,你愿意做我的眼吗?”

看着“装睡”了两年的丈夫好不容易被“唤醒”,终于可以看见丈夫心中的那道光了,妻子的那个脸激动得都笑烂了:“我是你的眼,我一直是你的眼,我永远是你的眼......”妻子的话令他再度燃起了生的希望。从那以后,他不再自怨自艾,慢慢地,他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他可以自己吃喝、洗漱,房间的每一个地方,对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又成了她精神上的“顶梁柱”和坚强的依靠者。

从那以后,他就像彻底变了一个人似的,也不再吵闹,变得十分“乖巧”。后来,丈夫渐渐迷恋上了电视,于是“看”电视、听歌便成了丈夫的最爱。《你是我的眼》《雨花石》《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情感歌曲和正能量的歌曲,时常在丈夫房间里久久回荡......

“好久都没有去过街上了,我好想去逛一逛,走一走。”

“好的。明天就是赶场天,我一定带你去逛个够。”

从此,只要丈夫有想去街上的想法,她都会满足他这个并不算过分的要求,哪怕是有再忙的农活,又或哪怕是上街一点买卖也没有,她都要牵着他的手,去街上他想要去的地方,陪他逛一圈。

……

“前面是什么声音,好像每天都有车来车往似的?”

“门前二百米外,是一条新修的高速公路,叫邻垫高速公路,每天车流不断……”那是2008年的某一天,邻垫高速公路从家乡横穿而过,妻子给丈夫的解说词。

“这里怎么听不到猪儿的叫声了呢?”2010年的一个赶场天,丈夫好像感觉到了他站立的地方是以前的粮站,后来专门用来卖小猪儿的集市,于是又好奇地问妻子。

“以前的粮站,已变成一个大型超市了,超市里什么物品都有。平时,我们买生活用品,都是到这里来选购的。”妻子又补充道:“前不久,上场口和中街,又新开了两个超市。”

2013年的一个赶场天,妻子带着丈夫来到另外一个地方,给丈夫介绍说:“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是以前的‘烂八队’,现在已变成新农村了,住有80多户居民,这些人都来自不同的地方。”

“变化这么大呀?”丈夫将信将疑。

“这是什么路?怎么比以前走起来好像平稳得多呢?”丈夫好奇地问。

“这是新修的水泥公路,直接从家门口修到了街上,还有其他好多地方的黄泥巴路,都变成了水泥路了。”那是2017年全乡实现村村通、社社通、湾湾通、户户通水泥公路后,妻子给丈夫的又一次解说。

时间指向2021年3月的某一天。“还有更大的变化,你想不想去看嘛?我什么时候带你去县城走一走。”

“那要得嘛。怎么去呢?”此时的丈夫高兴得简直像个小孩。

“只要打‘黄车’(黄色的短客专线车)的电话,直接预约一下,在家门口就可以乘车了。”

“那下午就去嘛,也可以在城里住一晚。”

“没问题。”妻子摸出手机拨通了“黄车”司机的电话……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之间,他们已走过了慢慢四十多个春夏秋冬,妻子已牵着丈夫的手,给他当了近三十年的“眼”,去过许许多多的地方,看过许许多多的风景。如今,每隔十天半月,依然能看见那个牵着丈夫的手,一边行走,一边给丈夫当“解说员”的韩菊芳的画面,他们的身影,已在家乡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

甘元俊,四川邻水人,广安市作家协会、邻水县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交公粮》获四川省报纸副刊(2018年度)好作品奖二等奖、广安市第六届(2020年)川东周末文艺奖一等奖;《放牛娃》获四川省报纸副刊(2019年度)好作品奖三等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甘元俊(四川邻水)

供图:莫小东(政协南部县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