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我与“三线军工”有个约会‖ 袁勇

作者:袁 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14 21:16:45 浏览次数:374 【字体:

我与“三线军工”有个约会

袁 勇

“三线军工”今何在?鲜有这方面文章,但有一首朴素的小诗我却印象深刻:“五星红旗书写着忠诚,军用装备镌刻着智慧;国防战线洒下辛勤的汗水,军民融合他们硕果累累”,这首诗诠释了“三线军工”的前生今世。

我曾是一名铁道兵,一直想走进“三线军工”,一直想领略他们别样的风采,因为我们有缘,让我有个心愿。恰巧,重庆市散文学会组织部分作家“走进基层”,使我在暮春里如约与“三线军工”相会,近距离“握手拥抱”,去触摸他们滚烫的红色血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倍感欣慰。

小时候,常听大人讲“三线军工”的故事(“三线”是指在沿海边疆地区、西北西南偏远山区和部分省市区建立国家战略后方基地):他们系国之命脉的国防工业,各种军用装备研发、生产均出自国营军工厂之手。20世纪60年代,有一群人告别可爱的家乡,告别敬爱的父母,有的抛家舍业,有的别妻离子,来到中国西部或西南偏远山区,安营扎寨,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高潮,为的是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作出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伟大战略决策,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被誉为“铁血军工”。

我充满着好奇和神秘。终于那年,我才十七八,当上了光荣的铁道兵,这是解放军工程技术兵种,自然与“三线军工”结缘,与他们有着“鱼水之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铁道兵把铁路修到哪里,他们就把军备材料保障到哪里,筑起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在唐山大地震抢险中,铁道兵冒险跑步前进,身后又是他们快速支援的身影;在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1984年集体转工转型)如今铁建人,手牵钢轨走天涯,华夏大地织上了铁路网,还是他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相关配套设备……

今天,当我们乘坐现代高铁如游龙般飞驰在祖国大地,当我们乘坐轨道交通,如梦幻般穿行于繁华都市,我就会想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昔日铁道兵,更不会忘记还有“三线军工”的无私奉献!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速度,一起拥抱明天的诗和远方吧。

带着这份情结,周日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约定集合登车地点。

人间最美四月天,风景这边独好。山水之都、美丽之城的重庆,疫情防控一直不错,“动态清零”。但见,大街车水马龙,小巷一派生机。大巴车沿着渝北宽阔的城市道路行驶。透过车窗,两旁葱绿的树木迎面而过,中间隔离带里万寿菊、月季花、牡丹花红黄点缀,竞相绽放,不时飘来一丝丝迷人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虽然此时阴天,空气依然清新宜人,不愧为全国文明城市前列。车内,文友们之间,熟悉的,不熟悉的,都交谈甚欢,正能量满满。谁说“自古文人相轻”,那是“老黄历”了。

约50分钟车程,我们就到了坐落于鱼复工业园区的华渝电气集团新厂区。陪同参观采风的邹强,是这家“三线军工”转型央企的第二代掌门人,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于一身。初见,他就是精明能干之人,说话总是面带笑容,安之若素。笑容中洋溢着风霜雪雨之后的喜悦之情。他与“三线”建设第一代掌门人陈福正老人,挺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转轨变型和军民融合的洗礼,饱受创业、辉煌、衰落、奋斗、再崛起的阵痛后,已发展成为全球500强中国船舶旗下的工业企业集团。

走进机电产业研发生产基地。一幢幢偌大的车间,窗明几净,海蓝色的地板,在天花板上那一排排柔和透明的灯光映射下,十分靓丽、格外温馨;那排列有序的铣、磨、镗、数控等机具尽收眼底,着实壮观,犹如国家不断强大的坚强“基石”;身着蓝色工装的员工们,在制造流水线上忙而有序:有的打磨,有的焊接,有的卡量元件,有的在装配,操作熟练且技术精湛……眼前场景,仿佛让我感受到了年轻工匠们,是在用心熔化着碳钢,用眼盯着科技前沿,用手丈量着整个世界,打磨抛光的是青春年华,焊花点点连接的是美好未来与希望。

与我们一同考察的老书记陈福正,喜形于色,充满着陶醉。“别看小伙子们年轻,人人都是能工巧匠,个个都有一手绝活。看到‘三线军工’的红色基因在第三代传承,我们老一辈就放心啦……”他很自豪地说。

继续往车间里面走,目之所及:轨道交通、能源装备、救援装备、船舶减摇鳍等一条条生产线,同样感受到厚重的大国工匠精神和浓浓的“军工”情怀。所到之处,风清云静,没有那种巨大的机器轰鸣嘈杂声,只有感觉很爽的设备运转声,扑鼻而来的淡淡机油味儿,犹如置身于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办公场所。这一切,折射出一个“三线老军工”国企的完美转型,所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理念与企业文化氛围。

时值晌午,云开雾散,露出了久违的太阳,暖暖的。走进华渝电气总部精密机械车间,我们穿上专用鞋套,来到成品展示室。墙上挂着一幅幅图文并茂的简介,平台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样品:光纤驼螺、惯性导航、电子仪器……一件件高精尖新产品,在窗外射进的缕缕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吸引大家纷纷驻足。公司装备制造部吴太勇主任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枚,向我们介绍道:这些产品都是特别定制生产,完全是工匠们用心血、智慧和汗水铸就而成的,其精度比航天配件产品要求还要高呢。

哇噻,厉害!我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难怪唐代诗人卢纶赋诗《割飞二刀子歌》赞美工匠精神“我家有翦刀,人云鬼国铁。裁罗裁绮无钝时,用来三年一股折”。

此时此刻,作家一行完全颠覆了已有“认知”:华渝电气不仅是一家造船“军工”行业,还是一家拥有军民类8大专业板块,能研发生产出高、大、上系列产品。我们愕然,邹强笑了。从他的微笑中,我读懂了“三线军工”过去那段峥嵘岁月以及新时代的今天和美好的未来:原第六机械工业部,世纪60年代,在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建立舰船仪表配套基地,后根据国家“七五”三线调整搬迁计划,将万县452、454等5个军工厂合并,组建重庆华渝电器仪表总厂,2019年又将中国船舶717研究所并入,企业改制更名为重庆华渝电气集团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几十年风雨兼程,几代船舶人艰苦创业,凝聚了博大精深的“三线军工”精神,为我国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曾创造出新中国无数个第一:

第一台方向水平仪

第一台航海减摇鳍

第一台汉字计算机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领先世界的尖端仪器与设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一串串闪光的数据,昭示着这家“三线军工”转型“以军为本,融合发展”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回望过去,“三线军工”人感慨万千。他们高举共和国的旗帜,坚定前行了近六十年,中国军工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创造光荣与梦想的历史。75岁高龄的老书记陈福正,与我们交谈中,眼眶有些湿润,那轻盈的一滴泪也未能掉下来,“我是‘三线军工’第一代建设者,20来岁就从浙江绍兴千里赴川。近六十年风风雨雨,近六十年春华秋实,见证了老一辈军工人的艰苦创业与新一代笃实奋进。三代人的青春接力,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变迁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我们三代‘军工’人的家国情怀”。“老军工”一席话,忽觉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头,让我更加肃然起敬。

是啊,“三线”岁月成记忆,红色精神在传承。

展望未来,“三线军工”人豪情满怀。他们将以全新的理念,实施“兴船报国,创新超越”战略,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船舶集团。

致敬,“铁血军工”三代开拓者!

我坚信,那一抹深邃的军工蓝,明天更加绚丽璀璨!

待到“新型军工”梦圆时,我们相约再相会

……

作者简介

袁勇,重庆长寿人,笔名远鹰,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铁道兵出身,资深新闻工作者,多家协会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散文作家。《百名京城女喜嫁昨日兵》《两地书》《高路入云端》《这世界并不陌生》等百余篇(部)文章获国家级、省部级一二等奖,其中部分文章被收录于丛书。著有《逐梦一路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袁 勇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