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愿为花一朵‖张翼

作者:张 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05 09:31:54 浏览次数:436 【字体:

愿为花一朵 

张翼 

在南充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特意在小院的东西角落种植了几株无花果,闲来无事,就靠在无花果树下泡茶。我非常羡慕无花果的一生,无需经过花期的孕育、等待和挣扎,就能轻易地收获果实。

显然,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娃,大抵都经历了一段从耕田犁地到进城打拼的折腾岁月,要想活成无花果的样子,只是清澈见底的梦想。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生必须一直奔波在开花的路上,然后才可能有那么一点点小果实安慰自己。

如果说人生如花,我更喜欢月季花,一季接着一季开。1994年那次中考,我们那一批少男少女收获了人生的第一季花期,在顺庆、高坪、嘉陵和西充四县区上万名初中毕业生中,我幸运地跳过农门,成为南充师范校的一员。

那些年,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紧缺,国家不得已实施“掐尖式”教育,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考最优秀的学生,通过三年速成培养,然后把他们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撒播在祖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师范生,那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初中尖子生,为了生活中断了高中学业,从此远离了读大学、进城找体面工作的梦想。

后来我们才慢慢搞清楚,进入师范,就意味着我们将在三年后重返农村,站上小学讲台,成为大山深处的孩子王。想到这里,中考成功的预期很快被现实击得粉碎,人生的第一档花期迅速没了香味。千辛万苦考来的非农户口,不过是不饱不饥的口粮,农村出来的娃娃要想留在城市里,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我们读书的那个时代,师范学校被学长学姐们叫成了“稀饭学校”。

1995年的那个暑假,我背着在无锡打工的父母,约上儿时的同伴,登上了南下的绿皮火车,在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后,来到炙手可热的广州。我想,哪怕是背井离乡打工,也比回到村小教书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那个唯文凭、唯学历的年代,我们两个懵懂的少年在陌生的广州、东莞、南海、佛山、深圳来回奔波,眼看九月开学季到来,依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想起了郭富城那首《我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里面有句“站在雨里,泪水在眼里,不知该往哪里去”很是应景。这个世界上,很多看似美好的东西,其实都是单相思,别人能触手可及,而你却高不可攀。我反问自己,在炙手可热的南方,我是该安静地离开,还是该勇敢地留下来?

那一天,南方的城市上空飘着沥沥小雨,同伴冒着小雨,陪我一路步行,直到走完从芳村大道到火车站那段长长的、刻骨铭心的大马路,再次登上绿皮火车,乖乖地回到南充师范学校的课堂上,却把我孤独的同伴留在了南方的小雨中,时至今日,他依然飘泊在异乡。

现实与内心的抗争,是那段时间深藏心中的魔鬼。

虽然我内心的不安没有洋溢在青春的脸上,但根本逃不过班主任黄再德老师的眼睛。黄老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给我作了一次长长的谈话。他告诉我,人生就是花一朵,要把人生的花期一季接一季地开下去,就需要孕育更深更丰富的根细,这是人生之花档期不断的底气。最后,黄老师告诉我,你作文基础好,还是向写作特长生发展吧。

俗话说,“一技在手,吃穿不愁”。黄老师的一席话,打开了我在广东那些南方都市吃闭门羹时堵上的任督二脉,眼前顿时一亮,那就做个码字的艺人吧,反正这也不会影响我将要到来的讲台人生。

写作是一门苦差事,需要大把的时间和超强的毅力。每次碰上黄老师,他开口的第一句永远是,“文章发表没得?”润物细无声呀!我把黄老师的一次次垂问,当成回答老师的动力源。我明白,黄老师的垂问其实是一种带有期盼的监督,他希望我再苦再难也不要中断写作,只有不断地发表作品,才能够孕育更多的能量,在下一次花期到来时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

突然有一天晚上,黄老师把我叫到他办公室。一跨进门,我看见毕业的优秀师哥谢海彬坐在他办公桌边。黄老师郑重地把我介绍给师哥,要求我向师哥学习请教。最后,黄老师还不忘提醒师哥,要他利用经常与媒体打交道的优势,把我介绍给报社的编辑老师。为了我能再有进步,黄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呀!也正是幸运的有了黄老师的引见,在海彬师哥的帮助下,我得到了多位报社编辑老师的悉心指点,师范三年级成了我的高光时刻,报栏里的报纸上,几乎每周都能看到我的名字。

我曾幼稚地认为,那是自己的汗水浇灌出来的花朵,其实我忘了,老师就是园丁,学生的点滴成果都是老师培育的花朵,只不过,鲜艳的是学生,芬芳的也是学生,这一切仿佛都和老师没有什么关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师赠我花朵,学生一直无以言报,丝丝余香都没有留下。

1997年师范毕业后,我因为一纸写作特长生的证明,被分配到城郊的荆溪初中任教。在离城很近的学校工作,就有更多时间往报社跑,发表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人生的轨迹就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后来,我离开了教师岗位,在不断变换工作环境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收到黄老师发来的短信和微信,老人家除了给我分享知识外,还时不时给我一些善意的提醒和关心,这些提醒和关心沁入心底,随时随地都在端正我的人生航向,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如黄老师所说,人生就是花一朵,永远忙碌在开花的路上。与其说我是在老师的培育下,从写作中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开出了不同的花,还不如说是老师本身也是一束花,把此生的鲜艳和芬芳都默默地送给了我们那一批学生,让我们的人生道路从此醇香不断。

我常常想,如果人生还有选择,我想重回讲台,像黄老师一样,愿为花一朵。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  翼(四川南充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星星诗刊》《青年作家》《四川文学》等期刊,出版有散文集《大门之外》,诗集《素心如雪》)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