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乡贤文化>详细内容

今天我们如何读古籍(新语)

作者:熊  建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9日 第 13 版) 发布时间:2025-06-19 16:21:20 浏览次数:60 【字体:

熊  建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9日 第 13 版)

读懂古籍不容易,即便是清代大学者戴震,在求学期间也经常茫然。

读《尚书》,读到“乃命羲和”,由于不知星辰运行之理,只得掩卷;读《诗经》,发现自己不通古音,很多诗读起来不押韵;读《礼经》,则因为不了解古代宫室衣服之制,就看不懂了……总之,戴震感觉自己读古籍,仿佛横垄地拉车——一步一个坎,很受打击。

阅读古籍之难,大体有三方面。

一个是文字难通。文言文之语法、词汇,于今人晦涩难懂。有读者说,读古籍,常常有一种“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什么意思”的感觉。

一个是古籍难选。存世古籍有20多万种,单一部《四库全书》便收书3400余种,约8亿字。洋洋书海,有没有一开船就迷航?

再一个是古籍中的很多知识、思想和今天有距离。古人的伦理纲常、宇宙观念、繁文缛节,常与今世差别较大。

上述三者造成一个结果——读不下去,并衍生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古籍?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从《论语》中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宇宙之叹,到《史记》里太史公“通古今之变”的史家孤诣,皆是古人智慧结晶。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家底保存下来、传播开来,是每一代中国人的分内之事。

古籍中藏着语言表达与思想绽放的绝高技艺。古人善以寸毫之力,载千钧之思。《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只用700多字,就把家国权谋、人性幽微阐释殆尽;《庄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道尽顺应自然、游刃有余的至理。

解决了为什么读的问题,就要面对怎么读的难题了。戴震为解释《尚书》中的一个“光”字,他从《说文解字》追索至《尔雅》,探察至本源,方肯释卷。这种“一字穷源”的执拗,正是古人打开古籍堂奥的钥匙。

比戴震幸运,我们今天有很好用的古文字入门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还有大量目录学著作,一个教认字,一个帮选书。前者如渡河之筏,助人越过文字天堑;后者如导航软件,导人于书山学海中择善而从。

阅读古籍,需要养志趣、修定力。古籍中蕴藏着丰厚的人文智慧与生命体悟,捧起一卷泛黄典籍,便是与千载之上的智者执手对谈。这种穿越时空的对话,终将助我们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认清自己是谁,辨明走向何方。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