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20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30 11:19:56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力量的源泉。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发挥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作用。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需要,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增强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有着“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功能。从古至今,地方志在记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华5000年文明赓续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地位重要、功能独特,发挥着“一方之全史”的“宝库”功能、“保存信史”的“志库”功能、“教化育人”的“知库”功能、“资政辅治”的“智库”功能、“交流互鉴”的“鉴库”功能。如何在“五位一体”建设中充分发挥地方志“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用,助推文化建设,彰显时代价值,《地方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一文,从历史与法理、理论与实践、现实与创新等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地方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弘扬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有着“存史、育人、资政”的重要功能。

一、地方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

(一)地方志具有“一方之全史”的宝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体现者。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与国史、族谱共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基石,是前人实践活动和智慧经验的结晶,是一方土地上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内容横陈百科,纵贯千年,包括中华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传统道德理念、中华人文精神等内涵,亦包括中医中药、诗词歌赋、传统节日、民风民俗、传统工艺、汉字汉语、诸子百家、中华武术等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地方历史、文化、民族、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其作用正如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所言,可“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具有历史延续性、内容广博性、材料真实性特点,富藏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聚宝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集中的体现。

(二)地方志具有“保存信史”的志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记录者。地方志是“官书”,因其“秉笔直书”“述而不论”“存真求实”的原则精神而具有真实可靠的特性,成为一方土地上最广泛、最真实、最权威的“信史”,可还原历史之本真,让阅读者“不下堂而知王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宋学者乐史语)。地方志“保存信史”的志库功能,体现了它的资料价值和佐证价值,如关于领土边界争议、人物出生地确认、重大人物事件真、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等,均可以地方志的记载为有力证明,也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三)地方志具有“教化育人”的知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弘扬者。“育人”是地方志三大功能之一,是为民修志的初心使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和人才对于安邦定国重要性在地方志中的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新旧方志中都有体现,志书入选人物的道德标准、优秀品格及其优良的家风家训等,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内核。从地方志书中挖掘总结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而形成的众多地情书籍、文章,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渠道,可教育引导人们丰富历史知识、记住乡音乡愁、产生价值认同、提升文化素养,不断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自豪感、责任感,可帮助我们实现“以志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服人”的目的,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地方志具有“资政辅治”的智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集中者。古有“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之说,地方志自诞生之初,便因其资料的详实、客观,为地方治理提供经验和智慧。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地方志,善于从中了解地方文化,寻找历史智慧。毛泽东主席参加成都会议期间,调阅了大量地方志。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说过: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加深对历史的掌握和理解,才能“以古为鉴,鉴古知今”,不重复历史上的错误,才能使人们从一种混沌状态,转为一种清楚明白的状态;才能知道过去人类社会种种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志书,才能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才能用贯通古今的思维指导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志中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信息优势,作为资政理政的重要借鉴,纵观古今的地方志,可以告诉人们历史智慧,鉴往知来。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方法、古往今来人类应对地震、疫情等各种自然灾害的经验,都在地方志中有记载。执政者可以在地方志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五)地方志具有“交流互鉴”的鉴库功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者。中国地方志在世界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独具魅力。它具有历史贯通性、客观权威性、法律证据性、资政辅治性特点,有着丰富独特的内涵和价值,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在国际上交流互鉴的标志性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代表。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日益紧密,人类成为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精神宝库”,地方志和其中蕴藏的家谱、族谱等方志文化,是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接受度更高更广、更具魅力的文明形式和精神力量,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广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扩大中华文化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表达方式。

二、地方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地方志机构积极与时代同步,围绕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三大功能,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建设方志馆、志“进”、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期刊宣传等方面,地方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了各种创新形态,取得较好成效

(一)服务中心大局显担当。现代经济的转型升级对地方文化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地方志部门主动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为己任,为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如在改革开放4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国地方志机构编纂出版了一大批总结历史经验、传承优秀文化的精品好书;近几年实施的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中国名山志、中国名酒志等中国名志工程,讲好中国故事、服务重大战略,在助力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开放合作等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四川省地方志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从历史智慧中寻找治国理政经验,组织撰写资政报告,多篇《资政参阅》报告得到省委领导肯定批示;每周汇编发布《四川要闻》,及时记录和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主动向统战、外事、招商等涉外部门赠送《大熊猫图志》《三星堆图志》等志书,向省直各部门及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图书馆赠送《汶川特大地震四川抗震救灾志》《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等志书,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省、市、县三级图书馆设立地方志阅览室(或地方志专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献“志力”。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引领与支撑,地方志工作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入挖掘地方人文、历史资源,有针对性地提供人文、生态、社会等丰富的地情信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如2020年,四川省和重庆市地方志部门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签署《深化川渝地方志工作合作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加强成渝地区共同文化基因挖掘、共同人文精神提炼、共同文化认同塑造,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四川省地方志办制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贯彻落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关于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相关资料收集保护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组织编纂《四川省乡镇简志》,支持镇情馆、村史馆等文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和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

(三)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作为。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普遍提高,对文化有了更高需求,尤其是随着国人越来越坚定的文化自信,对中华传统文化日益关注,就更需地方志部门积极进行自我革新,做好教化育人工作。如中指办策划拍摄中国影像方志,在央视播出,全方位宣传县情与地方文化,扩大了县域影响和地方志影响。四川改版推出“四川省情网”,实现从方志业务网到省情信息网的转型,并积极推进志书年鉴期刊数字化上网。改版《巴蜀史志》期刊,实施扩容提质,推出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专刊、“四川历史名人”专刊等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专刊、特刊,深受社会各方喜爱与好评;建成“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形成传统文化、巴蜀文化立体传播格局。开发利用《四川省志·川菜志》《四川省志·川酒志》制作的音频节目《舌尖上的四川》,获得2019年喜马拉雅政务系统颠峰榜前10位,开发利用《大熊猫志》《四川方言志》制作的音频节目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传播了四川特色文化。截至2021年6月30日,四川省建成24个市、县方志馆,建成8个乡(镇、街道)地情馆和197个村(社区)史馆。建成四川省方志馆川大分馆、重庆大学分馆等6个高校分馆,开全国校地共建方志馆先河(其中,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华师大分馆为川渝共建,开省际共建方志馆先河)。成都市在全市建设社区微方志馆。这些都是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地方志的“育人”知库力量。

(四)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潜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地方志要主动作为,站位更高,格局更大。近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开展方志文化“走出去”活动,2019年在湖南举办“走向世界的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推动方志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志书年鉴和地情书籍在重大节庆活动和对外开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指办推动四川省地方志办会同四川省林草局编著的《大熊猫图志》等地方志书参与“一带一路”书香工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都市地方志办与新华网等签署方志文化海外传播合作协议,推动优秀方志文化国际传播,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巴蜀史志》《成都精览》等书刊走向国(境)外,《大熊猫图志》被法国国家历史自然博物馆收藏。如今的中国地方志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与海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志鉴收藏机构以及有关组织和个人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共享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整合资源、汇聚力量,“走出去”的地方志正在为保存共同的人类记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

三、地方志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与路径

2014年4月19日,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同时,寄语全体地方志工作者“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要求我们不断创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和路径,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作出新的贡献。

(一)创新方志思想理念。思想理念决定方志事业的方向与出路。新时代地方志不再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尤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指示精神,加深对地方志工作和地方志部门的认识,牢固树立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部门的理念。地方志部门要树立新时代方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存史、育人、资政”各方面发挥出独特作用,体现当代价值。要强化“修志为用”理念,从海量的地方志书中挖掘历史智慧和中华文明基因,发挥经世致用、鉴往知来的作用,为地方党政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

(二)创新方志内容形式。内容质量是方志事业的生命力。地方志机构要在资政、育人以及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拓展功能。要适应新时代对地方志工作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方志内容和形式,真正从“十业”并举的层面全方位推进地方志工作,进一步增强地方志文化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

方志内容上,除规划志书和常态综合年鉴的编纂外,重点优化方志成果内容,要用手中的笔真实记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编纂好中国扶贫志、中国全面小康志等志书。鼓励编纂地域特色志书,留住历史根脉,弘扬地方文化,服务开放合作、文旅发展。编纂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志,服务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

服务形式上,通过编写资政报告、研究项目课题、编写干部读本、制作音视频节目、推动方志成果数字化等多种形式,提升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助力公共文化服务。建好方志馆、村镇史馆,弘扬良好家风家训,让人民群众记得住乡愁。

服务方向上,紧扣“三个服务”开展志鉴编纂,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编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鉴》《长三角年鉴》《粤港澳大湾区年鉴》等,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体现地方志的时代担当和当代价值。                        

(三)创新方志传播途径。传播形式决定方志文化的影响力。要解决传统方志文化“纸阅”传播范围窄、效率低,难以充分发挥方志成果有效作用的问题,紧扣“传播”这一文化本质,引入现代表达形式,拓宽交流利用传播路径,适应大数据时代和信息社会环境下民众多样化、现代化的读志用志需求。

1. 树立融媒体思维,加快方志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地方志”的平台优势和传播优势,以数字方志馆、地情资源网、电子书等方式,为公众通过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等各种新媒体渠道获取地情信息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方志文化传播载体。

2. 适应新时代大众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新变化,大力拓展数字、多媒体等出版形式。制作音频方志、影像方志、在线VR方志馆等,通过构建多元载体,实行立体传播矩阵,使地方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时代性和吸引力,以生动、新颖、直观、便捷的方式推向社会,走入“寻常百姓家”,让大众易参与、好分享、得实惠,推进地方志的传播和普及,提高方志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 加强方志文化对外宣传。加强方志成果、地方文化的海外推介,鼓励方志产品和方志人才的交流互鉴。四川、重庆双方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应加强巴蜀文化研究阐释,联袂向外推送巴蜀文化、大熊猫文化,推动方志文化“走出去”向海外传播,增强成渝地区的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


请点击查看全文: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简报(资政参阅专刊第20期)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黄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