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42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6 08:44:14 浏览次数: 【字体: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更好发挥地方志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重要作用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党组

编者按: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地方志办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全省地方志部门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并指出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发挥记录当代、传承历史、弘扬文化、教化育人的独特作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现将全文刊载如下,供参阅。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大部署。在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出明确要求。这些新要求新部署,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方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发挥地方志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的官书信史,要利用地方志记录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

地方志是“官书”,“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记录当代、传承历史,是地方志最基本的功能和作用。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存真求实的原则精神,使地方志成为一方土地上最广泛、最真实、最权威的“信史”。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地方志系统践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职责使命,抓实抓细志书编纂,2020年底,完成二轮修志重大文化工程,总字数3.5亿的志鉴成果为四川发展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出版《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生命至上——四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新时代脱贫攻坚在四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推进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编纂,每年如期出版地方志综合年鉴等,忠实记录好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治蜀兴川的奋进历程。

地方志部门是修志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机构,记录好伟大时代,还须依靠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全社会支持。要持续巩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修志工作格局,为新时代地方志工作创造良好环境。全省地方志系统要强化地方志部门是意识形态重要部门的意识,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地方志工作;要用地方志记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项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数据,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用优秀地方志成果阐释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加强与中国国家版本馆沟通对接,将《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大熊猫图志》等精品良志纳入国家版本馆珍藏,将四川方志文化纳入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传至千秋万代。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也应记录好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的历史,为全省第三轮三级志书编修提供坚实史料支撑。

二、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要利用地方志研究阐释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地方志是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据1985年版《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全国至今尚存的旧志约8264种,总量约占中国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四川尚存的旧志达671种,又占全国旧志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公开出版或内部印行各类地方志成果15000余册,也居全国首位。可以说,四川是当之无愧的方志资源大省,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富矿”。近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加强珍贵旧志、史料文献整理点校,整理出版《四川历代方志集成》(全4辑108册,收录四川省通志、府州志、县志、乡土志和部分地情书籍共317部)、《蜀藏》(目前已出版14类共305册,收录上起西汉、下至民国巴蜀珍稀文献)《西康通志稿》等,保存珍贵地方文献资料;推进抗日战争志、抗战历史文献等编纂,弘扬抗战精神、丰富巴蜀文化内涵。

地方志部门所做的大量基础性工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供了可资阐释研究的素材。高校、研究机构可以此为基础,与地方志部门一道,强化四川旧志、史料文献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发挥以文化人作用。地方志部门要会同财政、文旅、档案等部门,扎实开展珍稀方志古籍普查、征集,系统梳理珍稀方志古籍资源,推进珍稀方志古籍整理及点校,加快方志古籍数字化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方志古籍,让珍稀方志古籍嘉惠当代、泽被千秋。

三、地方志是教化育人的生动教材,要利用地方志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地方志是鉴古知今的地情教科书,也是一地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图腾,其所包含的价值导向、品德习性和规范约束等,潜移默化影响着一地群众的人格和行为养成。近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推进建设“省(市、县)方志馆+省方志馆高校分馆+省(市、县)图书馆地方志专架(地方文献阅览室)+史志阅览室(微方志馆)+乡(镇、街道)情馆+村(社区)史馆”方志文化宣传阵地集群,倾力打造新媒体矩阵,努力探索方志数字化有声化传播,举办四川省大学生地方志知识竞赛、“蓉城红领巾小史官”线上知识答题,在高校、中小学校举办方志文化讲座等,不断彰显史志育人功能。

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作用,仅限于地方志系统的力量是不够的,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方志馆是地情馆,也是一地的精神文化祠堂。各级政府应把方志馆建设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地各系统各单位可充分利用地方志成果,组织编纂红色历史、地方简史、地情概览等本土教材、地情读物,激发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地方志部门要始终践行“民有所需,志有所为”理念,精准对接各类群体文化需求,提供更广、更优、更快的史志文化服务,让方志文化更好地发挥浸润人心、培根铸魂作用;充分利用地方志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记录与宣传,讴歌社会发展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感人事迹、智慧经验、创造精神,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要利用地方志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四川故事

地方志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不仅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成为世界了解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中国地情的重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影响力。近年来,全省地方志系统编纂出版《大熊猫图志(中英文双语版)》《巴蜀史志》“聚焦三星堆”专刊、“四川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编纂《四川年鉴(英文版)》《成都年鉴(英文版)》,参与四川省情多语种标准化术语库项目,举办成都方志文化海外交流等,讲好中国故事、四川故事,助力四川对外宣传,为世界了解四川开启了一扇广袤深邃、绚丽多彩又独具魅力的方志窗口。

各地各部门在利用方志文化助力四川对外宣传方面做了些尝试,但离党的二十大关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战略部署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各地各部门要通过地方志这一独特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探索开展方志海外展、方志文化海外交流论坛,制作方志文化海外宣传音视频、编纂地情简本(宣传册)等,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蕴含中国智慧的方志文化,助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向全世界宣传推介川剧、川酒、川菜、川茶、蜀绣、漆器等“川味”十足的巴蜀文化,助力四川文化“走出去”,提升四川的世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


请点击查看原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42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