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治探索>详细内容
2023-04-21 08:47:50

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 助力罗城特色小镇打造(上)

作者:犍为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8-10 14:46:44 浏览次数:1238 【字体:

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

助力罗城特色小镇打造

(上)

犍为县地方志办公室

犍为县罗城镇位于县城东北部,距乐山市区60公里,距犍为县城28公里。东与自贡市荣县留佳镇、东佳镇为邻,西与犍为县定文镇、寿保镇相连,南与自贡市荣县东佳镇接壤,北与井研县马踏镇毗邻。总面积146.05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2.5平方公里,人口7.05万人。

船形街建筑结构图

罗城古镇主街为凉厅街,始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长度为209米,因其造形独特似船而俗称“船形街”。1992年,罗城镇被评选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其为“中国的诺亚方舟”;2018年1月,罗城古镇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9年4月,罗城镇被批准为“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1

罗城古镇独特优势

无论在历史地理、建筑艺术、民风民俗、餐饮美食、旅游资源等方面,罗城古镇都具有独特优势。

罗城古镇游客中心

(一)

历史悠久

1.巴蜀文明传承之地。1977年10月、1984年2月,先后两次在金井乡(现罗城镇)出土“陶器、铜器”等多件文物,其中4枚刻有纹饰和徽记的铜印章特别珍贵。这些出土文物被考证为古蜀杜宇时期的遗存,为研究古巴蜀时期四川文化、巴蜀有无文字、蜀人流向等问题提供了实物史料。

四川省博物馆陈列的罗城出土战国文物

2.诸葛亮炼铁于兹。据《元和郡县志·剑南道下》载:“陵州始建县(今井研县东北)东南七十里有铁山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嘉定府志》载:“铁山从仁寿来,横亘井、犍、荣、威间数百里,产铁。诸葛武侯取铸兵器。”1958年,罗城铁山铁厂厂长陈寄峰率工人挖出两块石碑,一碑书“诸葛武侯炼铁于兹”,另一碑书“昔诸葛武侯岩前取铁”。

3.古冶官县见证辉煌。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分南安县设冶官县,其县名以“冶铁官”而名。因金石井(今罗城镇)产铁,且位于铁山山脉末端,距南安县治(乐山)较近,附近又有越溪河等便捷水运条件,故设县治于此。其辖地包括今荣县全境及犍为东部地区,属犍为郡。南北朝如旧。北周废县(一说南齐废县),隋复置,误以“冶”为“咨”也,称咨官县。武德元年(618)属嘉州,贞观六年(632)改属荣州。唐后称“资官县”,宋仍属荣州,元废资官县,并入荣县。冶官县治在今罗城镇(原金石井镇)。今铁山山脉,仍有与冶铁有关的地名近20处。

金石井,古冶官县治所在地

4.军事战略要地罗城铺。罗城古镇由于地处边陲,曾是军事要地,明、清两代均是屯兵制夷(西南少数民族)的“军事铺”,故称“罗城铺”。镇西的营盘山,就是当年的屯兵之地。

5.农民起义波澜壮阔,影响深远。清咸丰年间发生过著名的农民起义——“李、蓝起义”,铁山曾经作为“李、蓝起义”根据地。清咸丰十年(1860),“李、蓝”义军在富顺县牛佛渡大会师后,随即召开了一次大型军事会议,决定建立一块根据地,而在青神以南,横亘于井研、犍为、荣县、威远一带的铁山地区最为合适。众推李永和、卯德兴等在这一带开创基地以固守,随后,李永和、卯德兴率部队进入铁山。李永和驻扎于铁山之观音阁,卯德兴驻扎于山脚之卞家祠。李永和在此屯田练兵,抗击清军,发生过多次激烈战斗,坚守长达三年之久,于1862年10月兵败犍为龙孔场结束。

铁山观音阁

6.船形街古色古香。其建筑属川南民居传统穿逗木构架形式,街两侧长廊称为“凉厅子”,穿行赶场不淋雨,不湿脚,不晒太阳,可谓晴雨市场。街上老字商号三元号、四能堂、丰泰店、亨又亨、长清源有上百年历史,基本上保存了明、清建筑风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古镇,人们在街上喝茶、看戏、品味人生,仿佛穿越到了古代。

在罗城古镇船形街休闲的市民

(二)

旅游资源独特富集

罗城古镇现有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4处。其中省级为罗城古建筑群,市级为金井千佛崖摩崖造像、金井巴蜀墓群,县级为清真寺。罗城麒麟灯被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城铁山湖水利风景区被评为四川省水利风景区。境内还有凉厅子茶叶基地、金石井柑橘特色农业以及金石井手工土陶窑。

清真寺

金石井手工制陶传承人王建华和他的产品

罗城船形街构思巧妙,东西长、南北短,建筑独特,国内绝无仅有。从高处俯视,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中部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好似大船的尾篷,西端的天灯石柱恰似大船的篙竿,灵官庙右侧长22米的过街楼(现无存)犹如船舵。因其独特的造形,被誉为“山顶一只船”。它充分诠释了“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南华宫,距船形街仅100米,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又称广东会馆,为粤籍人迁徙至此而建,现仅存遗址和1对石狮,石狮通高2.4米,两狮相距10米。石狮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有较高文物价值,被誉为镇山之宝。

南华宫石狮

罗城川剧传承至今。清末民初,罗城有戏台6座,镇上地方势力分为五大会馆,经商行业有十大帮会。每逢会期或节日,各自出资请川剧班子到罗城演出。其次为民间捐赠邀请戏班演出。还有一种戏称为“愿戏”,善男信女为还在菩萨灵前许下的“愿”,出钱请戏班唱戏以娱神。由于川剧是罗城人喜爱的戏,因此部分川剧爱好者自发组织“玩友会”,在节日或业余时间围坐清唱,或被富户家庭请到家唱堂会。至今,罗城川剧爱好者坚持每周在船形街戏楼免费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罗城古镇川剧表演

罗城麒麟灯全省独有。麒麟灯来源于神话传说。相传,七仙女与董永相爱,被王母强行带回天宫后生下一子。董永强压悲愤,一心苦读,高中状元。玉帝闻讯后,派一名天将护送董永的儿子乘坐麒麟下凡,在长安会仙桥将其子送与董永,这就是民间俗称“麒麟送子”的来历。而灯舞的表演,则围绕情节展开,其间天将的威猛仪态、土地的善良滑稽、仙童的活泼顽皮、云童的矫健身手、风女的婀娜多姿,无不精彩纷呈,吸人眼球。麒麟灯表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从服饰、音乐到表演动作,都借鉴了传统川剧的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表演阵容宏大,演员多时100余人,最少也需20人左右,为民间灯舞中罕有的庞大场面。每逢节日,罗城古镇都要耍麒麟灯,庆贺佳节,寓意吉祥幸福。

罗城镇在船形街举行闹元宵活动

罗城武术源远流长。清朝初年,罗城习武蔚然成风,鼎盛时期当数民国初期,最杰出的代表是北派的蔡敬斋,其岳门洪拳和独门兵器流星锤最为出名。南派朱荣辉擅长齐眉棍和各类拳术。至今罗城还流传着蔡家的锤、朱家的棍、铁龙庄的腿的说法。现罗城镇有铁山武术馆和蔡氏武术馆两家武术馆,常年面向社会招收学员,成效显著,仅蔡氏武术馆就累计夺得各类比赛金牌60枚,银牌78枚,铜牌50枚。现蔡氏武术馆独创的武术健身操在罗城中小学推广,罗城练武蔚然成风。

(三)

人文荟萃

罗城清真寺残存有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题写的“建国兴教”匾。民国33年(1944)元旦,时任国防部长白崇禧在成都参加皇城清真寺伊斯兰教圣纪节亲笔书写“建国兴教”匾文,当时川内有名气的清真寺(罗城清真寺也在其中)均派人参加了圣纪典礼。经白崇禧同意,共制作同样的4个木匾,分别赠给成都皇城清真寺、重庆清真寺、西昌清真寺、罗城清真寺。

白崇禧为罗城清真寺题“建国兴教”牌匾

罗城清真寺大门横额“清真寺”3字,系1984年时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冯元蔚撰写。

李遇春,罗城场人,行武出生。清同治初年任陕甘蜀军彝字营统带。卒后“以本官总兵”,被朝廷封赠“提督”衔,二品官阶。

张億中,罗城场人,清光绪戊子科武举人。

王葆铭,罗城场人,以义廪生保奖,于清光绪年间先后出任广西南丹州知州、西林县知县,官阶七品。

清宣统元年(1909),同盟会四川省负责人熊克武与黄方、杨雄才等人到罗城铁山“税尊三铁厂”宣传革命,曾在此秘密制造炸弹,从事推翻清王朝的活动,至今遗址尚存。

罗城抗日英雄王承骏,1937年12月,时任邓锡侯部122师少校营长,所部防守滕县前沿阵地韩家村。1938年3月12日,日军第10师团及106师团向王承骏营发起攻势。王承骏营官兵拼死抗击,激战三昼夜。在他率部向敌冲锋时,遭敌坦克机枪扫射,胸中数弹阵亡。王承骏牺牲时,年仅42岁,遗体被部属葬于韩家山。1939年春,罗城人民为王承骏举行追悼会,深切悼念这位抗日英雄。

黎天东,罗城北燕子岩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出生贫苦农民家庭。黎天东16岁到峨眉山习武,后回乡创立经武堂。光绪三十年(1904),犍为县境内传入红灯教,陈廷壁为总首领,王仲槐、李条阳(又称三老子)、李恒阳、黎天东等为分首领,曾集中近1000名门徒攻打犍为县城清兵,因此名声大噪。

蔡静斋,罗城蔡家村人,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小名铜牛。蔡静斋少年习武,造诣颇深。民国21年(1932),蔡静斋在成都青羊宫武术擂台赛中获金质奖,后被川军刘文辉部聘为武术教官兼军直警卫团总教官,授少校衔。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国家武术家协会理事、四川武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罗城还培养出了朱雷明、李付魁两名世界武术冠军。2013年,朱雷明参加第九届世界运动会,获世界武术套路全能冠军。2013年,李付魁参加第十二届世界武术套路锦标赛,获南棍冠军。

朱雷明在比赛中

(四)

区位优越

成贵铁路于2019年6月15日开通,仁沐新高速井研至孝姑段于2019年12月30日通车,设罗城互通,距古镇仅1公里。从此,罗城古镇融入成渝旅游环线,踏上全域旅游快车道。

(五)

名扬海外

1983年,香港《明报》(夏历癸亥年五月二十五日第22版)以《澳州建中国旅游城,财团计划巨额投资》显著标题报道,“新的罗城会在墨尔本以西24公里处,面积为22英亩的地盘上建造起来。整个城镇的设计和施工,都由中国海外工程公司负责。历史上的罗城呈船形,象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个很好的意念。”从此,罗城古镇名扬海外。先后有《海登传奇》《米》《强盗的女儿》《四川茶馆》《真情之继母》等电影、电视剧组到此拍摄,更引发了游人的极大兴趣。央视《远方的家》《地理中国》《舌尖上的中国》《北纬30度中国行》《记住乡愁》摄制组也到古镇拍摄。

1983年香港《明报》报道

中国西南建筑设计院向澳大利亚介绍的罗城古镇示意图

上世纪80年代,中宣部副部长曾德林参观罗城古镇并题字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犍为县地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