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散文】金秋朝真行‖王代伦

作者:王代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5-19 21:26:46 浏览次数:400 【字体:

金秋朝真行

王代伦

沥沥淅淅的秋雨,洗净昨夜灰蒙蒙的天空,躲藏多日的太阳,早早映出灿烂光芒。我与老黄、贾哥自驾小车,8点钟就从绵阳出发,直奔游仙区仙鹤镇朝真场。

朝真原是一个乡,因清乾隆时修建的朝真观而得名,位于绵阳东北方向45公里,面积37平方公里,与梓潼县、江油市交界,1.1万人。2019年底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朝真乡与柏林镇合并组成新建制的游仙区仙鹤镇。朝真设为朝真场。

过了仙鹤场镇,往朝真走,我们明显感觉地势在缓缓抬升。车子爬至游仙区第二高的灵童山,进到了刘家垭豁。我们停车下来眺瞰朝真场,高山围合,仿佛深底的背篓。我们又上车沿着s形陡坡,快速下行到了朝真场。过小学、医院,直直的一条街快出头,就是政务服务大厅的原乡政府院内。

朝真有一棵柽柳树,当地人一直叫作药柏,听说有80多年了,生长在原乡政府院内。车刚停稳,老黄就迫不及待的问:“药柏在那儿?”

镇干部凯哥是土生土长的朝真人,他热情地带我们左拐到了树前。这棵药柏原来很粗大,两人伸臂才能围抱住。经年的风吹雨打,寒冬酷暑,主干上端早已折断仅剩不到两米高,且破裂分开成两个半边,距宽达两三尺,老枝枯朽脱尽,树皮皲裂皱纹巴巴。它像相依伴的两位老者在叙说饱经的沧桑;又如双手紧挨两掌相向托举之形,仿佛托举着明天的希望。

枯木又逢春。药柏裂开的两个老主干上,长出了新枝绿叶。有几簇密密的,细细的,绿绿的,随意伸展。右主干生发的其中一枝,碗口粗已超老干两三米高,奋发向上,直顶蓝天。

朝真人民珍爱着这棵药柏。近年来,政府对这棵树进行了保护,地面用瓷砖砌成了菱形的围栏,对已裂的树干进行固定和支撑。

这棵药柏与朝真,朝朝暮暮同呼吸共命运,见证了朝真的过往,正在见证着新时代的朝真。

1935年4月11日,王维舟、王宏坤率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12师34团,在这里播下了红色的火种,建立朝真观乡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政府地址就设在当年一姓李的地主大院内,现龙江村8社”,84岁的赵大爷说。以朝真观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李宗联为首的贫苦农民,纷纷参加革命和游击队,给红军带路、搭宿营棚、碾米、担水、做饭、护送物资和伤员、打探消息、修筑战壕、捉拿土豪劣绅,支援红军,保卫红色政权。

1935年4月29日大雨滂沱的夜晚,红军根据总部部署,奉命撤离这里。当时朝真参加红军的就有14人,《朝真印象》一书罗列了他们的姓名和所在的村社。

红军刚一撤离,地主武装就对革命群众反攻倒算,进行了残酷的报复,56人惨遭杀害。李宗联被敌人抓到朝真观马王殿,用镣环挂住锁骨,一刀一刀割死,英勇牺牲。

我们站在药柏老树前,听着赵大爷讲述朝真的红色故事,无不深深为先烈信仰之坚定与与英勇献身所感动,我的泪水几次在眼眶里打转。

朝真境内有一块不属于朝真的“非地”,这是极为少见的现象。

朝真龙江村1社、2社、3社、8社之间的大房弯,有一块3个社500余人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归属于梓潼县黎雅镇龙井村。我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有影响吗?朝真退休干部阳大爷说:他们生产生活跟我们这边的社员一样,只是在具体政策上执行的是梓潼黎雅那边的。

朝真是游仙区仅有的赶不起场的乡镇。

赶场是一种民俗,北方叫赶集。农村群众通过定期到场镇进行集市交易,实现各取所需;乡镇政府通过赶场的形式,繁荣当地经济,促进发展。朝真赶不起场,区位和地理环境使然。

朝真属高丘地带,“四山夹三沟”。灵童山、毛草坡、寨子山、望圌山,绵延起伏山山相向,形成了宽窄不一深浅各异,纵深皆达10余里的龙文沟、邓家沟、夏家沟。山山沟沟自然地把朝真定格在龙文、崇林、龙江、朝真、金竹、石龙、青荣、青龙、小沟9个村的版图上。朝真场镇在童灵山下,直线落差达660余米。周围农民来朝真赶场,得翻过一山又一山,越过一沟又一沟,极为不便。

朝真处于三县交界。离江油战旗镇、梓潼黎雅镇卧龙镇、游仙柏林镇太平镇都不太远,周边集市环绕,朝真农民自然是多到周边赶场。

为活跃场镇,发展经济,听说朝真乡曾用给农民奖励工分、组织供销社或个体工商户摆摊设点等方式,都未能赶起场。看来,赶场这一民俗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朝真一个偏远的山旮旯,走出了多名博士与博士后。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李安虎及张立树、任青春、刘胡林、张勇等博士,已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骄人成果,他们都是从朝真读书出去的;青龙一个村,就出了20位教师……“金宝慈云引凤凰,迎水朝真出才郎。”李大爷掰起手指,给我们数说着朝真走出去的人才,自豪神情,溢于言表。

曾于1980年起担任朝真小学和初级中学校长13年,已80岁高龄的贾元正老师,回答关于朝真为何那么多人“走出去”的问题时,只对我们说了四个字:穷啊!苦啊!过去,朝真大人常对娃娃们说:“好好念书,翻过刘家垭豁,才算你有本事。”阳大爷对我们描述道,以往朝真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走出去”,这是老百姓常吊到嘴边的话。

朝真场镇旁的寺包儿山有一魁星楼。有人说“魁星点斗”,是掌管人间科举文运的魁星保佑朝真学子。其实,父母的含辛茹苦,老师的挥汗浇灌,学生的十年寒窗,才使他们考出了好成绩,一届一届的走出刘家垭豁,走向精彩的人生。

国家改革开放,很多朝真人,早些年毅然翻过刘家垭豁,到全国各地打工或闯市场。从今天他们老家的摆布样貌看,会令很多城里人羡慕的。我们在朝真的一路上,“绿树村边合”,黛瓦粉墙,不少的农家别院,停着小轿车,他们的幸福日子可见一斑。

朝真的过去,不正像我们眼前这棵药柏吗?赋有顽强生命力,拼搏奋进,老树发新枝。

别过这棵老药柏,我们一行在凯哥的引领下,慕名去止语山庄。

我虽曾在2007年3月至4月,兼任了朝真乡一个月党委书记,但后来很少去朝真,一直没看过止语山庄。止语山庄是朝真招引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短短几年,名气远扬。我们今天要身临其境,看看是否如“止语”之名,少说多干,实实在在做实事。

沿朝真场,顺6.5米宽的朝卧路,不出两公里,拐左上山,就进入了止语山庄。

在绿树掩映的水泥路上,慢慢开车盘绕。一片一片的珍稀苗木花草,扑面而来。我们下车走走停停。紫薇、樱花、果蔬、垂丝海棠、桢楠、红枫、栾树、桂花、银杏、核桃、油牡丹、波斯菊、马鞭草、千日红、格桑花、玫瑰等数十种花草苗木,分区成园,错落有致,绘制成一幅幅画图。人在画中行,景随我们移。枫叶红得通透,桂花浓郁飘香,波斯菊姿态万千,瓜果缀满枝藤,斑斓的鸟儿卖弄婉啭的歌喉,止语瑶鸡、草鹅、藏香猪、野兔、斑鸠在我们身边蹿。

我们到了观光平台。登高望远,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万亩止语山庄,金秋如春,五彩缤纷,心旷神怡。

随公司负责人到了止语草堂。约3000平米的二层楼的两个相连四合院,矗立在我们眼前。老总介绍说,止语草堂是集休闲、餐饮、住宿、会议、户外拓展于一体的绵阳市八大森林康养基地之一。门口的十个吊牌中,两个特别显眼:一是绵阳市游仙区止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一是“国家级生态循环农林业示范基地”。

“止语山庄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好处?”我问。

镇干部凯哥说,公司租赁周边几个村农林地1.5万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已投资8000余万元,发展种养殖、康养等项目。常年有约50人在里面干活,多的时候每天需要200人务工。每年公司发放劳务费300万元左右。村社集体和社员每年的土地流转收入达100万元。农民直接受益,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在山庄里做活路有了务工收入。凯哥越说越兴奋。

走出止语草堂大门不远,我们迎面遇上一位48岁姓蒋的农民。他正开着电动三轮车,给当天打工的几十号人送午饭。我问他是哪里人,每月挣多少钱?他说:他就是这个生产队的,他与妻子一直在这里做活路,主要是帮老板组织和管理到这里打工的农民,每月5000元。他妻子跟其他来的农民一起做活路,每月3000元左右。我们说:那你两口子一年在这里约有10万元收入啰?他笑了笑后肯定地回答:差不多吧!

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竟放春满园。

离开止语山庄,沿途我们还看到绵阳市丑小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浩东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欣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生产基地。当我们穿行在较为开阔的十里长沟的小沟等村,醒目的“仙鹤粮仓”四个大字,在秋日暖暖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朝真在践行与坚守。

我们一行颇有感触。老黄说,引进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开发农业项目,一举多得,发展经济,致富农民,朝真走出了一条实在的路子。

朝真田园风光

半下午了,我们准备回绵阳。

在快要出朝真境地的公路边,一位姓张的中年人,正在与几位匠人砌砖修新房。我停车下去跟他摆谈了几句。他说,他们一家人都在外面打工,也在城里买了房子,但现在朝真路修好了,通了天然气,用上了自来水,家里也买了小汽车,山林长得黑蓊蓊的,空气好得很,家门口都有几个企业,他重修老屋,要回老家来住,在本地挣钱,哪点不好?你说是不是?本来是我在问他,他却反问得我缄口无言,不住的点头。

朝真人过去千方百计“走出去”,现在想“要回来”。其实,都是为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绵阳的一路上,我思绪万千。那棵药柏又浮现在眼前。

今天的朝真,不正如那棵药柏吗,它焕发勃勃生机,将更加的绿意盎然。

写于2021年11月

作者简介

王代伦,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人,1985年6月毕业于绵阳师范专科学校(现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绵阳市游仙区财政局三级调研员,绵阳市游仙区决策咨询委员会社会发展组组长,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绵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作品散见《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语文教学通讯》《领导科学》《四川散文》《绵阳日报》《蒲公英》等十余种报刊。著有《教书育人文集》《做与思文集》《岁月叙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王代伦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