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追寻红色足迹‖周洪明

作者:周洪明(四川宜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17 20:49:49 浏览次数: 【字体:

追寻红色足迹

周洪明

睡梦中醒来,浅紫色窗帘缝透漏出微光,随即传进隐约鸣笛和车轮碾过路面声响。定定神才意识到,自己不是躺在四川家里的大床上,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西省黎川县城宾馆里。

洗漱完毕,走出房门,见住走廊对面的同路人涔洪兄房间敞开着,便踱步过去。见到我,他停下整理行李的手,笑吟吟地说:“洪明,是不是该把背包带上,放到县史志办?”我想了想,建议道:“昨晚安排今天要下乡,怕不带背包哟。只不过应收拾好,真要走,再回来拿。”他答:“好!”

我俩是受市、县政协委派,沿着红军骁将张锡龙的足迹,到达他牺牲的这个地方。之前几天,先后考察他的出生地永联村牛栏湾,读过书的庆符镇高等小学堂、叙府联中和重庆中法大学遗址,参观时任排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江西大旅舍,与纪念馆专家进行交流、探究。终于要亲临英雄倒下的地方,自然要考虑细节、周密为要。

在《宜宾市一中校志》中收录了张锡龙的相关事迹

涔洪兄手拿公文包,我将工作笔记、圆珠笔和照相机分放西服左、右口袋。走出旅馆厅堂,沿着人行道向县委、县政府方向走去。不远处,见一个宽敞、干净的早餐店,便相继进去。店内没有川内常见的面条,只卖黎川米粉。端放桌面,见粗实、白洁,羊肉汤香也灌满鼻穴。伸筷进食,顿觉醇口舒畅。心中不禁暗自慨叹:真是一方一俗呀!连早餐也变了品种与味道。想起昨晚接风宴上的家常菜墨鱼蛋汤、美食小吃蒸子糕,这位于江西中部偏东的江南鱼米之乡,依然魅力无限呀!

黎川米粉(图片来源:CCTV-7《乡村大世界 》)

在办公大楼前台阶下坐上公务用车,向目的地团村进发,80后美女江主任坐副驾驶室。她和司机用江西本地话交谈时,简直令我们两个四川人坠入迷雾、不知所云。那种话口气像打机关枪,子弹粒粒呼啸而出,直接砸到硬石头上。当时想,要想学会那种话,只有当江西人的女婿。但我和涔洪兄早已成家立业,怕永远没有那样的机会了。好在主人家不时用普通话像我们介绍——这是新县城,这是陶瓷工业园区。

也许是才见面兴奋的缘故,江主任竟然忘记了要去的地方。小轿车穿过团村,抵达第二个村庄邓家。直到在一处筑路段停下,她才恍然发现。掉头回转,在团村村公所与前来陪客的潭溪乡便民服务中心江璐主任碰面。两车逶迤向前,停在一处开阔的田野旁。

团村村长已等候多时,于是我们一行5人踏着布满小鹅卵石的田埂向里走去。跟中国大部分农村差不多,脚旁的大部分田地没人耕作、长满野草。小溪沟与田埂交汇处,有棵长势茂盛的大榕树。村长在树下停下来,手指东边有移动信号塔的山埂说:“这就是当年张震打仗的地方。”我问:“叫什么名字?”回答:“桐树排。”

时令刚过中秋,树叶青翠,整座山峰显得绿油油的。江主任补充道:“1999年4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上将,专程亲临团村战斗旧址凭吊。他久久伫立在公路旁,手指这座山说,这就是当年团村战斗时,我打阻击的地方。”

站了会儿,队伍开始回转。我连忙问走在后面的村长:“张锡龙牺牲的山头在哪里?”

他反身指着西北方向,村公路相隔的山埂,说:“在那里。”

我记得资料上的名字,立即加以证实:“叫撮箕寨?”

“嗯,外形像个撮箕样。”他说。

坐车继续向前,来到移动信号塔的背面。大家脱下外套,准备上山。山坡上栽满树苗,一条几尺宽的泥路弯曲至顶。可能昨晚刚落过夜雨,踩在上面便留个脚印,稍不留神还会滑倒。前面的人都登顶了,而腿脚不太方便的我还在半山腰。走在后面的江璐主任转头见状,笑着说:“周老师,你就随便看看,不必跟我们去了。”

控制着脚底的溜滑,我还是紧跟在队伍的后面。爬上埂脊,看见高大的枞木树下面,长满半人深的蕨草。一条若有若无的路,指引人们扒开蕨草向前去。很快,前面的人们在视野中消逝。实在挪步困难,我只好给落在后面的涔洪兄说不去了。折转身,沿着山脊观赏两面风景。西边不远处是人烟稠密的黎川县城,东北方山头有团村战斗总指挥彭德怀指挥所,而西北方向有我们正追寻的张锡龙牺牲的地方……

事后,涔洪兄告诉我:桐树排山顶尚存几十米长的战壕,里面长满了蕨草。江主任问要不要派人扯去,他嫌麻烦说算了。随即将手机里的照片翻到,细细讲解他上去后见到的情形。尽管我没亲眼看到,但也同样感觉到了旧战场遗迹的味道。

在江主任带领下,我们沿着一条组道盘旋而上,到达彭总的指挥所。一座佛教徒们烧香拜佛的小庙,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门楣上横书“华峰盖庙”4个隶体大字。据说,团村战斗开始时,彭总正打摆子。战斗进行激烈时,病症竟然好了大半。各种感触涌上心头,竟然出乎意料地吟诵出一首诗来:“猛虎扑群羊,硝烟弥漫;人海翻腾,杀声冲霄汉。地动山摇天亦惊,疟疾立消遁。狼奔豕突,尘埃冲天;大哥未到,让尔逃生!”。

从目前能查阅史料得知,这是彭德怀在战争年代写作的唯一一首诗。在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有一些既能指挥打仗又善写诗的所谓智勇双全者。但彭德怀一生戎马生涯,不属于那类人。在团村战斗后,彭德怀却留下了一首诗作,由此可见,这场战事是何等的紧张和惨烈,他当时的心情是何等兴奋和复杂。

涔洪兄、我都好像心有灵犀,故意躲避团村战斗这个沉重的话题。和江主任缓步漫行在修竹掩映着的青苔石阶上,摆谈着曾经到著名风景区旅行的快乐。但每个人的心底,都一直念想着另一个地方。主人自然是了解我们的心思,回程车迅速拐进另一条小土路。与先期到达的江璐主任、团村村长汇合,向撮箕寨开去。

黎川团村战斗旧址(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原来,撮箕寨是那个地方的总称。连接不断的几个山丘组合成三方高、中间抵的山形,取其形状命名。车路沿山垇偏左掘进,而右手渐次堆砌几个大方水塘。这里已建设为黎川县水站,成了替县城居民和周边老百姓日常生活谋福祉的泉流之地。

在正在装修的办公楼前站立,灿烂阳光喷射出难得的炽热。来不及栽培草皮的绿化带,新翻的泥土在阳光照耀下亮丽红橙,像烈士们流淌的鲜血浸染。我的心顿生伤感:这就是张锡龙为国捐躯的地方!正值青春勃发、雄才大略的年龄,他倒在远离老家1千多千米的异乡。没有坟茔、没有墓碑,甚至没有一张遗照、一件遗物。山风为之呜咽!流云为之落泪!江河为之伤悲!

到潭溪乡政府吃过午饭,江主任带我们回到县城中心的烈士陵园,参观纪念碑、纪念塔和团村战斗群雕。群雕高3余米,长5余米。最中间塑像是胸前挂有望远镜的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紧挨着那个手臂高举、挥手作冲锋状指挥的神似红四师师长张锡龙。

看着栩栩如生的群雕塑像,我的思绪顿时穿越时空隧道,回到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仿佛看见红军骁将张锡龙回到眼前,指挥若定、英勇就义的背影……

张锡龙,又名张希铭,四川高县庆符镇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被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录取。8月1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时任排长。起义失败后经中央军委安排,到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共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工作。年底被派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1年后,任红军学校第三期学兵团训练主任、瑞金训练学校校长、红一方面军师政治部主任。1932年3月,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参谋长。年底,任第三军团第七军军长。1933年6月,任红军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戎马倥偬,屡立奇功。12月12日,在黎川县团村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7岁……

坐城际公交车到南城高铁站,踏上回川路途。望着车窗外倏忽后退的风景,起伏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追寻张锡龙的红色足迹,是我生命中一次特殊的历练。像他那样的无数先烈用生命换得今天的和平环境与幸福生活,每个人除珍惜现在、快乐拥有外,还更该时刻心存奠念与感恩。

作者简介

周洪明,出生于四川宜宾,就职于教育系统。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写诗歌为主,兼创散文、小说。作品散见《星星》《青年作家》《散文选刊》《诗潮》《散文诗》《绿风》等期刊。已出版新诗集《情感高原》《春梦》、长篇小说《坠落与升腾》、纪实长篇《文坛泰斗阳翰笙》《宜宾白毛女罗昌秀》《红军将领张锡龙》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洪明(四川宜宾)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