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佛面菩萨心——郑光福先生印象‖唐雪元

作者:唐雪元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20 22:37:46 浏览次数:580 【字体:

佛面菩萨心

——郑光福先生印象

唐雪元

“雪元,你和平哥都好港哟,文章发了一篇又一篇,真是‘嫩笋盖过千年竹’,了不得!了不得!我今年也想出一本书,书名就叫《岁月留痕》,怎么样?你可不可以给我也写篇文章,当年的‘八仙’我都打了招呼的。你不知道,尤其是贵哥,生前就给我写了篇《渐行渐远》的文章,如今文章是有了,可人却没了,掐指默一下,马上走了两年了,唉……”

郑光福肖像(温月 作)

致电之人是我们“八仙”中的大哥郑光福,电话中所提贵哥即李贵平。所谓“八仙”是在2015年9月,在成都均隆街罗家小院一包间的八仙桌上,当年八个意气相投的汉子聚在一个古色古香的雅间,举杯三盏相约为兄弟。“八仙”中,因光福年长称大哥,新锐作家李贵平,顺序在三;我顺序为七。那晚的桌子恰好是一张整洁大气的八仙桌,桌边围八人,几兄弟相称“八仙”。

“人成各,今非昨。梅花信时解不过,清光旖旎独别个。漫风流,恨如酒,醉谁说?”一晃7年过去,“八仙”中的老三李贵平,因突发心肌梗塞在青海抢救无效,不幸于2020年8月13日去世,享年59岁。余下的7兄弟,各自忙碌,聚少离多,其情其义,一度也似渐行渐远,但好在有光福牵线搭桥,不断邀约,酒没少喝,宴没少摆,从中协调斡旋,方有今日之和谐局面……

有幸认识光福先生时,我只是一个小编辑,可他已是成都文学与新闻圈的“大佬”级人物,与他比起来,我是“小萝卜头”。在德高望重的前辈面前,我有的是敬仰,是崇拜。用现在的话说,他是我的偶像,我是他的粉丝。不信的,可百度一下,跳出来的信息如下:

郑光福,1950年11月生,四川成都市人,汉族,大学文化。当过回乡知青、面房工人、教师、图书管理员、干部、记者等,获主任记者职称。著有《川西风情》《巴蜀留韵》《新闻采写三十年集》等专著。2006年为支持局台分设重大改革而提前退休,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局副局级退休干部。退休后喜欢写诗歌散文,多在《西部观察》《锦西文化》《晚霞报》等报刊发表。

近两年创作的《怀念在大巴山里》《“五九”恋歌》分别在“音乐”中国——2011全国大型音乐展示选拨“活动”中荣获作词银奖,“2012音乐·中国杯”赛中荣获作词金奖,另有50余件新闻类作品获各级各类奖励。现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理事,成都市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成都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光福先生在我的大脑硬盘里刻下的第一印象是:弥勒佛脸、菩萨心肠,用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佛面菩萨心”——你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都是一副弥勒佛般慈祥的笑容,无论跟谁谈话,无论什么场合。他的经典语录是“三些”:“吃些耍些写些”;他的经典口头禅是:“要吹大家吹”;他的经典鼓励语是:好文章是用脚写出来的。

而这种专属于大哥独有的经典笑容,来源于他的心灵深处:无论是为官还是为文,始终都是朴实厚道之人,知恩记情之人,行善乐助之人。这样的秉性,是他快乐健康的源泉。

记得有一次,光福先生、贵平先生和我在东门大桥滨江路河边一个茶楼喝茶。闲谈之际,一个衣着朴素、年约20岁左右的女子拎着一个口袋走来,她挨桌推销什么产品,但不是被人婉拒就是被粗鲁地驱赶。女子一脸沮丧地来到我们桌,怯怯地问道:“帅哥,买支皮鞋油嘛,好用得很,擦一次,管半个月,锃亮锃亮的,能照出人影子来……”

贵平兄刚想吆女子离开,不想光福却接过话,柔声问道:“听你的口音,是自贡那方面的嘛?你的皮鞋油咋个卖,多少钱一支呀?”

“嗯呐,我就是自贡荣县的。皮鞋油66块一支。”女子一听有生意,赶紧回道。

“啥子油哟,喊那么贵!我买一支皮鞋油,几块钱的,还不是一样的擦!”贵平兄皱眉不爽起来了。

“帅哥,油跟油不一样的,要不,我给你擦下试试!”说着,女子蹲下身,从口袋中掏出擦鞋工具,挤出鞋油,抱住光福的脚就要现场操作演示。

光福脚一闪,笑着说:“你给平哥擦,平哥最讲究脸面和形象。”

于是,女子便捧着贵平兄脚上的皮鞋擦了起来……

鞋擦好了,贵平兄望着锃亮的皮鞋与一头汗水的女子,脸红了,语气也柔和下来。“是擦得不错,那30元买一支吧?”说着从椅子背后拿上小提包,“哧”地一声拉开拉链,准备掏钱。

“美女,这是两百,来3支!”说时迟,那时快。光福左手一把抓住贵平的手,右手已将2张新崭崭的百票递给女子。

女子一愣,继而连声说:“谢谢,我马上找你2块。”

光福回道:“美女,2块钱就不用找了,快收下。”

女子走后,贵平兄问光福咋要了3支,划不来,要知道,就算30元一支,她还是赚了嘞!

光福“嘿嘿”一笑,动容地说道:“平哥你说得对,这鞋油是买贵了。可是,你没有看到这女娃穿得那么孬,又是外地的,或许是才从学校毕业出来,挣几个钱,不容易啊!相对她们,我们到底要好些,翘起脚喝茶是一个人,弯身侍候人擦鞋也是一个人,我们能帮点就帮点吧!要3支,是我们仨兄弟,一人一支,算大哥请的!”

光福先生的这一席话,至今忆起,犹让人暖心。

我知道,光福先生也是苦出身,在他的作品《三根红苕》《我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成长》等文中都有所体现。一直以来,特别佩服光福先生这样的人,生活在他们猝不及防时挥刀相向,他们却能像断尾的壁虎,痛过之后又很快潇洒上路。正如有句话说的: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

我还知道,光福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度不得志,多年得不到提升。可他却不曾消沉,无论顺境逆境,一直淡然以对,他说:“管你把我甩到哪,我反正是一路写一路发,官大官小,算个毬!”——这种人生态度,又让我对他的敬佩平添三分,即便遭遇如此大的变故,仍能坦然接受命运安排。他笑笑说,人嘛,总是要向前看,只要不气馁,总能找到出路。他经常把自己比作荒野上的杂草,野蛮生长。可在我看来,他更像一株月季,即便梦想被拦腰斩断,也从未放弃芬芳。

我更知道,光福先生正是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石精神,走上了正处级领导岗位,以副厅待遇退休。他的人生经历,真正应验了这样一个道理:真正的强者不是不流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奔跑的人。人生沟沟壑壑,身处低谷时不抱怨、不放弃,能铿锵前行,那么往后余生就都是向上的路。

因为,一路走来,你我终究会懂,生命中最遗憾的事,并非是被谁抛弃,而是自我放弃。黑夜里的向日葵,只要不放弃希望,总能迎来第二天的太阳;人潮涌动中的你我,只要不丧失期待,总会遇见更神往的风景、更正确的人。

人,只有告别那段灰头土脸的过去,才能迎来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花自向阳开,人要朝前走。余生,愿你我都有挥别过去的底气,更有无畏前行的勇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光福先生执有这样的修为,注定他一辈子“光福”——光明正大,快乐幸福!如今的他,退下来已多年,可仍然是“座中客常满,杯中酒不空”,人缘出奇地好。每次同他参加文学活动,在会场,在教室,在酒桌,大哥时刻都会被蜂拥而上的文友们请求合影、签名。而每次遇到这样狂热的“追星族”,光福先生的脸上都会露出他那经典的微笑,满足文友们的要求:为他们签好名,与他们拍照留念。

我最喜欢看光福先生被文友们围在中间的照片: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中间捧着一张和蔼可亲的弥勒佛般的大笑脸,就像一朵朵盛开的月季花中间捧着一朵大大的牡丹花,画面充满了喜气朝气,充满了欢乐幸福!相信此时的光福先生,胸中跳动的是一颗跟文友们一样年轻、健康而欢快的心!

郑光福近影

每当这时,我都会恭敬地静静地伫立一旁,欣赏着这人间最天真无邪的心与心互动、情与情交融的幸福画面。心里不禁想,做人达到了这等境界,乃是上上之人。自己一定要穷其一生,向其学习,即使是望尘莫及,永远只能望其项背,也心向往之,终身追随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雪元(国防时报社记者部主任兼《国防时报·军民文艺特刊》主编,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四川省文促会理事)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