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0-17 09:19:00 浏览次数:5846 【字体:

编者按:2018年10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提高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关系国计民生,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岩性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雨量充沛,四川是全国多崩塌、滑坡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为全面认识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防治能力,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查阅有关志书资料,整理了《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一文。


 一、崩塌及滑坡特征

崩塌,主要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产生在土体中者,称土崩;产生在岩体中者称岩崩;规模巨大,涉及到山体者,称山崩。

滑坡,主要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多产生于:地表相对高差大的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的地区;有软弱易滑地层分布的地区。在暴雨阶段亦有可能转化为泥石流。在史书上,滑坡被称为“垮山”“地滑”“走山”“土溜”等。

由于四川地形复杂,岩性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雨量充沛,四川是全国多崩塌、滑坡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其崩塌、滑坡总数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的5%以上。体积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滑坡,几乎占全国相同规模的50%左右。

2008年6月7日,四川理县境内发生山体崩塌(图片来源:新华网)

(一)四川地区崩塌的特征

四川地区崩塌有多种类型:按崩塌的发展进程和受灾方式,可分为滑移式崩塌和倾倒式崩塌。

滑移式崩塌初始于滑坡,当滑体脱离滑床后,以高速翻滚的方式跌人河床、沟谷。如万源市吊板垭崩塌、绵竹县清平乡(今绵竹市清平镇)麦棚子崩塌。

倾倒式崩塌一般具各软硬相间的岩性组合关系,经长期漫长的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使其下部软弱层形成崖腔,硬层悬临空,在长期重力卸荷等作用下形成崩塌。如简阳市平泉沱江左崖崩塌。

2017年9月1日凌晨1时,四川荣县4万方山体瞬间崩塌(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二)四川地区滑坡的特征

四川地区滑坡也有多种类型。

按滑坡体厚度分:浅层滑坡,小于3米;中层滑坡,3~15米;深层滑坡,15~30;超深层滑坡,大于30米以上。

按滑坡规模分:小型滑坡,体积小于3万立方米;中型滑坡,3~50万立方米;大型滑坡,50~300万立方米;超大型滑坡,大于300万立方米。四川最大的滑坡是凉山州布拖县联合乡思子坪滑坡,体积27亿立方米。南江县百唤坪、茂县较场叠溪等,体积都超过亿立方米以上。

按岩层性质分:有堆积层滑坡,包括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碎石滑坡等;有岩石滑坡,包括碎屑岩滑坡,碳酸盐岩滑坡等。

按滑坡成因分:有人工切割滑坡,这是由于山坡处的人工挖掘,如修公路、厂房等时,切割斜坡引起的滑坡。冲刷滑坡,由于河流冲刷掏蚀坡脚引起的滑坡。超载滑坡,由斜坡上堆积弃土或碴石或建筑物过多产生超重加载作用所造成。饱水滑坡,由于地下水富集,或因降水、渠道水田等的水分渗人滑坡体中,增重滑坡体,浸润滑动面,使抗滑力降低形成滑坡。采空滑坡,由于开矿等原因,地下被采空或产生地陷而引起的滑坡。

2008年5月31日航拍,四川省汶川县灾区威州镇山体滑坡将过路的汽车砸毁(图片来源:人民网)

原四川省国土局编制的《四川省国土资源图片集》对四川滑坡按滑坡体的组成物质分为四类:

1.粘性土滑坡:四川容易产生滑坡的粘性土,主要有成都粘土和昔格达组粘土岩地层。成都粘土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西部浅丘,滑坡多数发生在由成都粘土组成的二、三级阶地斜坡上。昔格达组粘土岩主要在大渡河、安宁河、金沙江流域的局部地区,滑坡多数出现在其强风化层斜坡上。粘性土滑坡的规模一般不大,滑速缓慢,以旋转滑动为主,经常成群出现,其自然滑坡几乎都发生在雨季。

2.松散堆积层滑坡:容易产生滑坡的松散堆积地层主要是残坡积、崩积、洪积等由碎石砂土组成的松散地层,常分布在沟谷底部地形比较平缓的地区。滑坡的运动特征受物质结构和地形的影响较大。均质细粒堆积的滑坡,运动特征与粘性土滑坡近似。坡积、崩积地层的滑坡,滑动面多数发生在堆积层与基岩交界面上,常呈牵引式缓慢移动。

3.软弱岩层基岩滑坡:软弱岩层主要指以泥岩、页岩为主的地层和煤系地层。其岩层滑坡一种是沿层间软夹层发育的顺层基岩滑坡,运动特征多数表现为平移滑动,规模大,滑速快。另一种则是在反坡向地层中滑动面沿裂隙组成发育,形成阶梯形滑动面,滑速较快。这种滑坡的滑动面剪出口如果位于坡脚,则滑坡的块体性较强;如果剪出口悬于坡上,则往往发育成崩塌型滑坡。

4.坚硬岩层基岩滑坡:坚硬岩层主要指以厚层石英沙岩为主的地层和碳酸盐岩、块状变质岩等地层。这种基岩岩性硬脆,滑速极快,滑坡体破碎,规模一般很大,有的滑坡后壁牵引体在坠落过程中解体撒落,堆积在滑坡后缘,有的呈块体状悬挂在后壁。

2013年6月21日,四川芦山暴雨致山体滑坡多处公路中断(郭国权 摄,图片来源:中国广播网)

二、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分布广

崩塌、滑坡在四川地区分布较广,遍及全省21个市(州)近100个县。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现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约10万余处(此数据含今重庆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川东华蓥山及其以东的三峡地区和川西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雅砻江、金沙江下游地区,且有从偏辟山区向人口集中的丘陵盆地扩展的趋势。

四川滑坡可分为三个区:滑坡危险区,含龙门山、大小凉山、龙泉山、大巴山、长江三峡、金沙江峡谷、岷江上游段峡谷地区;滑坡次危险区,含龙门山、大雪山以西,马尔康—甘孜以东的高原地区,四川盆地北、东、南边部;斜坡相对稳定区,是四川盆地中部与西藏、青海接壤的川西高原地区。

四川崩塌、滑坡发育的总体格局是西部多于东部,盆周多于盆中。活动趋势是古滑坡不断复活,新滑坡接连发生。

据成都地质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调查分析,四川崩塌、滑坡的分布地带有三:

(一)沿断裂发育的河谷呈带状分布: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上游,嘉陵江上游白龙江以及金沙江下游支流小江,雅砻江支流安宁河和鲜水河等,都是构造断裂发育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岩层较为破碎,具有形成崩塌的良好地质和地貌条件,以及激发条件,故沿水系河谷两岸滑坡广泛发育。

(二)沿铁路和公路呈带状分布:铁路和公路沿线的崩塌、滑坡发育,集中分布于不良地质区,如龙门山褶皱带,成昆线、宝成线、川黔线、川藏线等,滑坡密布,危害较大。

(三)沿人类经济活动强烈区分布:根据三峡库区调查资料,有崩塌、滑坡214处,滑体大于1000万立方米的32处;50万立方米以下的崩塌、滑坡占总数的57.9%。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区的乌江流域中,中小型崩塌、滑坡较多。

2017年6月24日清晨,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垮塌(图片来源: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网)

三、四川地区崩塌、滑坡活动频繁

滑坡、崩塌在四川地区的活动较为频繁。1989年全省共有10多个地市州上百个县发生灾害几十万处,不仅深丘地区和山区岩石垮塌、山体滑坡极为严重,浅丘地区“馒头山”风化垮塌的情况也十分突出,造成数百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据有关铁路灾情统计资料表明,四川的宝成、成昆、成渝铁路滑坡活动频繁,沿线平均发生率较高。川藏公路滑坡平均发生率几乎达1个/公里的状况。铁路工程滑坡高达56%~90%,据1998年调查统计,成昆铁路在四川境内749公里沿线发生泥石流沟159条,滑坡47个,崩塌14处,暴发泥石流168次,阻断交通38次,计1140小时。

成昆铁路喜德段铁路路堤滑坡治理工程(图片来源: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网)


四、四川地区崩塌、滑坡规模大小均有

四川地区崩塌、滑坡活动规模,各个等级都有,特大规模的崩塌、滑坡,四川也有多起发生。

1967年6月8日9时,雅砻江雅江县孜河区雨日村西南约1公里处发生唐古栋大滑坡,从滑坡后缘到坡脚高差1030米,最大水平长度1900米,最大宽度1300米,这样大规模的滑坡在全国亦属少见,滑坡堵塞了雅砻江河道达9天之久,形成库容6.8亿立方米的天然水库,最大天然坝高355米,坝堤体积约6800万立方米。6月17日8时,突然溢流溃决,使大坝下游附近水位陡涨40多米,与金沙江汇合处上涨达16.5米,给西昌、米易等8个县造成巨大损失,冲毁农田、房舍、牲畜、粮食、公路、桥梁、厂矿等。

2013年7月23日,四川达县管村镇段山体滑坡(图片来源:新华网)

五、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发生的规律

崩塌、滑坡灾害的发生、发展,也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具有一定规律性,通过分析、探讨、研究,总结出四川地区崩塌、滑坡发生的规律。

(一)同时性:有些崩塌、滑坡受强烈地震和降雨发生及人类开挖、爆破等诱发因素的作用后,立即活动。

(二)滞后性:有些崩塌、滑坡发生时间稍晚于诱发因素的作用时间,如降雨及人类活动之后。这种滞后性规律在降雨诱发的崩塌、滑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特大暴雨、大暴雨、较长时间连续降雨后,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问。滑坡也多发生在暴雨、大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之后,滞后时间的长短与滑坡体的岩性、结构及降雨量的大小有关。一般来说,滑坡体越松散、裂隙越发育、降雨量越大,则滞后时间越短。此外,人工开挖坡脚之后,堆载及水库蓄、泄水之后发生的崩塌、滑坡也属此类。由人为因素诱发的崩塌、滑坡的滞后时间长短,与人类活动的强度大小及滑坡体、岩体的原先稳定程度有关。人类活动强度越大,滑坡体、岩体的稳定程度越低,则滞后时间越短。强烈地震过程中(主要是震级6级以上的强震过程中),震中区(山区)常有崩塌集中出现。

(三)季节性:降雨是四川地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主控因素,绝大多数自然地质灾害发生在汛期,每年雨季都是崩滑灾害的高发期。其活动变化主要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激发,发生的时间规律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6~10月的降雨高峰期,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繁期,7~8月是高发期。

(四)夜发性:四川地区暴发的规模较大、灾情较重的崩塌、滑坡也多具有夜发性,如西昌县(今西昌市)者波祖滑坡、汶川县龙溪乡滑坡等,暴发时问都在夜晚或凌晨。

2009年10月29日四川雅安山体崩塌(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六、崩塌、滑坡带来的危害

(一)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崩塌、滑坡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伤亡人数仅次于地震、洪水灾害。如1989年7月9日~11日,华蓥山地区由于采矿、工程建设的原因,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死亡300余人。一般规模较大的崩、滑、流常造成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个别甚至达到数亿元。如1988年四川宜宾大滩村滑坡一次损失2亿元。

(二)破坏城镇、矿山、企业。清人张邦伸《锦里新编》记载,“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日(1786年6月1日)川省地震,清溪山崩,壅塞泸河(今大渡河),断流十日,五月十六日(6月11日)泸水忽决,高数丈,一涌而下,沿河居民悉漂而去,嘉定府(今乐山)城西临水,冲塌数百丈,沿河沟港,水皆倒射数十里,至湖北宜昌势始渐平。舟船遇之,无不立覆。叙(宜宾)、泸(泸州)以下,山村房料拥蔽江面,几同竹”。1989年7月10日,四川华蓥山溪口镇发生近100万立方米的滑坡,汽车队、机修厂、化岩煤矿、粮管所等单位受灾,死亡22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万元。

(三)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全省铁路沿线分布危险性较大的大中型崩塌、滑坡百余处。成昆线全长1083公里,计有崩塌、滑坡184处。成渝线全长505公里,有崩塌、滑坡56处。龙门山区的江油、九寨沟、黄龙公路逢夏季常中断通行,崩塌、滑坡特别发育,每公里密度高达10余处。川藏公路每天都要受到灾害的威胁,严重影响西南边陲大动脉的正常运行。1968年8月26日7时,攀枝花市103站滑坡,短短3个小时,江边的5幢楼房全部倒塌,工业输水管折断,公路被毁,电力网中断,交通全部堵塞,几乎使全市陷人瘫痪状态。该处又于1971年7月31日和1972年1月,多次发生大规模滑坡,给该地区造成重大损失。

崩塌、滑坡体落人江河之中,形成巨大涌浪,击毁对岸建筑设施和农田、道路;推翻或击沉水中船只,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落入水中的土石形成激流险滩,威胁过往船只、影响或中断航运。

(四)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四川的水利建设主要集中在西部地质条件复杂、山体结构脆弱的地区,如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地区。崩塌、滑坡严重威胁和破坏这一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它们毁坏水渠管道,破坏大坝、水电站、变电站以及其他设施。如攀枝花到宜宾的金沙江沿江7县,共发生水电工程滑坡20余起,直接经济损失1046万元。崩塌、滑坡体落入水库中,产生巨大涌浪,涌浪翻越大坝冲向下游形成水害。

(五)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1981年7月9日,四川省遭受特大暴雨袭击,使全省18个地、市、州90多个县区发生约6万处崩塌、滑坡,其中规模较大的达47000多处,特别是盆地北部边缘山区和中部丘陵区分布尤为密集。它们中断了交通、破坏了灌溉渠系、耕地和山木,滑坡数量之多,发生时间之集中和造成灾害之严重程度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四川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矿产基地,但在该区约6.6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发育有体积50万立方米以上的滑坡200余个,对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严重困难。

(六)崩塌、滑坡除直接成灾外,还常常造成次生灾害。最常见的次生灾害是为泥石流累积固体物质源,促使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滑、崩过程中在雨水或流水参与下直接转化成泥石流。如1989年7月9日,华蓥市溪口镇发生100万立方米滑坡,滑体在滑动过程中破碎解体,在大量暴雨和地表径流的参混下转化为泥石流。泥石流顺坡奔腾而下,流动达1公里,所经之处,农田、村庄全被摧毁。泥石流掩埋了矿山、煤矿12处、溪口粮店、溪口水泥厂等单位和数个村庄的全部房屋、建筑、生产设备和车辆,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死亡221人。

崩塌、滑坡另一常见的次生灾害是堵河断流,形成天然坝,引起上游回水使江河溢流,造成水灾或堵河成库。一旦库水溃决,便形成泥石流或洪水灾害。如1967年6月,雅江县唐古栋一带发生大型滑坡,滑体落入雅砻江,垒成一座高175米至355米、长200米的天然拦河大坝,堵江断流并造成长达53公里的回水区。9天之后,大坝决口溢流,造成洪水泛滥。

2013年8月11日10时左右,四川省屏山县新安镇井坝村山体崩塌(图片来源: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2地质队网)


【参考资料】

1.第一轮《四川省志·地理志》《四川省志·地质志》《四川省志·水利志》;

2.《巴蜀灾情实录》,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四川省志·国土资源志(1986-2005)》,方志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

4.《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汶川特大地震北川抗震救灾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资料收集:何晓波 张兆法 朱艳林 罗一洋 雷雨露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